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暉
11月5日,69歲的馮驥才在天津大學對記者說,在文化上自己“是個失敗的人”。從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以來,這位老人常常要跟很多東西賽跑,他的對手有時是權力,有時是市場。比如,他多年前就開始批評全國流行的“舊城改造”,自己也數不清發出過多少聲音,呼吁市長們和地產商們給城市多留點老房子,多留點記憶,可今天“千城一面”的結果令他灰心,“我們600多個城市基本上都差不多了?!保ā吨袊嗄陥蟆?1月8日)
擁有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頭銜的馮驥才,說自己在文化上“是個失敗的人”絕非矯情。多年來,馮驥才一直從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遺憾的是,文化遺產搶救工作進度趕不上推土機帶來的“千城一面”進度。然而,馮驥才不必過于自責,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力量,對得起文化人的良知,并且他的一些意見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至少,由馮驥才發起的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工程,就不能說是失敗的。該工程于2001年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搶救工程的龍頭項目啟動,十年來,遍布中華大地的“年畫家底”被梳理清楚。日前,“碩果如花——十年中國木版年畫普查成果展”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北洋美術館展出,馮驥才以勝利者的心情為該展覽寫下寄語:“現在可以說了,我們收獲的果實,如花一般的鮮艷和芬芳?!倍T驥才在另外的場合以失敗者自居,實在是因為理想太遠大,一時無法都實現使然。
多年來,馮驥才一直反對破壞城市文化遺存和精神個性的“舊城改造”,為故鄉天津的老城不斷被毀而傷心。馮驥才與多名專家、學者數次深入老城區進行實地文物考察,提出了建設天津老城博物館的建議,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坐落于傳統民居徐家大院,占地1381平方米,原為英商天津麥加利洋行的天津老城博物館已成為天津市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傳統民居。這樣的傳統民居如果保存得更多無疑更能提升城市文化,然而樂觀地看,在現代化語境下,每個城市能保存一定規模的老城片區,已經是難得的勝利,馮驥才等應該知足了。
正如馮驥才所說,民間文化(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弘揚,離不開政府和專家的緊密結合。馮驥才不是一位只會發牢騷或紙上談兵的文化人,他充分利用政協常委、文聯副主席、民間協會負責人的平臺呼吁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并積極行動起來,投入到相關工作當中,這是他的成功之處?!八膶κ钟袝r是權力,有時是市場”,而像馮驥才這樣的文化官員,在影響政府決策方面是比較有才的,他和“推土機”賽跑,并沒有放棄權力對權力的較量、市場對市場的較量。時下,建設文化強國已成國策,給城市多留點老房子,多留點記憶的呼聲也許會比從前更受重視,馮驥才不必輕言失敗。
面對馮驥才的自責,很多“成功”的文化官員和非文化官員不妨自問:會像馮先生一樣為文化遺產傷心嗎?敢于認為自己在文化上“是個失敗的人”,或者敢于認為自己治下的城市在文化上“是個失敗的城市”嗎?
馮驥才的自責也可以視為一種經驗總結,在強大的“推土機”面前,文化人個體的努力總是有限的,要改變“千城一面”,當有更多的聲音和行動加入,喚醒城市建設決策者的文化自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