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對象】阮次山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訪談動機】
近期,在“歷史熱”持續升溫的大背景下,民國研究逐漸成為了“顯學”。關于民國的書籍暢銷不衰,民國題材的影視劇鋪天蓋地,甚至一些媒體把“民國”打造成“小資”“情調”的代名詞,以至于“言必稱民國”似乎成為社會輿論的一種時尚:有媒體報道揭批了“京城四少”,于是一些媒體策劃出“民國四少”的專題;有媒體揭批了“郭美美事件”“盧星宇事件”,于是又有人就端出“杜月笙曾任民國慈善組織領導人”……在一些作者的筆端中,民國似乎成了“民主”“自由”“道德”“懲惡揚善”的代名詞。甚至有歷史學者強調要用“歷史溫情主義”的立場來看待歷史人物,即擺脫過去那種刻板印象和呆板符號,要讓袁世凱、段祺瑞等有傳統印象的反面人物恢復成為“活生生的鮮活的人物”。
對于大陸出現的這股社會輿論風潮,一些專家持保留態度。當然,徹底否定民國時期的一切,未必可取,就比如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現在大陸很暢銷,原因在于作品更能捕捉孩子心理,而且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有值得現在語文教材學習的地方,但是“肯定民國一切”的心態是不是也是錯誤的呢?
歷史大趨勢不能模糊
《國際先驅導報》問:對于目前大陸社會輿論風潮中興起的這股民國懷舊熱,如何看待?
南方朔: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建立已經62年了,民國也不再是歷史的“禁忌”,并且完全否定民國的態度也有所改變,我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在重新解讀歷史的時候,應該也要有歷史最基本的譜兒啊?!如果這么美化民國,我不禁要問,難道1949,難道中國革命搞錯了嗎?在新形勢下研讀歷史時,不能偏離大歷史的方向和潮流。
民國那么好,那就讓那些人回到民國好了?他們肯定又不樂意。什么是歷史最基本的譜兒?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不可能重來一次,并且歷史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有著其特定的歷史規律,這個歷史規律就是“順潮流而動則昌,逆潮流而動則亡”。任何國家、任何歷史事件幾乎都符合這一鐵律。
1949年為什么會發生革命?就是因為中國國民黨把天下搞得亂七八糟,統治黑暗,民怨沸騰,所以1949年的革命也是順應民心、符合歷史潮流的。如果仔細考察辛亥革命發生的大歷史背景,清朝為什么會在一夜之間滅亡,大致也是如此。
我們考察歷史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不能違背歷史的大趨勢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假如歷史搞錯了,那就完全沒有是非對錯了。
至于一些媒體把“民國”打造成“小資”“情調”的代名詞,其實“小資”的歷史觀是最莫名其妙的,因為小資的人是通常不講究歷史的是非對錯,純粹只追求生活傾向,追求情調,是一種享樂主義,他們可能主張“民國生活很好啊,民國偏安,很不錯啊”。大歷史的潮流和發展趨勢,就被這部分少數“小資”人群的生活態度給擾亂了。
現在大陸的“民國熱”,我覺得已經有點搞過頭了,已經把1949年的歷史大趨勢模糊掉了。
阮次山:
“民國熱”的很多表象實際上有借古諷今的意味,有借機表達對現實不滿的意圖,但即便這樣,關于民國的一些論述也是偽命題,民國并非人們所幻想的那樣。
孫中山推動下的民國只是一個雛形。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五權分立”等政策理念只是初具概念。所謂民主、共和、自由、平等都還是一種理想和愿景。最簡單的道理,假設民國就像如今所描寫的那么民主、自由,蔣介石在1949年為什么還會丟掉江山?
“言必稱民國”這種風潮實際上是完全基于對民國的無知,對民國存有一廂情愿的幻想,或者說當今有一些人其實對民國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要故意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盲目翻案本質是歷史虛無主義
Q:目前,有些學者熱衷于揭批、放大或者渲染正面人物比如孫中山的曾經的過失,同時,呼吁應肯定袁世凱、段祺瑞等人在辛亥革命中的歷史貢獻,對此怎么看?
阮次山:
這是中國歷史學界的一大悲哀,治學風氣太浮躁了,對歷史的陳述和評價太粗糙,甚至有些學者欠缺學術良知,妄顧學術尊嚴,“愛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這可能還是受文革遺風的影響。
就比如沒有袁世凱,清朝的封建統治就不會被推翻嗎?再比如,有些學者提出“假如沒有辛亥革命,清朝君主立憲的改革道路走下去的話,也許現在就怎么怎么樣了”。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我們就不能提出一個“假如……”的前提條件,搞歷史學研究,不能搞這些臆測性的研究分析。
孫中山不是一個完人,或許曾經也犯下了一些這樣那樣的錯誤,但他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封建帝制,這是舉世公認的,無論如何這是他最大的成就。孫中山的歷史地位無法動搖。
Q:一些歷史學者強調要用“歷史溫情主義”的立場來看待歷史人物,即擺脫過去那種刻板印象和呆板符號,要讓袁世凱、段祺瑞等首先恢復成為活生生的人。您對這種“歷史溫情”主義的立場作何評價?
南方朔:
近代中國出現了很多學者用個人唯心主義的態度來面對大歷史問題。
就比如袁世凱、段祺瑞等人都是當時歷史時代里很糟糕的現象,過去用意識形態對立的態度一味謾罵那些人,的確很離譜,也是不對的,但是也不能走極端,搞過了頭,去為反歷史潮流的人翻案。做學問、搞研究還是應該要有基本的是非對錯觀。
歷史溫情主義的具體內容,我不太了解。但是沒有基本的歷史是非,或者刻意模糊道德評價,那就不是歷史溫情主義了,那就變成歷史虛無主義了。
阮次山:
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和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其復雜的一面,即使正面人物也有一些人格缺陷,甚至犯下了不小的過錯,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還是要客觀、要看到主流。搞歷史研究,就是要還原事實,落腳點是要對歷史作出客觀評價。體現歷史人物溫情一面的任務,應該主要由歷史傳記的作者或者小說家來承擔。歷史學研究如果片面強調溫情主義,那是嘩眾取寵。
“民國熱”受臺灣輿論的影響
Q:真實的民國是怎樣的?為什么有些人會將一段獨裁統治的歷史看成思想自由、作風民主的代名詞呢?
南方朔:
我覺得,不管怎么想,我們都要承認,1949年的中華民國是完全失敗的,而且失敗是有理由的,民不聊生,軍閥明爭暗斗,中國大陸很多人根據當前的感受,對現實的不滿來解讀歷史,對民國產生一種很奇怪的幻想,但是絕對不能否認中華民國在1949年的失敗,以及此前的中國國民黨搞得黑暗統治。
據我了解,兩岸近些年開始競爭歷史論述的話語權。前些年中國大陸不太注重在近代歷史中的話語權,最近兩三年也開始重視了,而臺灣歷來都特別重視,因為失敗者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失敗,所以急于搶奪歷史詮釋權。臺灣輿論特別熱衷歌頌“中華民國多么多么不起”、“中華民國并沒有多爛啦”。這是臺灣單方面的說法,背后可能也有一些政治企圖,但是大陸的很多學者對歷史的看法、觀點也受到臺灣學者及當局的很大影響。
Q:可以看出,現在不少大陸人談民國,將歷史作為現實的參照,是將“民國”作為針砭時弊的一個工具,這種做法是否值得提倡?
南方朔:
大陸現在的具體情況,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認為,現在大陸用比較寬容、理解的心態看待民國,不像以前動不動就“腐敗、”“蔣幫政權”、“美帝走狗”,現在拋離了革命的框框和意識形態的束縛,這是應該的,而且也是正確的。
但是,對待歷史再厚道,也不能違背基本的歷史事實,也不能把那個時代全中國人的生活感受完全抹煞掉。這是對歷史的不忠。其實歷史抉擇、歷史事實背后都包含著那個時代的人民的集體智慧,不管是辛亥革命,還是1949年的革命都有著歷史發展的必然大趨勢。歷史抉擇、歷史事實發生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歷史的偶然因素,但歷史潮流還是受到必然的大趨勢的主導。不能過于強調偶然因素,而忽視了歷史的必然。
阮次山:
現在大陸出現的民國熱,搞得一些臺灣報紙都覺得很莫名其妙,把它當做一個新聞來炒作。這的確是中國社會應該反思的地方。
Q:歷史學界乃至輿論界在談論民國的時候,應該采取怎樣的正確態度?
南方朔:
第一,一定要對自己的歷史厚道。
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解釋,一定要了解自己國家當年的處境,來考察當年做出的那些選擇,而不是立足于當今的現實。后進國做出的選擇多數都是身不由己的選擇,中國那時所有的努力都主要集中于保證中國獨立自主、不當亡國奴這個方面。盡管當時民主、自由、德先生、賽先生都在講,但再怎么講,由于時代局限,這些精神出不來,一時間也實現不了。人家外國列強都快打到你家里來了,你還跟家里人講德先生、賽先生,這太離譜了吧?中國當時考慮的首要問題是救亡圖存。
第二,中國學界乃至輿論界缺乏對歷史發展大方向的把握。
中國歷史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中國人很注重斷代史,一朝一代的歷史很多,研究很細致,但缺乏對整個歷史做一個統觀的解釋,缺乏對歷史發展大方向的把握,也缺乏全局性的大歷史觀。為什么中國人讀中國歷史,都喜歡看西方的歷史著作,比如《劍橋中國史》、喜歡看費正清、黃仁宇的書,這其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怪現象”。
總之,民國是中國近代史上動蕩最厲害的一個時期,是中國人遭受外國列強最赤裸裸的侵略階段,那時有保皇派、革命派,有親日派、親美派,還有挺蔣、反蔣勢力,軍閥割據、混戰、分裂程度空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