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曝南京83歲的“解放大戲院”近日經過重新裝修后,改名為“首都大戲院”的舊名。《金陵晚報》描述道:“以懷舊的姿態回歸,帶回民國的吉光片羽,和重情不舍的南京人再續前緣。”
基本事實是:
建于1931年的“首都大戲院”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名為“解放大戲院”,后于2005年停業。現經過裝修,又改為原名“首都大戲院”。
從這兩次改名,我們來談談有何不同的含義。
1949年,經過三年解放戰爭,原國民黨腐朽政權土崩瓦解,“首都”南京不復存在,中國的國家政權回到了共產黨和人民手里,位于南京的“首都大戲院”改名為“解放大戲院”,符合客觀歷史事實和人民群眾歡慶解放的心理。
而如今的改名,是將“解放大戲院”改回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首都大戲院”,媒體還美其名曰“以懷舊的姿態回歸,帶回民國的吉光片羽,和重情不舍的南京人再續前緣。”筆者認為,這樣做,一方面是政治上的錯誤——否定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強奸民意——大多數群眾都不贊成改名。
發生這樣的怪事,與現在的社會背景有關。
我們一直很奇怪的是,在共產黨執政的今天,卻有不少媒體對“國民黨”情有獨鐘,在大力宣揚“民國范”,凡與“國民黨”能沾上邊的東西,它們都高規格對待。
去年,昆明有個國民黨老兵陳士麟(實際上是國民黨重慶軍部警備司令部情報組組長),被媒體以《93歲抗戰老兵蝸居公廁旁30年 曾暗殺偽市長》為題大肆熱炒,后來有人調查得知,陳士麟暗殺武漢偽市長子虛烏有。就這么一個沾滿共產黨人鮮血的國民黨老特務,竟然被許多媒體熱炒。
中國民政部對有關優撫“國民黨抗日老兵”的提案也是十分重視。去年7月2日,來自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王敏剛在微博里貼出了兩張圖片,顯示的是一份來自民政部的文件,全稱叫《民政部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8260號建議的答復》。原來,在去年兩會期間,王敏剛聯合香港特區多位人大代表提交了“關于優撫抗戰老兵的建議案”。提案中說,此前,受到歷史原因的影響,有部分原國民黨抗日老兵生活貧困,甚至孤苦一人,老無所依,因此建議由民政部牽頭,民間機構作為補充,為這些老兵提供更多的幫助。提案上交三個月后,民政部給予了正式回復,表示近期已下發通知,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社會福利保障范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將優先照顧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同時建議各地黨委、政府在重大節日邀請老兵參加紀念活動并予以慰問。
同是老兵,令人氣憤的是,政府部門對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老戰士的生活困難情況卻不重視,常見一些人對他們的上訪活動進行打壓。兩相比較,真是天壤之別。這是為什么?
同樣在南京,今年7月,還發生一起“調整民國文化講解詞”的事件。7月21日,南京市旅游委員會下發紅頭文件《關于適當調整民國文化講解詞的通知》,提出對南京景區中的一些民國文化方面的解說詞表述進行調整,如將“淮海戰役”改為“徐蚌會戰”,以充分照顧臺灣客人的感受。
改名事件、調整民國文化講解詞事件等,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將它們與袁騰飛、茅于軾、辛子陵等人大罵毛澤東、共產黨,《炎黃春秋》執行主編洪振快抹黑“狼牙山五壯士”,為造謠者張目,中央黨校教授反黨,還有張藝謀拍電影《歸來》呼喚蔣家王朝的“歸來”等聯系起來看,可看到有一股不小的勢力,在極力推動否定解放戰爭的正義性和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
這股勢力是十分惡毒和反動的,它們不斷利用掌控的網絡、報刊等媒體平臺,宣揚資產階級價值觀,左右輿論導向,向馬列毛主義、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發動猛烈進攻。可奇怪的是,在共產黨執政的今天,這股勢力卻能大搖大擺地在社會上橫行。既然是共產黨執政,就沒理由讓這些惡毒的東西招搖過市,不然,人民會問:今日的天下還是共產黨的天下嗎?
面對反毛反共反社會主義勢力的猖狂進攻,作為執政的共產黨政府,應毫不猶豫地將它們堅決地打下去,否則,就不配擁有“共產黨”的稱號!
2014年8月1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