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訪問日本,自取其辱
南京市與名古屋市是中日友好城市,每年官方都要組織互訪。2012年2月21日南京市政府一行八人照例訪問名古屋,不料寒喧剛罷,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劈頭便問:“南京事件一事會不會存在啊”,又說:“如果有南京事件這樣的事情,南京人怎么會對日本軍隊客氣呢,我無法理解。”對于河村隆之公然當面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反動言論,南京政府代表團竟無一人反對,團長劉志偉僅以“我們要學習歷史,還要延續仇恨”的軟話來應付,并喜笑顏開地與對方交換禮物。此事經日本媒體報道后,立刻引起中國國民的極大憤慨,大家紛紛譴責河村隆之的言論,要求當局給予劉志偉黨紀國法之處理。南京市政府見事不妙,趕緊宣布:“暫停與名古屋市政府的官方交往”,外交部也發表聲明,對南京市政府的決定表示“理解與支持”。
日本市長否認“南京大屠殺”,是一起十分嚴重的外交事件,因為“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華期間犯下的最為嚴重的種族滅絕罪行。日本侵略軍攻占南京后,為了報復南京軍民的抵抗,實施屠城計劃,殺害了30萬人,其手段滅絕人性,其情景慘絕人寰,就連同為法西斯的日本盟國德國都公開對之進行了譴責。“南京大屠殺”曾被當年國際遠東軍事法庭立案調查并裁定事實成立,后來又分別被中日雙方學者調查證實,中日雙方政府也在相關文件中予以確認,可謂證據確鑿、鐵案如山,豈容否認!
河野隆之是日本右翼,他多年以來幾次發表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去年他就當著南京代表團的面講過此類的話,而身為南京市委副書記的代表團長也沒有予以反駁。按說,在這樣的日本人當市長的情況下,最好是不要交往,如非去不可也應該做好預案,然而南京市政府并沒有這樣做,結果送上門去讓人羞辱,真是丟人現眼,有辱使命,有損國格。
二、結為友好,有悖常理
所謂友好城市,是中國與部分建交國的城市之間結為友好關系,有的亦稱姊妹城市,它是在各自國家外交政策框架下,由這些城市便宜行事,以促進其經濟、政治、文化等事業的發展。在中國,這項活動自1973年開始,而中日結為友好城市則始于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南京是中國第一個與日本結為友好的城市,至今已發展到200多個,日本也是中國與外國結交友好城市最多的國家。
應該說,無論是從當時還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中日之間結為友好城市都是不妥當的,特別是南京更不便與日本結為友好城市。一個被對方屠城殺死30萬眾的城市,怎么能和屠殺他的國家結為友好城市呢?就像一個被人殺害的家庭幸存者與兇手家庭結為兄弟姊妹一般,這是難以想像的,何況他還是一個不真心認罪的國家,我們又怎能捐棄前嫌呢?秦儈害死岳飛,岳秦兩姓從此不通婚姻。所以,南京與名古屋結為友好城市既罔顧民族大義,也沒有常人氣節。俗話說“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南京政府代表團遭到名古屋市長口水唾面,實在是咎由自取。其他城市同樣也不應該和日本結為友好城市。國與國之間關系并不意味一定要結為友好城市,就象人與人之間并不是非要拜把子結為兄弟一樣。當年毛澤東沒有和日本搞友好城市,大概是考慮到這些方面的問題吧。
有人說,當年和日本結為友好城市,主要是基于改革開放的需要,以便于利用日本的資金和技術。這的確是個原因,但理由站不住腳,為了資金和技術就可以不要原則了嗎?古人尚且“不食嗟來之食”,我們這樣做未免太過功利了吧,功利主義總是有害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至于日本經援問題,其實在中日建交時就埋下了伏筆。1972年中日建交,雖然“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承認了民國政府的條約,“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但雙方應該是有默契的,日本以援助的方式替代賠償。這樣既照顧了日本的面子,又讓日本有靈活處置資金的權力。實際上,日本幾十年來對中國提供援助和低息貸款為數不小,中國政府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了對日本的感謝,就是證明,我相信國家檔案解密后,老百姓能看到歷史的真相,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日本低三下四,因為道義在我們一邊。
三、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自實行“韜光養晦”政策以來,我國的外交便令國人實在不敢恭維,不僅沒有了朋友,還經常弄得灰頭土臉。可是外交精英們偏偏喜歡標新立異,為此發明創造了許多外交詞匯,什么“好鄰居、好伙伴、好兄弟”,什么“與鄰為善、與鄰為伴”,什么“友鄰、善鄰、富鄰”等等,在外事活動中朗朗上口如山東快書,喋喋不休如和尚念經。在他們看來,好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方針已經陳舊落伍,好像他們比毛澤東還英明,比周恩來更睿智。老百姓不懂得治國但懂得治家,治國與治家同理,試問有誰處鄰居非要處成好鄰居、好伙伴、好兄弟?常言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凡事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強求、曲意逢迎。世界上的國家大都有鄰居問題,也都要講究相處之道,但沒見過誰熱衷于搞那些玩意兒,我們這樣搞非但不能彰顯大國風采,反倒讓人覺得媚態十足,被人輕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的基石和根本,搞其它那些玩意兒只是舍本逐末、旁門左道而已,實踐證明,它解決不了我國面臨的外交危機。就拿中日關系而言,無論是“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還是“結為友好城市”,都阻止不了日本霸占我釣魚島的侵略行徑,扭轉不了日本充當美國鷹犬、遏制中國的狼子野心。不但如此,而且讓日本看出我們軟弱的實質,愈發對我變本加厲、窮兇極惡。
四、認真反省,痛改前非
日本市長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后,國內第一次出現學者專家要求反省的呼聲,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雖然這個呼聲來得太遲,但畢竟是有所覺醒了。但怎么反省是一個大課題,是就事論事,還是舉一反三;是表面現象還是深層次的問題,其反省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專家學者們顯然還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表面現象上,如有專家學者說,對于日本我們不能一味的遷就忍讓;打交道時官員們提前要有思想準備等。顯然這樣的反省與民間的認識相距甚遠。
依我之見,我們要認清日本的國民性。日本實行的是天皇君主立憲制,國民崇尚武士道精神,這方面和我國是大相徑庭的,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善良思維去揣度對方的罪惡邪念,在小人面前裝謙謙君子。從歷史上看,日本只相信實力,不講仁義,它屢屢侵犯中國只有一個理由,就是他比你強大。今天,時代不同了,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日本象河村隆之一樣的右翼分子比比皆是,上至首相小泉,下至一般平民,右翼已遍布朝野,成為一股不斷壯大的政治勢力,他們在歷史問題、釣魚島問題、臺灣問題,甚至在南海問題上,不斷沖撞中國的底線,并且不斷突破日本和平憲法的限制,推動向海外派兵、出售軍火,將戰略重心對準中國。對付日本,我們要學習美國、俄羅斯和韓國。美國雖然利用日本,但也看著日本,不管日本表現的多么溫順,美國駐軍從來不打算撤回,就象主人用鏈子套住狗脖子一樣,防止它亂咬人。俄羅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和日本存在爭議,總統普京訪日時,日本提出這個問題,普京直言:“領土爭端沒有談判,只有戰爭,有本事就來搶”,日本從此無人敢跟普京再提。俄羅斯歡迎日本到北方四島投資建設,也并沒有“擱置爭議”。日韓在獨島歸屬上也存在爭議,但韓國硬是以決一死戰的氣勢占領該島,現在,只要日本對該島有點言行,韓國朝野上下便同仇敵愾,弄得日本無可奈何。
認清了日本的本性,再看看自己的底線。領土問題牽涉到我國的核心利益,是這不容含糊的,釣魚島不僅僅是幾個荒島,日本占領它也不僅僅是把它當成封鎖鏈,日本的野心是以釣魚島為點來劃東海中間線,這樣一來,日本便從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小日本搖身一變為一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大日本,中國在東海的面積就會喪失近300萬平方公里,這一增一減便是中國噩夢的開始,民族振興的努力將付諸東流。所以我們對待日本再也不能搞什么“韜光養晦”,搞什么“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一定要當仁不讓,寸土必爭。
我們對外政策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其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赫然在目,字字千鈞。多年來,有些人對之很少提及,卻熱衷于畫蛇添足、舍本逐末,好像外交工作只有友好,沒有斗爭,只有經濟沒有政治,自我感覺良好,其實得了軟骨病。日本市長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的外交必須要認真反省,痛改前非,當前要務就是終止中日友好城市關系,而不是暫停官方交往,也不是僅僅局限于南京,而是全國,以此向日本發出警告,向世界傳達信息:中國外交不再軟弱!
2012年2月2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