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1月,毛澤東在寧清歸轉戰贛南行軍途中寫下了《如夢令·元旦》。如今,該詞成為閩西北的一張名片:紅色資源厚重、生態資源優越、發展活力十足。
地處福建省西北部的三明市明溪縣即詞中所提“歸化”,也是中央蘇區早期21縣之一,紅色基因刻在這座小縣城發展的脈絡里。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時代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工作方案》,明確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支援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從此,中醫藥事業在這片土地發芽開花,枝繁葉茂,帶來發展新機遇,開啟振興新征程。
“頂層設計,謀廣闊發展”——對口支援助推事業發展
“李書記進來喝點茶不?”李強走在明溪縣歐僑廣場,認識他的商鋪老板熱情地招呼著。在這個常住人口不足10萬的山區小縣城,他掛職縣委副書記、副縣長的一年多來幾乎走遍了每個角落,和當地老百姓十分熟悉。
從2020年6月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副主任(時任技術資格考試處處長)王鳳珍、中國中醫科學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李強先后掛職明溪縣黨政領導,緊密聯絡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支援力量,將中醫藥事業發展掛在心上、抓在手上。
《明溪縣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溪縣“十四五”中醫藥發展專項規劃》《明溪縣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中醫藥相關文件集中出臺,足見明溪對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的重視。今年初,明溪縣成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培育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鏈”成為經濟發展的“四大板塊”之一,圍繞完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種植鏈、生產鏈和服務鏈,引進和培育一批中藥材深加工、藥食同源、中藥提取物、中藥衍生物等產業項目。
從衛生健康“小切口”,到縣域經濟發展“大盤子”,中醫藥事業借著對口支援的春風融入發展大局。
2022年1月19日,明溪縣中醫藥管理局掛牌,在縣衛生健康局增設1名副局長兼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進一步理順中醫藥事業發展脈絡。“縣委縣政府成立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級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溪縣衛生健康局局長張運峰介紹,領導小組錨定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航向,統籌協調縣域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各項工作。
明溪縣中醫院大門(拍攝/張昕)
“從首都到明溪,距離有1800公里,但我卻感到近在咫尺。”李強感慨。現在,明溪縣已經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立了定期溝通、人員交流、聯創共建等工作機制,雙方開展互訪活動15次,舉辦線上視頻會議3次,明溪縣2個鄉黨委和5個村黨支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黨組織開展黨建聯建共創……援明干部用實干加實績,書寫對口支援工作的實效。
明溪縣中醫院門診(拍攝/張昕)
“人民至上,敢為人先”——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人民至上、敢為人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對三明醫改的稱贊。三明市在區、縣全域率先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2017年7月,明溪縣總醫院牽頭的縣域醫共體成立,縣中醫院作為總醫院西區,納入縣總醫院一體化管理,補短板,強弱項,固根基,讓縣中醫院姓“中”的優勢更加突出,為中醫藥事業發展開出了“處方”。
在明溪縣中醫院康復針灸科,患者張女士剛剛做完肩頸部位的針灸,“我的頸椎病是老毛病了,今年回國后就經常來做針灸,特別管用。”在明溪,有“家家有華僑,人人是僑眷”的說法,張女士在意大利制衣工廠工作十余年,落下“職業病”,她和工友們每年假期回國都會來看中醫。
“我丈夫在隔壁做康復,多虧了針灸和按摩,他現在都能站起來了!”張女士打開了話匣子,她的丈夫羅先生去年遭遇車禍,脊柱損傷,起初只有兩根手指能動,手術40天后轉到縣中醫院作康復理療,一年多來堅持針灸、按摩、肌肉訓練,恢復得很好,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康復理療、中醫內科都集中在中醫院院區,原本中醫院的兒科、口腔科等科室放到總醫院。”明溪縣總醫院副院長鄭發斌介紹,兩個院區間的交通十分方便,中醫院醫生能隨時參與會診,幫患者進行中醫非藥物治療。中醫優勢更集中、特色更突出,為醫院發展帶來新機遇,截至2023年9月,縣中醫院中藥飲片處方和中醫非藥物治療人次數較去年同比增長35.40%。
隨著三明醫改進入大健康管理的第三階段,源源不斷的中醫藥支援力量匯聚到明溪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四家醫院分別對口支持縣中醫院老年病、治未病、針灸康復、五官科等科室建設,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廈門中醫院等醫院也先后簽約院地合作。其中,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先后累計選派20名專家駐點幫扶縣中醫院。
縣中醫院發展起來了,基層中醫藥網底也在持續夯實,目前明溪已經完成全縣9個鄉(鎮)中醫館建設,各鄉鎮均能提供6類10項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實現中醫藥服務鄉鎮100%覆蓋。
診室干凈明亮、醫療設備齊全、墻上陳列著中醫經典掛圖……古色古香的精品中醫館坐落在胡坊鎮衛生院內,這是明溪縣打造的第一家精品中醫館。“我聽說這里中醫大夫很好,專門開車來看。”家在清流縣的楊女士前幾日崴了腳,特地來到胡坊鎮衛生院,做一次艾灸花費18元,她感覺療效好,價格也實惠。
小小的鎮衛生院竟能吸引到周邊患者,可見基層中醫藥服務內涵建設跑出了“加速度”。“基層醫療想發展好,必須依靠中醫。中醫療效好,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就更受老百姓認可。”鄭發斌說。
胡坊鎮衛生院(拍攝/張昕)
借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口支援力量,明溪正在實施建設14個村衛生所中醫閣,推動完善場地、診療服務設施和村所信息化建設;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推廣工作,能規范開展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的全縣鄉村醫師占比從27%提升到100%,實現全覆蓋;9名副高級以上中醫師一對一支援鄉鎮衛生院,定向招收中醫類本科、高職高專層次醫學生,多措并舉解決基層“缺人”難題,現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均配備2名中醫醫師。
“綠色發展,林下生金”——中醫藥產業領航起步
東經117°,北緯26°,海拔820米,在明溪縣夏陽鄉旦上村的一片針闊葉混合林中,零散分布著一些靈芝。
“上面種植基地的已經采收完了,這些是留下的菌棒又二次生長出的靈芝。”明溪縣沃林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藝城翻撥土壤,讓靈芝菌棒根系露出。空氣中散發著泥土的潮濕氣息,豐厚的腐殖層、酸性土壤、適宜的溫度濕度,成就了這一片林下仿野生種植靈芝的好地方。
明溪縣森林覆蓋率達81%,依托當地豐富植物藥用資源和人工栽培基礎,發展以茯苓、靈芝、多花黃精等林藥為主的林下經濟,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林下生金的路子。
2022年5月,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印發《明溪縣“十四五”中醫藥發展專項規劃》,這是福建省首個縣級印發實施的中醫藥發展專項規劃。《規劃》錨定中醫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目標,明確建設中藥材種植繁育培育基地,推動中藥材優勢品種擴繁。政策指導下,明溪縣的林下種植漸漸向標準化、規模化轉型,不僅在雪峰鎮、胡坊鎮等地打造了靈芝基地,還把握松林提升改造契機,種植茯苓6000畝,并與南方制藥公司合作開展紅豆杉中藥飲片地標研究。
“下一步,計劃建設兩個GAP認證基地,更詳細的產業規劃、種植指導意見等待出臺。”明溪縣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羅時旺說,力爭到2025年,打造2~3個大宗品種中藥材種植基地,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7.5萬余畝,中藥材農業產值達到14億元。
明溪縣立足生物醫藥產業基礎,成立縣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心,促成省藥監局在三明明溪建立原料藥綠色生產基地。同時,著力發展中藥材精深加工產業,規劃建設中醫藥產業園區,引進公司采用松樹蔸栽培茯苓,打造茯苓基地5萬畝以上;與福建中醫藥大學、廈門中藥廠、福建省醫藥集團等達成初步意向,擬投建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研發生產等項目。沃林生物公司成功轉型,列入全省西洋參、靈芝、鐵皮石斛三款中藥材的食藥兩用物質管理試點生產企業,開發中藥代用茶等產品,進一步助推明溪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片紅土地,滿城赤子心。在明溪,中醫藥這面“紅旗”正迎風飄揚,帶來老區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新氣象,中醫藥護佑百姓健康的藍圖正逐步展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