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援助歐洲,中國就要國將不國嗎
——評《援助歐洲,中國義不容辭》
Zhang88
中國是否應該援助歐洲。這個話題前一個階段已經有過深入的討論,多數的意見是,中國是否出手,怎樣出手,完全應該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去加以考慮。但是,對此有人卻死活也不能同意,時至今日他們仍然堅稱,“援助歐洲,中國義不容辭”。也就是說,如果不援助歐洲,中國這樣一個號稱是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就連起碼的“義”都沒有了。這種論調,見之于《環球時報》3月2日題目為《援助歐洲,中國義不容辭》的文章。
這篇文章以三個方面的理由論證了中國之所以“義不容辭”的原因:其一,歐洲是中國的朋友;其二,歐洲是中國最好的合作伙伴;其三,歐洲是中國的老師。因為歐洲是朋友是伙伴而且更是老師,所以該文斷言,“中國不僅一定要救援,而且來不得絲毫猶豫和遲疑”,基本的意思是說,中國完全應該兩肋插刀,為了歐洲這位朋友、伙伴和老師而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筆者不屑于同該文去爭論歐洲到底是不是中國的朋友,到底是不是中國最好的伙伴,到底是不是中國的老師,也許,在一些中國人看來,歐洲對于中國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所以,別說有人管歐洲叫朋友、伙伴和老師了,就是叫親爹叫親爺叫親祖宗,也并不值得奇怪,誰愿意叫盡管叫好了,這是個人的自由。但是,筆者所不能同意的,是該文把中國演繹得極其不堪,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欠下了歐洲的恩情,應該報恩。
該文聲稱:“在中國改革開放30余年中,歐洲國家當初曾經慷慨出手,給中國提供大量技術與資金方面的援助。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將心比心,在歐洲遇到暫時困難時,中國理應出手援助。”
第二,歐洲是中國的老師,崛起的中國現在還離不開這個老師。
該文聲稱:“歐洲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扮演著‘老師’和‘師傅’的角色”,“現在“老師”遭受金融、經濟方面的困難,我們這些當年的“學生”應當積極主動支援,這不僅僅是個報恩的問題,而且也是中國新的機遇與挑戰的機會:中國要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還離不開歐洲這個‘老師’的幫助”。
第三,如果不幫助歐洲,將來中國就要糟糕。
該文說:“中歐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中國的援助正是鞏固這種伙伴關系大業的最好貢獻”,“如果將來中國遇到類似困難時,歐洲不會見死不救,遇難不幫的”。這話的意思反過來說局勢,如果這時中國知恩不報,不幫助最好的伙伴和老師的話,那么將來歐洲對中國就會“見死不救”,就要不幫助中國了。更要緊的是,該文警告說 “如果歐元崩潰,中國的經濟將受重大沖擊”。
羅列到這里,筆者不禁慨嘆:這一煌煌大作真是通篇都洋溢著哄騙和拉攏、利誘與威脅。如果從這篇文章的邏輯出發,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發展取得的成績,無論如何也不是中國的成績,完全是歐洲朋友幫忙、歐洲伙伴相助、歐洲老師教育的結果,中國的人民辛勤勞動、省吃儉用三十年奮斗在該文看來簡直就都屁也不頂了。
這樣的邏輯能夠成立嗎?
這樣的邏輯,恐怕就算歐洲最貪婪、最自私的戰略騙子也都無法說出口來。遺憾的是,這樣的話卻出自一個中國人之口,難道不足以令人拍案驚奇嗎?
其實,現在西方世界極其吹鼓手們之所以把眼睛盯住中國,無非是看中了中國錢袋。設想一想,如果中國仍然兩手空空,會有那么多歐洲政客以及他們的狗腿子不惜工本、唾沫橫飛地忽悠中國嗎?
《援助歐洲,中國義不容辭》一文也好,歐洲的說客也好,之所以要費盡三寸不爛之舌的功夫,說到底,就是要讓中國趕快掏腰包,“而且來不得絲毫猶豫和遲疑”。
但是,如果《援助歐洲,中國義不容辭》一文的邏輯成立,中國援助歐洲,甚至已經不是什么“義不容辭”的問題了。按照這樣的邏輯,干脆地說,中國積攢的那點錢,根本就是人家歐洲的,中國應該趕緊雙手奉上才是。否則,中國就是不夠朋友、不講義氣、出賣伙伴、欺壓老師,就要國將不國了。
附:援助歐洲,中國義不容辭
歐洲目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金融與經濟方面的困難。到底要不要救援,如何救援,成為不少中國精英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以筆者之見,針對當前的歐洲危機,中國不僅一定要救援,而且來不得絲毫猶豫和遲疑,因為中歐是朋友、伙伴與師徒的關系。
第一,歐洲是中國的朋友。在中國改革開放30余年中,歐洲國家當初曾經慷慨出手,給中國提供大量技術與資金方面的援助。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歐洲的大多數國家都為中國提供了長期而優惠的低息或無息政府貸款。這些貸款覆蓋各個領域,尤其是農業、乳業以及衛生、環保、教育等涉及中國民生的項目,使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技術水平由最低端短時間內躍為世界級大型供應商。中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食品工業、乳制品工業有如此質的飛躍,歐洲的幫助功不可沒。雖然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已經達5000美元,超過聯合國有關受援國的標準,但歐洲的不少國家依然在設法為中國的西部落后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優惠貸款。
將心比心,在歐洲遇到暫時困難時,中國理應出手援助。如果將來中國遇到類似困難時,歐洲不會見死不救,遇難不幫的。
第二,中歐是最好的合作伙伴。過去30余年中,歐洲與中國在技術交流、貿易金融領域的互惠合作堪稱國際典范。尤其在制造業方面,雙方的伙伴合作關系給雙方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利益。歐洲成為中國商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場,而中國也成為歐洲產品最大的買方市場。雙方貿易額高達萬億美元。雙方從這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伙伴關系中都得到發展,這種伙伴關系不應當因為當前歐洲面臨的金融經濟危機而受到影響。中國的援助正是鞏固這種伙伴關系大業的最好貢獻。
第三,歐洲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扮演著“老師”和“師傅”的角色。早在上世紀80年代,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就提出來“為未來投資”的大規模培訓計劃,從中國吸收眾多各行業、各部門的精干人員到歐洲培訓。現在“老師”遭受金融、經濟方面的困難,我們這些當年的“學生”應當積極主動支援,這不僅僅是個報恩的問題,而且也是中國新的機遇與挑戰的機會:中國要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還離不開歐洲這個“老師”的幫助。在許多領域,歐洲的技術水平依然領先中國。
當前歐洲也正期待中國援助計劃。中國要援助,但這種援助必須用在刀刃上,用在改善、推進歐洲相關體制的改革上,而不能濫用在維持少數歐洲國家“高福利”的債務上。中國的援助要做到“巧援助”,就是盡量避免風險,避免無用功。這就需要中國除了巧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之外,應當加強與歐洲央行的合作,巧用金磚國家的協調機制,集中力量解決歐債危機中最核心的問題:刺激市場需求,提出新的振興經濟計劃,使老邁的歐洲重新啟動其創新能力。
為了吸引中國企業到歐洲投資,歐洲不少國家真的是想盡各種方法招商引資。最近有不少民營企業家組團紛紛登陸歐洲。有的國家王室成員、首相等政府首腦親自擔當向導,熱情接待來自中國的企業家們。有的提供免除一年租金的辦公樓,有的提供數百張免費赴歐洲考察的機票,有的提供免費的法律、工商、稅務方面的服務,實行類似中國的“一條龍”服務。歐洲從未像現在這樣對中國企業開放坦誠。這正是中國企業融入歐洲市場的好時機。
中國企業家目前在歐洲的“巡演”已經產生不小的社會反響。中國企業家們要認真兌現自己的承諾,切忌不能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更不能與各國領導人握手照相后就消失在公眾視線之中,這樣勢必傷害到中國企業的根本信譽。援助不成,反傷自身,是中國企業家赴歐必須注意的要點。幫助歐洲脫困,是中國企業家的道義和責任。如果歐元崩潰,中國的經濟將受重大沖擊。(作者劉志勤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