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6日,美國國防部宣布,已將前年通過的對臺軍售案中的愛國者導彈發包出去。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在下臺前夕通過對臺軍售方案,批準出售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反裝甲飛彈、PAC-3導彈、預警機升級計劃和潛射魚叉導彈,中國對此已經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并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2010年1月11日,即在美國國防部正式宣布對臺軍售的5天后,中國在本土上空成功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簡單說就是在陸地上發射一枚導彈擊中了一枚正在空中飛行的導彈。據當天新華社快訊:中國11日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當天,美聯社轉引新華社關于中國反導試驗成功的消息,稱中國方面沒有向外界透露這次試驗的相關細節,同時引述美國國防部消息稱,偵測到兩個不同地點有導彈發射并在外大氣層相撞,但中國事前并沒有通知美國方面有導彈測試。12日,在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表示,中國11日進行的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不產生滯留空間軌道的碎片,不會對在軌航天器的安全構成威脅,并稱這次試驗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短短的話語蘊涵深意,就像跳水運動員從十米跳臺入水不產生明顯水花那樣,導彈打導彈不產生滯留空間軌道的碎片在技術上是有難度的,而我們不但打中了,還保證干凈利落,我們的反導技術很成熟,現在拿到臺面曝光而已。
稍后,美國國務院稱,正在探詢中國真正的意圖,但不應該將中國的反導彈攔截技術試驗與美國對臺軍售聯結起來。美國國務院官員還說對臺軍售仍在運作之中,尚未做出最后決定。實際上美國早做決定了,只不過現在情況發生變化,美國要根據中國的反應調整策略,也可以勉強說尚未做出最后決定。與此同時,我們對美國使勁把反導往對臺軍售上扯表示不屑,你越是說別把兩者結合起來,就越是故意把兩者結合起來,但臺灣海峽水太淺、距離太近、格局太小,反導試驗著眼于世界局勢、大國戰略、中美博弈!
亮劍,捍衛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利益,涵養我們偉大祖國的堂堂威儀。
考慮到中國政府的行事風格很低調,這決非是中國首次進行導彈防御系統試驗,海外媒體稱2006年中國進行過地對空導彈試驗。2007年1月11日的打衛星試驗,中國政府沒有即時公布試驗消息,在過去很久后才發布試驗消息,表達“我有這東西了,你知道就行”的意思,既不愿意高調宣布,也不愿將消息埋沒,讓該知道的知道,目的就算達到了。2010 年1月11日的反導試驗,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內對外公布消息,通過新華社和外交部的官方渠道予以明示,引發了整個世界的巨大震撼。在不同形勢下,當局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越來越朝著有所作為的方向。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獨立進行過陸基中段反導彈試驗,且只有美國公開宣稱成功進行過陸基中段反導試驗,當然也只有美國實地(在加利福尼亞州和阿拉斯加州)部署了少量攔截導彈。美國的反導技術非常不成熟,在理想情況下試驗了12次,成功6次,失敗6次。在中國宣布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后,美國進行第13次反導試驗,結果是失敗了。美國在不成熟條件下,在實驗成功率不高于50%的情況下投入使用,用紙老虎形容其NMD和TMD倒是很貼切。
反彈道導彈系統是指“用以攔截在飛行軌道上的戰略性彈道導彈或其組成部分的系統”。根據彈道導彈在空中的飛行軌跡,可劃分為初段、中段、末段三個階段,即起飛階段、在大氣層外的高速飛行階段、再入大氣層的高速下落階段,與此相應,攔截也分為三個階段,一階段為初段攔截,二階段為中段攔截,三階段為末段攔截。我國這次試驗的最大亮點就是“中段”,中段反導技術既高于初段和末端反導技術,又比初段和末端反導技術更實用更有效。美國的“愛國者-3”、俄羅斯的“S-400”等反導系統屬于末段反導的范疇,它們的攔截高度只有20至30公里,攔截范圍的半徑只有幾十公里,而中段反導是在大氣層外攔截,在數百至數千公里的高度進行攔截,這已經不是防空導彈的攔截范圍,而必須用由運載火箭推動的彈道導彈。
導彈防御系統由攔截系統(攔截器)、遠程預警系統(傳感器)和指揮管理系統(戰斗管理系統)組成,先對敵方彈道導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后從地上或海上或空中發射攔截器,并持續對敵方彈道導彈進行探測和跟蹤,在其尚未到達目標之前將其攔截和摧毀。根據導彈發射載體的不同,中段導彈防御系統可分為陸基、海基、空基、天基。根據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只有大推力陸基導彈才有能力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而艦載防空導彈受到艦艇噸位以及導彈、雷達性能限制,無法進行中段攔截。(空基是以飛機作為發射載體,實用性較差,天基以太空飛行器為發射載體,尚在構想階段。)中國剛進行的這次陸基中段反導技術試驗,其作用遠非美國“愛國者-3”防空導彈系統之類的小玩意兒能比,比以前美國用F-15鷹式戰斗機發射小導彈的空基攔截難得多,完全可以確認為目前世界上最為成熟、最為實用的反導技術。
如果說2007年中國打氣象衛星好比打一臺電視機,那么2008年美國打下了一輛中巴。2010年中國反導試驗打的是一個水桶,而美國導彈卻穿越空虛的大氣層——打飛了!這次試驗發生于2010年1月31日,美國從馬紹爾群島夸賈林環礁發射目標導彈,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陸基攔截器進行攔截,但這項耗資約1.5億美元的導彈攔截試驗失敗了,美國軍方稱原因出在雷神公司生產的海基X波段雷達上,外界認為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是系統出了問題。
當代媒體都習慣說,在某某領域中國“與美國差距還很大”、“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是僅次于美國的國家”,或者“中國取得巨大成就,但與美國還存在10年差距”、“中國發展很快,按此速度很快就能趕上美國”等等。此次反導試驗后,美國媒體重復著“中國縮小了與美國的軍事差距”的舊調,但事實絕非如此,中國在反導領域應該已經走到美國前面去了,我們很關心美國什么時候能縮小與中國的差距。當2007年美國宣布在日本布署F-22的消息,僅僅兩天后中國就用打衛星以示抗議,而美國在準備了足足13月多月才勉強完成了打衛星試驗,且技術含量較低;當2010年美國決定正式對臺出售武器,中國迅速啟動了陸基反導攔截技術試驗,這次美國準備了20天才進行導彈攔截試驗,難度上比中國的要低,并且結果是失敗。
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我們可以監測別國發射導彈實驗了,因為我國的預警系統已經初步建成,如于1979年成功對墜落的美國太空實驗室進行精確跟蹤,于1981 年成功對蘇聯向太平洋發射的運載火箭進行精確跟蹤。航天監測網和許多反導關鍵技術是從中國發展火箭伊始就逐步推進的,不能不佩服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和前輩科學家的恢宏眼界、深厚實力,也就是說我們從一開始建的就是一個體系,而不僅為了發射火箭或導彈的某個產品,所以太多的產品可以在這個體系內運轉,能制造出來的、能試驗出來的、甚至能想象出來的,都將有可能在這個體系內運轉。
再往前,早在1960年代國家就啟動反導項目了。1963年12月15日,在聽取完戰略武器問題匯報之后,毛主席肯定了科技人員提出的反導設想,他指示說:“原子彈、導彈,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同時,我們又是防御戰略方針。因此,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御武器。”1964年2月6日,毛澤東請錢學森、李四光、竺可楨等幾位科學家到住處談重大科學問題,幾個人坐在毛主席的床邊談了三四個小時,不同的人談各自領域的主題。(近期發現記錄這次談話部分內容的珍貴文稿,該文稿由錢學森事后親筆追記。)在對話中,毛主席談到搞原子彈的成績:“你們搞了個1000公里的(注:射程),將來再搞個2000公里的,也就差不多了。”錢學森回答說,美國在東南亞有些基地,有2800公里的距離,而夏威夷不止4000公里,意指4000公里還遠遠不夠。這個問題談明白后,接下來就反過來說了,談怎么對付其他國家的核威懾,毛主席講道:“總要搞防御。搞山洞,鉆進地下去就不怕它了。”錢學森回答說:“我們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組織一個小型的科學技術人員的小組,準備研究一下防彈道式導彈的方法、技術途徑。”聽到這里,毛主席強調“有矛必有盾”,又說:“搞少數人,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就是研究“盾”的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的。”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這說明,當年我國搞好運載工具后,就緊接著搞反導系統了,因為在1964年正式啟動,所以就命名為640工程,同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七機部二院為“反導、反衛星總體研究院”。早在1970年,該院就成功進行了低空攔截武器系統“反擊一號”飛行試驗,早在1974年,該院就進行“反擊三號”反導彈系統高層攔截(及雙層攔截)計劃論證,早在1970年代末,我國已經初步建起一個能夠防止彈道導彈打擊的區域。到1980年,這個比“兩彈一星”工程更具挑戰性的浩大工程,已經取得令人欣喜的重大技術成果。640工程被終止后,國家啟動863工程,相關項目繼續執行下去,我國反導技術在1990年代取得了突破,并于2002前后進行了數次反導試驗。
反導研究不比美國蘇聯晚,反導理念不比美國蘇聯差,如果不是更好些的話。談到中美航空領域的發展史,評價現階段成就與展望未來,不能不談到錢學森。
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人類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20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杰出的科學家。他在1940年代就已經成為和恩師馮•卡門并駕齊驅的航空航天領域最為杰出的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論》的出版為標志在學術成就上實質性超越馮•卡門,成為20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
他在28歲(1939年)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成為當時航空界和加州理工學院里最惹人注目的人物。38歲時(1949年)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意味著他正式領導美國太空火箭的研究,因為該實驗室領導著美國太空火箭研究,上面的直接負責人是美國海軍次長。這時候(1949年),未來的蘇聯火箭和衛星工程的主要負責人,蘇聯航天飛船的主設計師、航天計劃的重要制定者科羅廖夫,正在秘密開發火箭;納粹德國的導彈專家、未來美國的火箭專家、美國航天之父、“阿波羅”工程負責人馮•布勞恩,正在美國坐冷板凳。如果沒有麥卡錫主義迫害,他繼續順順利利的干下去,美國的航天之父就應該是錢學森、而不是什么馮•布勞恩了。
德國是導彈技術的發源地,V1和V2導彈是世界最早的導彈,美國和蘇聯的導彈技術最開始都是學來的。1945年德國投降后,美國軍方派遣他們最厲害的兩個火箭顧問到德國考察導彈技術,這兩個人一位是馮•卡門,另一位就是錢學森。錢學森親自訊問了德國導彈專家馮•布勞恩,參與訊問了德國空氣動力學家魯道夫•赫爾曼(期間,錢學森驚奇地發現、當事人對此也供認不諱:赫爾曼設計火箭所采用的關鍵理論和技術,竟是應用了自己兩年前發表的論文的成果),以及參與訊問德國空氣動力學家普朗特,了解到當時世界最為頂尖的導彈技術。其中,馮•布勞恩是V1、V2火箭研究發展中心的主持人,魯道夫•赫爾曼是V1、V2火箭研制、發射理論的負責人,也是設計超音速風洞小組的領導人。
有人形容錢學森審問馮•布勞恩說,這是未來的中國航天之父審問未來的美國航天之父。
冷戰時期美蘇掀起太空爭霸戰,在兩大新興超級大國的綜合實力的支撐下,馮•布勞恩、科羅廖夫都成了人類太空先驅,而之前比他們要璀璨、卓越得多的錢學森,則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在極端落后的條件下,全面主持中國航天工作、并帶領數十萬中國航天人,為更加宏大、更加完美的航天夢而默默奮斗著!
錢學森生活的時代英雄輩出,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是偉大的。“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都是有祖國的”,只有與祖國命運結合起來,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尤其當下恰逢中國崛起、中華復興的蓬勃發展期。
下面我們接著談反導。空中戰場是地面戰場的延伸,太空戰場是空中戰場的延伸,反導系統追求“絕對安全”、搶占太空“戰略制高點”。所以中國反導試驗具有里程碑意義,有觀點稱其意義不亞于首次原子彈試驗。在中國高端的陸基反導攔截試驗面前,美國在亞太地區推銷的反導聯盟,在技術上淪為毫無夸耀的低等品。
成功率沒中國高,理念上沒中國高,美國的NMD和TMD何去何從?
依照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理應在許多領取取得世界第一。在美國引以為豪的諸多先進領域,都離不開聰明智慧、思維活躍的華人的奉獻,但華人在政治、名譽上是受到壓制的群體,誰讓他們有磨滅不去的中國背景呢,誰讓中國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呢?誰讓美國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呢?
美國軍事實力世界第一?中國反導技術世界第一!中國的陸基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扒下了美國NMD和TMD的內褲,即便你NMD和TMD建成了,對中國來說缺乏足夠的威懾力。
我們有必要告知世界,美國吹噓的NMD和TMD是何等貨色,美國所標榜的軍事霸權實際上是何等蒼白,很大程度上美國是建立在軍事霸權論調基礎之上的國家。近年來捏軟柿子捏多了,搏得了世界霸權的浪名,但世界霸權不是這樣的,含金量太低!我們說美國是霸權國家,主要指其行事作風,而不指其真實實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