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27日新華網:“雷鋒精神進教材開微博 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http://edu.qq.com/a/20120227/000397.htm
“今年是雷鋒犧牲50周年。在今天上午舉行的“踐行雷鋒精神”新聞發布會上,中宣部副部長申維辰提出,要使‘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將有9個方面的常態化學雷鋒項目持續進行。為了防止出現‘雷鋒三月來四月走’的情況,學雷鋒活動還將與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測評掛鉤。”
因為“每年3月5日,都將圍繞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在全社會集中組織開展學雷鋒實踐活動,興起學雷鋒活動的高潮和熱潮。”因為要使得學雷鋒精神活動常態化,所以以中宣部名義為此作出“每年三月巡講”、“雷鋒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雷鋒精神將設網上展館”、“重要網站設學雷鋒微博”以及“掛鉤創建文明城市測評”等等。因為今年是雷鋒同志逝世50周年,隨著3月5日“學雷鋒日”臨近,“雷鋒精神”將再次成為全國各地熱議話題。
但中宣部似乎更應該弄清一個問題:誰才最應學習雷鋒精神?
據百度: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精神為基本內涵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其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文明的同義語、先進文化的表征。周總理把雷鋒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為‘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
但若以周總理上述概括的四句話來考評,當今“特別是”那些首先在思想觀念上、意識形態上已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提前接鬼的“普世”精蠅能合乎那一條評判?什么“階級”已被如此淡漠化、“革命”也早已“與時俱進”了、而“共產主義”也變為烏托邦,最后還有“無產階級斗志”,又豈不是與當今河蟹盛世理念格格不入?都在“維穩”范圍之內……
那么,是否雷鋒精神也與時俱進為如前不同了?但看中宣部副部長的講話也沒什么大不同的。仍然是“在新形勢下大力開展學雷鋒活動,有助于激發人們思想道德建設熱情,引導人們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實踐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創造者;有助于凝聚全社會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助于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加強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有助于凝聚干部群眾的思想和意志,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中宣部舉行學習踐行雷鋒精神新聞發布會
http://www.jmnews.com.cn/c/2012/02/27/20/c_6627198.shtml)
那么,在這樣一個如此怪異的“特別是”,在思想“多元化”的社會狀態下,有人一直不遺余力的至死方休致力于“普世”“政改”,人們不免得要心生疑惑。難道是在“特別是”,還有置于中共權力機構之外的特殊部門和特殊人等?如果說沒有,那自是掩耳盜鈴的欺世之語;但如客觀承認了,又如何解釋上述所提的問題?
其實精蠅們似乎才更應該學習與踐行雷鋒精神?而如精蠅們所慮,都要迫不及待“政改”、“普世”了,恐怕急于“顏色”與“變天”才是迫不及待所要從事的,還他媽的學雷鋒?
既如是了,一邊是大規模的掀起國企私有化的狂潮,要與“普世”接鬼,要將社會主義的最后陣地徹底摧毀得不留一點痕跡,而這邊還在號召學雷鋒,而且還是使得“常態化”進行下去?
我怎么越聽越感覺不可思議。就好像潘金蓮的老公武大號召人們要學習貞潔烈婦,而對潘和西門的奸情卻置若罔聞,再如果潘金蓮還能順手牽羊弄點什么回來,還不免得會沾沾自喜,對外炫耀一番:真不愧于如此接鬼啊。秦檜、李鴻章、汪精衛們的同事等說要讓人們學習文天祥、蘇武、岳飛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對那些漢奸的賣國行徑不聞不問,或者還試圖也來一點利益均沾的。
我這樣的比喻是否很不恰當?但總感覺在如此社會形態下,再大肆鼓吹學雷鋒,好像就是一出鬧劇。如重慶也號召學雷鋒了,但那樣還能使人們覺得合情合理,與一直以來所探索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不相違背。但要在全國范圍號召學習雷鋒精神,就必須不留死角。不能使人們感覺“特別是”還有著如此一想被置于中共權力機構之外的特殊部門和特殊人等。那樣的話,無論怎樣的大張旗鼓,全力號召,也不好服眾。
為此嚴重建議:應該在全國范圍,無論是體制內外,還是黨內外,拿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其言其行和周總理高度概括的四句話:“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來作對照。
尤其是重點對照瓜分國企派以及那些“普世”精蠅,因為他們的作為將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是否存在。因為“特別是”中國還沒有公開改旗易幟,既然中宣部作出這樣的決定了,中國就不能還有特殊公民存在。更尤其是置于中共領導權力構架下的某些機構,就更不能存在特殊的人。
只有如此,才能切實開展好學雷鋒活動,而不是走過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