最近有知識星球的讀者問我怎么評價張雪峰,認為他錯了。
實話實說,我本來不怎么關心他,為了回答讀者的關心,我也特意關注了一下他。
他說,文科都是服務業。被口誅筆伐,他被迫道歉。
我覺得,他說的一點沒錯。國內的社科歸哪個部門管,有興趣的可以查一查,保證讓多數人大吃一驚。
我當初說過,經濟學就是宗教,也被口誅筆伐。
其實,稍微讀過《國富論》《賦稅原理》《政治經濟學批評》《資本論》《通論》的讀者,應該都不難理解。
我在《盧瑟經濟學》的開篇就談過價值論的問題。當資產階級是產業資本為主的時候,勞動價值論占上風。到了金融資本的時代,又是效用價值論了。
亞當斯密、李嘉圖,其實都是明白人。奧派那些人也是。所以,我說經濟學和宗教的作用差不多——統治階級用一套自圓其說的話術,解釋自己統治世界的合法性。
看你的階級立場,看你信仰什么。
包括后來的凱恩斯其實也門清,只是不愿意點穿。
張雪峰還生活在中國,既然生活在中國有些事情就不能點穿。
但是,我并不認同張雪峰。
當年有一部電影《武訓傳》,被主席嚴厲批判。
一個乞丐,沒讀過書,特別羨慕讀書人,認為窮人受窮是沒讀過書,以為窮人只要讀了書,就能和有錢人斗爭,就能翻身。
結果,他靠行乞和放債,蓋了三所義學,被滿清政府樹立為正面典型。
山東巡撫張曜下令免征學田錢糧和徭役,并捐銀洋200兩。光緒皇帝封武訓為“義學學正”,賞穿黃袍馬褂,又敕建“樂善好施”牌坊。
《武訓傳》里沒說的是,1905年滿清廢除科舉,武訓的義學里的學生大概率趕上了這一批。
魯迅的小說中的《孔乙己》,基本就是這批學生??婆e廢除了孔乙己雖然讀過書,只能靠抄抄寫寫混日子,最后因為偷竊被打斷了腿,死于饑寒交迫。
上了武訓學堂的窮學生,如果不扔下書,從事別的營生,大概率也是孔乙己的結局。
再說另一批人。
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太后倉皇西竄,路上考慮將來怎么辦?大臣張之洞(?)、袁世凱(?)上折子,要大力鼓勵留學,培養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慈禧太后覺得有道理,于是,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滿清為了鼓勵出國留學,允諾回來就給同進士出身。因為日本學費生活費便宜,很多人都就近去了日本。
1905年,為了鼓勵留學,還停了科舉——不停科舉,都準備科舉,誰去留學?
結果去日本的留學生數量激增。后來這些人回來,滿清沒有那么多位置安排他們,同進士的承諾也就爽約了。
滿清鼓勵年輕人出國留學,又沒法安置他們,類似一次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擴招。
這些人花了錢,回國卻沒有位置,自然憤憤不平,后來很多人在日本期間學會了組織幫會,參加了這會那會,比如光復會、華興會,后來和興中會合流,就有了同盟會。
魯迅也是其中之一。
南陳北李都是日本回來的。南陳在日本期間,組織過青年勵志社,與鄒容是好友。北李顯然也受日本留學生的革命風氣的影響。
這些人回國以后,干了什么,不說了。他們又帶出一批徒弟。
大清是完了,但是并沒有實現工業化,這批徒弟也沒工作。他們非??释脑炫f世界,給自己一個發展的機會。
這批徒弟之中,有些人1919年在北京示威,還有些人后來在上海開會?!扼H得水》里面那個校長,基本就是那批留學生的第一代徒弟。
《驢得水》里面那些靠吃呂德水老師空餉活著的老師,大約是第二代徒弟。
隨便翻一翻民國小說,知識分子從來是不得志的。
在民國時代,讀書改變命運這事,對個人來說,也許是存在的,但是對整體來說,從來不存在。
民國是半封半殖的社會,根本不需要這么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自然就業困難。
《鬼子來了》里面有一個翻譯官董漢臣。日語口語專業,腦子活泛,情商也高。如果在八路這邊,可能是一個對日工作人員,做日本戰俘的工作。如果在國軍那邊,可能成為軍統人員,負責對日情報和監聽。無論國共,大概率能到少將。如果在建國后,可能成為外交人員,成為老一輩外交家,對日交往的奠基人。如果在改革開放初期,可能成為重要的外經貿人員,負責引進設備、招商引資,大概率廳級退休。但是,他出身在偽滿洲國。所以,他就成了翻譯官。后來,被槍斃了。
精通日語,智商、情商都高,是人才嗎?是人才。但是,在那種環境中,就只能混口飯吃,而且還是斷頭飯。
有人說,民國是出大師的年代。沒錯,西學東漸,隨便翻譯點什么,就是一個學科的開山祖師。
但是,當時知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屈指可數。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人均鋼產量1斤多一點,打把菜刀的水平,學了科技,怎么就業?李四光、錢學森這些人,在民國,學了理工類,怎么就業?李四光的大多數時間是純學術,以教書為主。他的學生一樣就業困難。錢學森出國,為美帝服務。
文科活得也很憋屈,魯迅名義工資很高,實際上經常被拖欠。
如果連自己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還談什么社會改良、大國崛起之類的空話呢?先把自己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吃飽穿暖解決了再說吧。
張雪峰給學生們灌輸的想法,還是停留在讀書改變命運上。其實,很多時候是血緣決定命運。
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命運,但是只能改變個體不能改變群體,而且有限。祁同偉如果不是學霸,估計就是一個農民工,不可能去鄉鎮司法所。不過,農民工也好,鄉鎮司法所也好,其實都是被統治階級。祁同偉違心娶老女人跨過了門檻,趙德漢踩在門檻上,但是再也走不動了。
農業社會,隔行如隔山,又存在封建行會制度,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F代社會顯然沒有這么高的行業隔離。不信可以問一下,有多少人從事的職業是自己在學校學習的本專業?
如果一個行業的就業非常好,那么自然會有相關行業的畢業生轉入這個行業。如果一個行業的就業非常糟,那么這個行業的畢業生自然會轉行從事其他行業。如果聽說某個行業就業非常好(糟),待遇非常高(糟),那么只能說明這個行業存在極高的行業壁壘,要么是關于這個行業的信息存在偏差——距離產生美,外行看熱鬧,看上去很美?,F實之中,如果這個行業確實待遇很好,那么這個行業必然存在壁壘,這個壁壘很可能不是學術,而是血緣。
在一個大環境中,一個階級內部,你學什么,其實差異都不大。你就是考上公務員,你在地方的盡頭也是鄉鎮司法所的老所長,在中央部委盡頭也是熬白了頭發混上處長的趙德漢。你的標配就是北京的一套老破小外加一碗炸醬面。超過這個水平,侯亮平就能用你的人頭立功了?! ?/p>
江西那個周姓學渣怎么說的,我怕你能讀書?別看那個周姓學渣成績不好,情商不高,這句話卻很到位。有些人,自認學霸,要用智商的優勢把同齡人排擠下去,其實他們對社會的認識,遠遠沒有那個學渣透徹。他們以為自己是食物鏈頂端,有資格對其他社會成員弱肉強食,其實真正的主宰是不進入食物鏈的。
說到底,一個血緣和裙帶重于能力的社會不需要那么多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們只是想找一條路,混個溫飽。當年是考科舉,現在學什么呢?他們很迷惘。
不但迷惘,而且信息有限。
有價值的信息越來越少,996是福報,一定能穩贏,不是小贏,是中贏、大贏。現實呢?很多人是996而不得,河南小夫妻費盡心思,照樣斷供。當然,他們展示了統戰價值以后,情況大幅好轉。
這時候,有人告訴他們,學什么什么好有口飯吃,他們自然趨之若鶩、洗耳恭聽。
這事是就業困難導致迷惘在先,有人提供信息在后。這事的責任究竟在誰呢?
知識分子整體待遇的改善,需要生產力的進步,需要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需要沖破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我們走后,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工資,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武訓傳》上映的年代,剛剛解放,新民主主義革命28年,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370萬人。在那樣的時候,有人宣揚讀書改變命運,否定或淡化370萬烈士的鮮血的意義,主席能不勃然大怒嗎?
所以,問我的讀者,我的回復很簡單,能潤則潤,不能潤就投筆從戎,都做不到就忍一忍,靜候冬雷。
余則成讀過大學,是知識分子,他的崛起不是靠書袋子。
當然,反動派樸卡卡、全小將也不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