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所在的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召開《數字金融和網絡安全研討會》(《鳳凰衛視》已經報道)。我們為什么要把目光投向金融和網絡?因為這兩個領域直接關乎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定。我們必須增強前瞻性、主動性和可操控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與會者有的來自金融領域、有的來自網絡領域;有的是學者、有的是企業家。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談論的話題既有宏觀的、又有微觀的;既有務虛的,又有務實的;既有理論闡釋,又有經驗介紹;既有現實描繪,又有未來前瞻;既談到了機遇,也談到了挑戰。總之,是一次頭腦風暴的激蕩,提出了一些有真知灼見的咨詢建議。
與會者認為,“數字金融”是一種將具體產業與傳統金融相結合的創新金融模式,它通過信息IT技術和互聯網,把各種產業應用的經濟行為與資金的支付行為融合,構建了一個統一應用、支付、清分和結算的平臺。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金融將對傳統的金融業帶來強大的沖擊,是中國金融變革和創新的重要推手,它所產生的效益,絕對不是金融與網絡的疊加,而是1+1>2的效果,很可能是經濟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數字經濟、網絡經濟也潛伏著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我們必須及早布局、盡快謀勢,制定應對之策。
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開展“數字金融”創新活動,投入巨大財力,促進了金融業態的調整和變革,加速了經濟的轉型和升級,產生了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的國情學習、借鑒,迎頭趕上。同時,我們應該積極參與“數字金融”游戲規則的制定,在建章立制過程中,實現我國利益的最大化。
與會代表還討論了“網絡安全”的問題,認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從斯諾登在香港披露的“棱鏡”計劃來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我們身邊悄然進行。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的國防和軍事網站,平均每個月遭到14.4萬次境外網絡攻擊,其中62.9%來自美國境內。雖然這些網絡攻擊未必一定都是由美國政府或者軍方策動的,但已嚴重影響了中美之間的互信,美國起碼要給中國做出一個解釋,不能欲蓋彌彰、倒打一耙,中美之間建立網絡安全磋商機制勢在必行。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加強自己戰略支撐產業的建設和網絡關鍵技術的研發,不能長期受制于人。同時,有關部門要依法加強網絡秩序的管理和整頓,嚴密防范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打擊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環境,使網絡成為傳播正能量的集散地和反映民情民意的溝通渠道。
《詩經》曰:“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人會問,你一個軍方學者,除了關注國防安全之外,怎么又關注起金融安全、網絡安全啦?回答是,因為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現代軍人應該有一個廣闊的戰略視野,應該有一個大安全觀、大國防觀,除了傳統安全、非傳統安全也應該是我們的關注對象,我們不僅要關注現實威脅,還要警惕潛在威脅,只有這樣才能未雨綢繆,制人而不制于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