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姜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民國是亂世,他愿意選擇生活在和平時期而不是亂世:“我覺得還是和平點兒好,過日子嘛,上街安全點好。”“別折騰了,折騰了又能怎么樣?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就別折騰了。”“要說打仗就干脆單挑一個兒”、“別在有人想過日子的地兒打。”“民國其實沒那么了不起。不過是一個半臟、半臭、半殖民地的社會”,“我真想不通哪里有任何理由讓我們對那個社會保持著一絲留戀。”
姜文的這番話讓人大張鳴勃然大怒,馬上跳了出來:“的確,民國沒什么了不起,國家窮,政府亂,還受外國人的欺負。但是,民國有自由,知識人,尤其是姜文這樣的電影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搞創作,電影拍出來,只要不是誨淫誨盜,不用擔心審查通不過。”
既然“張大忽悠”以電影創作和影片審查作為話題,咱們就專門討論這個話題,看看民國是不是“張大忽悠”所說的這樣,“電影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搞創作,電影拍出來,只要不是誨淫誨盜,不用擔心審查通不過。”
網友“拐了”在自己的博客上根據汪朝光教授在《電影雜志》上發表的相關論文,寫成了題為《痛快書寫,卻遇剪刀——民國電影審查史》的文章,真實反映民國期間的電影審查狀況。
全文如下:
大導演張駿祥曾談過民國時他的審片遭遇,審片師對他說:“剪了呢,對你不好;不剪呢,我也吃不消。”1930年到1949年,亂世之中的民國政府幾經努力建立起同樣混亂的審片制度,其斷續工作的后果,是幾乎所有在中國電影史上閃光的名片,都曾遭受過審查的刪改甚至禁映。
1.萌芽
電影1896年傳入中國后,很快就顯示了其簡單直觀,接近生活,易吸引人的特點。由于最初的影片均為風光奇聞,生活場景,秉承“文以載道”的知識分子對其“異常歡迎”,當時的輿論認為“無有中國戲的封建淫穢,大開眼界,甚好。”從電影進入中國的第一天起,就承載了道德教化和現代教育的任務。
早期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的雛形和電影的發展密切相關,故事片成為主流迅速地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西方生活觀念。文化的沖突不可避免,早期西方的娛樂電影很少專門傳達教育信息,反之則專用損人聽聞的事件為賣點,加之美國片中華人形象的惡劣,很快使得要求對電影的管理呼聲出現。而中國電影人制作的首批長片,成為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建立的直接外部推力。
1921年的《閻瑞生》是根據上海一洋行職員謀殺妓女的真實案件拍攝的“實事影片”。上映后“觀者如潮”,但不久就因為輿論批評被政府所禁。1922年明星公司的《張欣生》根據謀財殺父案拍攝,票房更超《閻瑞生》。這些片子都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尤其是在當時的教育部門。很快以通俗教育研究會,江蘇教育廳為代表的各教育機構就多次上書建議政府“審查上映影片。”20年代初期,在道德教化關懷和民族主義情感的驅動下,民間的影片審查制度有了初步建立。
1923年江蘇省教育會電影審閱委員會成立,審片委員10人,審查主要針對當時中國電影業的中心上海,首次審片為《張欣生》,事實上,除了這部影片稍作修改外,江蘇電審會從來沒有刪剪,禁映過影片上映。1926年,浙江電審會成立,隨之,北京的通俗教育研究會戲曲股也成立了電影審閱會,并開刪剪、修改、禁映影片的先河,當時的違規片多為“有傷風化,違背道德”,還沒有政治因素。
2.發展
1928年后國民黨的中央集權,“黨治”為主導的統治建立起后,極為重視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宣傳和控制,電影的審查制度,很快被提上日程。
1930年11月立法院通過了《電影檢查法》,以“利用電影促成三民主義之實現,及輔助各種事業的進行”為主要目的,1931年教育部和內政部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全國統一的電影審查制度建立起來。電影檢查委員會的人員組成遠不專業,也非專任委員,檢查方式采用定期集議的合議式,負責人采輪流擔任的常委式。歷屆成員大多來自于教育部和內政部,其中教育部的成員都部是國民黨員,這也為日后的改組埋下伏筆。
國民黨電影審查制度建立之初,著眼點主要在于建構民眾對“黨國”的認同,具體的表現是嚴查當時風行一時的武俠神怪片和美國“辱華”、“肉感”影片。
武俠神怪片自1920年代中期風行,到上海電檢會成立前后,正值其制作與放映的高峰期。據不完全統計,此時武俠神怪片約占電影出品總數量的60%還多。這些影片以中國傳統的武俠神怪題材為主題,“表現了人間萬能的神仙世界”,被認為是“在無形中擴大了空想的虛無主義,其在民間的流毒,真像洪水猛獸,一方面造成理想成事實的神行萬能,以至于四川峨眉道上有許多神經瘋狂者跑上去,另一方面還造成野蠻的英雄主義,到處的可以動手打人”。不過,雖然打著為青少年著想的招牌,當局的深層顧慮卻是俠以武犯禁,迷信傳說流行,對統治秩序是一種威脅。何況還有人論說:“要喚起民眾的革命思想,沒有再比用義俠的故事做興奮劑能收切實的功效了”。
但隨著共產黨對電影圈的滲透和左翼思潮的巨大影響,特別是1933年,以夏衍編劇,程步高導演的《狂流》上映為標志,左翼電影浪潮有如狂飆突起,“差不多電影皆弄成非普羅(即無產階級)編劇作者不能編劇,非普羅作品不上鏡頭。”這使得檢查委員會的工作重心徹底發生改變。
雖然官方不斷地增加壓力,然而早期的電影檢查委員會因為眾多“黨外人士”的存在,顯得對左翼影片“并不敏感”。雖然所有的左翼電影在審查后都有刪剪、修改,但電影公司老板的資本家身份也注定了其與統治機構的利益切合點,有些“不合時宜”的影片,經過各方“活動”也就刪剪上映了。然而國民黨政府對電影檢查委員會并不滿意,為了直接打擊左翼電影,國民黨先是逾越了這個機構直接出擊——1934年夏衍被迫退出明星公司,強制撤銷明星公司的編劇委員會,1935年更是逮捕田漢和陽瀚笙。
另外,1934年國民黨宣傳系統的“教父”級人物陳立夫親自出馬,提出《改進電影檢查委員會組織案》,對電影工業的控制,成為當時政府的“政治任務”。1935年,《統一電影事業指導職權案》通過,自此,電影檢查權力全部收歸國民黨宣傳系統控制,由此推動其電影政策繼續右轉。新的電檢會委員幾乎全部來自于國民黨的黨務、宣傳機關,這樣的審查直接使得“左翼電影”陷入低潮,“不談政治”成為當時電影工作者的“工作原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查禁刪改的大部分電影如今在國際上均被認為是中國電影杰作代表,而宣傳表揚的影片,能拿出手的少之又少。
值得一提的是,檢查委員會也許得到了“民國外交的唯一勝利”。1930年美國影星霍華德·勞伊德(harold lloyd)的新片《不怕死》(welcome danger)上映,大量描寫華人落后和扭曲的場景遭到觀眾強烈反對,上海電檢會迅速查禁了這部“辱華影片”,并要求其“向國內民眾道歉。”在“不怕死”事件后,美國片商感受到民國電影檢查制度的威力,不得不配合檢查會的工作。突出的事件是米高梅公司的中國題材名片《大地》,開始遭到檢查會的抵制,不得不派代表來華,與中央電檢會達成攝制協議,同意由中方派員監督拍片,接受中方的修改意見,并在完成后主動送審,“這是好萊塢歷史上第一次為了拍攝影片而由制片廠同外國政府簽訂正式協定。”
3.消亡
隨著抗戰的爆發,電影工業內遷和傀儡政權的建立,全國統一的審片制度隨之中斷,抗戰中多個不同統治區域內均有自己獨立的審查制度,而大后方電影業的統一,使得曾經忙的不可開交的電影檢查會“清閑無事”。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通過“接收”文化事業,重新建立起了全國統一的審片制度,勝利之初的和平氣氛,使得此時的審片“顯得寬松”。1946年,中央戲劇電影檢查所改稱為中央電影檢查處,直屬行政院。由此可見國民黨政府對電影審查的重視程度。
戰后國民黨的腐敗和無能明顯暴露,廣大電影工作者業紛紛指出社會的黑暗,“暴露慘勝現實”。這都使得國民政府大傷腦筋,電影檢查處一度又“忙了起來”。所有有關戰后現實的影片都被嚴格審查,刪去眾多“不良”鏡頭,很多表現黑暗現實的影片,都被硬性加上了一個“光明”的尾巴,令觀眾大倒胃口。
1947年內戰全面爆發,電影檢查處明顯加強了其審查力度,無論影片題材,只要被認為有涉及時局的,一概刪除。對此,廣大電影人紛紛表示了不滿,1948年1月21日,在上海《大公報》主辦的“國產影片出路問題座談會”上,陽翰笙認為,中國電影面臨“主要的困難是檢查制度。我們二十年來在剪刀下生活,我們往往有好作品,怕通不過檢查,自己先就忍心剪掉;有時一個電影,什么都好,故事好,體裁好,主題好,……一切都好,卻只有一樣不好,就是通不過檢查官的剪刀”。《還鄉日記》和《乘龍快婿》的導演張駿祥談到,檢查官對他說:“剪了呢,對你不好;不剪呢,我也吃不消”。《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導演史東山認為:“一個藝術作品的內容,可以說沒有人生問題不涉及社會的,要很痛快的把人生問題的真正原因寫出,又碰到了剪刀。”由于電影檢查當局對電影作品動輒動剪刀,使不少電影藝術家深為不滿,其中一些人如張駿祥為此離開內地去了香港。
1948年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全面崩潰,電影檢查處也隨著政府東搬西躲,起不到原有的職能。1949年4月下旬,昆侖影片公司正在拍攝的《烏鴉與麻雀》因“破壞政府”被強制停拍成為民國電影審查制度的最后一次“作為”。這部被譽為“中國解放前電影的最高水平”的杰作在全國臨近解放時完成。4月20日,人民解放軍渡江占領南京,逼近上海,電影檢查處撤離上海,后輾轉搬至臺灣。至此,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實行了近20年的電影檢查制度和那個時代一起宣告終結。
民國電影審查法制:
《電影檢查法》(1930——1949)
1930年11月立法院通過
“凡電影片,無論本國制或外國制作,非依本法經審查核準后,不得映演。”
電影審查委員會職權為“1.檢查本國制和外國制影片。2.核發準演執照和出口執照。3.取締不良之電影片或違章制罰各事項。”
《檢查影片規則》檢查標準——
1. 不違反黨義和國體者。
2. 不妨礙風化及公安者。
3. 不提倡迷信邪說及封建思想者。
違禁影片歸類——共5款46條,“凡有違反標準之影片,應即修剪或全部禁止。”
1. 有損中華民族之尊嚴者。
2. 違反三民主義者。
3. 妨害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者。
4. 提倡迷信邪說者。
5. 其他禁項。
1948年11月立法院通過修正《電影審查法》中的重要修改。
1. 對電影檢查適用標準有所改變。取消了舊法“違反三民主義”條。將禁止“有損中華民族之尊嚴”改為禁止“有損中華民國利益和民族尊嚴。”將禁止“妨害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分為“禁止破壞公共秩序。”和“禁止妨礙善良風俗。”兩條。
2. 增加“電影片因內容特殊或含有地方性者,得限制其映演地區。”條文。
3. 增加“電影片經審查認為有害兒童心里者,得限制未成年人觀看。”條文。
4. 增加“頒有準演執照之電影片,如因國內外情勢變遷,而有發生第四條各款情形之可能者,得調回復審。重予核定。”條文。
5. 將舊法映演人應予放映前將準演執照“向當地教育主管機關呈驗。”改為“向當地主管機關呈驗。”
6. 維持舊法中對違法者的各種罰款規定,另增加對違法者停映一日至三日之處罰。
審查大事記
1.民初時期(1922-1931)
1922年,《張欣生》:三犯在死刑前,補入懺悔語。
《代理闊少》(《無愁兒女》)禁映。
《浮花浪蝶》剪去男女戲水一幕;《深宮情侶》剪去長時間接吻兩段;《快樂舞女》剪去勾腳和長時間接吻二段;《風流劍俠》剪去船中接吻一段。
2.國民黨前期(1931-1937)
電影檢查委員會:存在三年,共審長片2511部,國產588部,進口片1923部,禁映國產片87部,進口片71部。1934年權力移交中央電影審查委員會
1931年禁映《火燒紅蓮寺》、《車遲國》、《飛俠呂四娘》、《劫后孤鴻》、《孤島妖影》、《雙劍俠》等一批武打神怪片。
《桃花泣血記》刪去有關占卜的描寫。
《歌場春色》修改主角不敬父老,逐妻致死各節。
《一個上海小姐》刪去影片中罵“他媽的”一句,以及和妓女同宿之情節。
《關東大俠》,刪去片中殺狗充饑之情節。
《情欲寶典》,修改男童追逐戲弄女子之情節。
1933年上映的大部分影片均經過刪改——
《上海二十四小時》被扣了近1年,修改上映。
《中國海的怒潮》剪去了全片的1/3。
《脂粉市場》結尾被改。夏衍報紙上聲明:“此節非出原作者本意。”
《女性的吶喊》審查時決定禁映,“燒香”后剪掉一千多尺。
1934年的描寫工人生活斗爭的《香草美人》被大幅修改,并在江西禁映。
反映農村困苦生活的《豐年》被勒令改為“光明”結尾。
《三姊妹》刪去警察索賄情節。
田漢編劇的《黃金時代》刪改了大量情節和臺詞。
陽瀚笙編劇的《逃亡》因其“重心在于暴露社會弱點”決議“不準出國。”
《歌臺艷史》命中擁擠買票的鏡頭被認為“有損民族尊嚴,危害黨國。”而勒令刪除。
《再會吧,上海》刪除接吻和化妝跳舞鏡頭。
《神女》刪除妓女與游客住宿旅館的鏡頭。
《春之花》刪去臺詞“不是我有幾個姨太太嗎?全送給人家了,就是誰要,誰拿用。”
《船家女》刪去歌詞“沒錢的賣身去妓院。”
《健身運動》中女子拔河和跳繩的場景,光線不佳看似裸體剪影,被刪去。
進口片:
《美油燈》,《不怕死》,《貓爪》三部描寫中國落后的“辱華”影片均被禁映。
《真假姑母》刪去假姑母褲子脫落的鏡頭。
《門當戶對》刪去女人洗浴場景。
《小拆白》刪去男主角在舞場向女主角調情及女主角隨之返家各節。
《人海潮》刪去戴小帽蓄辮紙華人待者得的鏡頭。
《野人國》刪去華僑在木場聚賭的場景。
《恩怨夫妻》刪去夫妻同床一場。
《珠怨思凡》刪去臥室和火車上兩場“狂吻”戲。
《春波蕩漾》脫衣見臍和露小腿的鏡頭均予刪除。
3.抗戰期間:(1937-1945)
偽滿地區治安部電影檢閱股。1940年共審片3420件,日本影片1750件,“滿洲”影片1360件,中國影片111件,德國影片125件,美國影片28件。
1939年后每年刪剪的影片大概在300部左右。
國民黨機構:
1941年共審查影片1213部,其中:
國產的《淮南北建設記錄》、《無雙女俠》、《潘巧云》被禁映。
《孤軍血戰記》、《檀島風月》、《香港夜話》、《瓊花劫》、《征空壯史》、《英烈傳》、《巨艦風光》等“不適合當前國際形勢”的7部美國片被禁映。
《翠屏山》刪除女主角和和尚的調情對白。
《蕩婦》刪除中半裸入。信參裕恍羋鍛鵲木低貳?/P>
《天涯歌女》中“唱不得白山黑水徒心傷。”歌詞。
《女僵尸》中“殺你們真正的敵人。”對白。
《迷途的羔羊》中“戶籍薄”,“愛國論”和中國全圖鏡頭。
《家》中“我們都是收別人的支配……。過著這凄涼的日子。”臺詞。
1942年《夫婦之道》刪去國旗鏡頭。
《重見光明》刪去“暖和的光明重照耀。”歌詞。
《無花果》刪去“想不到老爺爺死得這么慘”“這一次冤枉死掉的人不知道多少萬啦”“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岳飛韓世忠……所以叫做愛國”等多段臺詞。
1943年審查通過2035件,其中日本影片344件,國產片169件,“滿洲”片42件。不受理(即無法上映)59部,其中“不合時宜”9部。如《家》。全部2035件影片都經過刪減。如《碧海情天》被剪去頭尾,改為《癡情怨侶》。
4.戰后時期(1945-1949)
中國戲劇電影審查所:針對戰后國統區。
1946年5月至1948年9月,共審查3331部影片,國產片709部,美國影片1970部,英國311部,蘇聯260部。
禁映29部,國產片9部,美國影片16部,蘇聯影片3部。
刪剪197部,國產片164部,美國影片26部、
刪剪:
《碧玉簪》中“祝神靈保佑。”臺詞。
《呂四娘》飛劍,隱身鏡頭。
《莫負青春》中廟里求簽的場景。
《新姊妹花》中模特,草裙舞,交際舞場景。
《現代青年》中“人生除了金錢和戀愛還有什么意思呢?”對白。
《蝴蝶夢》中男女角色在床上輾轉反側鏡頭。
《賽金花》中“我們當官的還部是最會巧立名目。”臺詞。
《草莽英雄》中抽稅鏡頭及有關苛捐雜稅,刮地皮的對白。
《秦良玉》中“我們都是中國人,應該團結一致去打韃子,不該打自己人。”
《迎春曲》中的魯迅像。
《某夫人》中“鈔票多了,真的也變成假的。”對白。
《欲望》中“現在日本人已經投降了,聽說還在打仗,究竟跟誰打啊。”對白。
《還鄉日記》中“現在只有花旗票值錢。”并被刪改結尾。
《衣錦榮歸》中“這是什么勝利。”“卻被勝利拋在街頭。”歌詞。
《乘龍快婿》,《天堂春夢》,《幸福狂想曲》都被強制改為“光明”的突兀尾巴。
《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均被剪去眾多場景和對白。
美國影片的刪剪:
《墮落天使》中巫師招魂。
《一縷芳魂》中女孩見其母親幽靈并與之長談。
《瘋狂藝人》中掀衣露大腿。
《黑海盜》中的鬼影。
《魅賊》中骷髏追人。
《艷舞》下身擺動的特寫。
《無畏警車》中稱中國仆役為“賊黨”的對白。
《血濺金山》中華人落河呼救命及謝強人救命之恩。
《歌樓風月》,《黑市黨》,《小神童》中眾多有關華人鏡頭,對白。
禁映:蘇聯影片《1946年體育表演》,《列寧在十月》,《俄羅斯問題》等“內容不適”的影片。
上面的內容就是根據汪朝光教授的文章寫成的。為了文章的完整性,本人全文轉錄。
汪朝光,1958年10月出生,江蘇南京人,著名民國史學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民國史研究室研究員,上海大學特聘兼職教授等。曾赴斯坦福、哥倫比亞等大學訪問研究,任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客座教授等,是權威版本的《中華民國史》的主要編著者之一,也是《中國近代通史》的主要作者之一。
對于民國期間的電影審查狀況,究竟是汪朝光這樣的專家說了算呢?還是“張大忽悠”這種門外漢說了算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