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個好東西。對向佛之人而言,“和諧”應該是其畢生的追求,用佛經里面的話來說,“和諧”就是“圓融無礙”。所謂“圓融無礙”,“圓”為無缺之象,周遍具足、圓滿完整之意;“融”則為“融通”,彌合矛盾為“融”,消除障礙為“通”,沒有矛盾沖突、沒有障礙阻塞當然也就是“和諧”了,而“圓融”就是指“到處”(即“圓”之意)都是“和諧”狀態,所以“圓融無礙”也可以稱之為“大和諧”。而“華嚴經”則用了另外一個比喻來描述這種“大和諧”,那就是“海印三昧”,《宗鏡錄》對“海印三昧”的解釋是:“大海澄渟,湛然不動。萬象皆現,如印印物。”如果針對社會狀態,通俗的講就是河清海晏、風平浪靜。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大和諧”的狀態呢?佛家有一整套“努力建設圓融無礙身心和諧”的教程,當然佛家的八萬四千法門不可能在這里一一列舉(老僧也不全知道),這里只簡單的介紹一下佛家“建設和諧內心世界”的基本方法。本來佛家最基本的方法是戒、定、慧,也即無漏三學,但如果依照這條線路往下講,恐怕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所以老僧這里就從“圓融”、“和諧”的詞性開始,引申一下,略微談談“戒”的內容也就罷了,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可以自己去看佛經。“圓融”與“和諧”兩個詞都是形容詞,描繪事物狀態,但形容詞有使動用法,也就是“使什么什么,變成什么什么樣”,這里就是“使......圓融”、“使.....和諧”,也就是讓某事物從“不圓融”變為“圓融”,“不和諧”變為“和諧”。某事物從狀態A變為狀態B,我們往往稱之為“演變”,如果要緊跟形勢的話我們也可以將“演變”說成是“發展”。而所有的“演變”背后都隱含著推動演變的“動力因素”,也就是說是什么作用導致了這種演變的發生。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我們通常稱之為“力”,而我更喜歡將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稱之為“斗爭”,無非是一個說法而已。對于佛家人士而言,想要“圓融無礙”,就需要“修行”,也就是同自己的惡語、惡習、惡念做“斗爭”,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一個圓融無礙大和諧的“我”存在,但這個“和諧我”卻有“五個階級敵人”——分別是“貪婪我”、“嗔怒我”、“癡愚我”、“傲慢我”、“多疑我”,將內心這五個“階級敵人”關進“牢房”里之后,“大和諧之我”就自由了。所以,一個人圓融無礙的過程,其實就是“和諧我”與他內心的“貪婪我”、“嗔怒我”、“傲慢我”等階級敵人斗爭的過程,哪一個“我”取得了勝利,那個人就會表現出哪一種性格,比如如果是“貪婪我”最終取得了勝利,那么這個人一定會表現出貪瀆自私的性格特征。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貪婪我”往往是我們內心最強大的敵人,人總是逃不脫“想得怕失”的心態,因此佛家才有“六度萬行,布施第一”的說法。要對抗貪婪,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貪婪對應的是“得”,布施對應的是“舍”,以“舍心”對“貪心”,正是尋求內心和諧的最佳法門。在“極左時代”,“布施”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大名鼎鼎的【奉獻】,更有甚者是叫【無私奉獻】。當然,在講求叢林法則的私有制社大環境里,“奉獻”基本上等同于“白癡”,因而“雷鋒”被那些媒體公豬們(對不起,i打成u了,應該是“媒體公知”)污為“傻”,這個社會的“和諧”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想要一個社會崇高,起碼應該宣揚崇高;而要宣揚崇高,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踐行崇高。一邊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樹為楷模,一邊卻痛心疾首的哀嘆“道德墮落”,借用墨子批孔子的一句話:“偽,孰大于此?”老天不是瞎子,人民也有眼睛,歷史終究會清白的。
對于社會來說,要想達到“大和諧”狀態,也是需要“修行”的,也需要“和諧我”戰勝“貪婪我”,當然這時候的“和諧我”與“貪婪我”會表現為群體利益,斗爭也會是群體斗爭,基本方法仍然是“六度萬行,布施第一”,要塑造整個社會的“布施精神”——奉獻精神,首先要開墾出奉獻精神的土壤,奉獻精神的土壤是什么?是公平的分配,而公平的分配必須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資為本,是要以“數人頭”的方式來公平分配,而不是要以“數資本”的方式來“公平”分配。怎樣才能主要靠數人頭而不是數鈔票的分配呢?我能想出的辦法不多,目前只有一個,那就是公有制。原來還以為通過征收90%以上的遺產稅可以變相遏制私欲,但從“先富們”一個個“大難當頭先跑路”的態度來看,這個辦法似乎不可行。遠的就不說了,在目前這種狀況下,應該怎樣做才可以讓這個社會更“和諧”一點呢?首先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旗幟放倒是首要條件,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從批判“小崗精神”開始吧。如果舍不得或者是不敢批這面改開大旗,那么就別去追求什么和諧不和諧了,還是“維穩”吧。
“維穩”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很容易越界,所以我在這里就不談社會的維穩了。我談談身體的“維穩”。身體原本是好好的,身輕體健、精神倍兒棒。后來以嘴巴為首的消化系統覺得自己功勞大要單干,于是嘴巴聯絡牙齒、舌頭、喉嚨、胃、小腸、大腸以及肛門等消化器官按了血手印簽了單干的合同,當時“大腦”被餓的感覺整怕了,覺得能夠鼓勵嘴巴們多吃這是好事,屬于“肥大身體”的高招之一,于是就向身體的各個部位推行了“器官承包制”,心臟作為血液的中央銀行,再也不“養懶漢”了,各個器官按照“抓耗子”的數量分配血液量,于是“腸胃”們由于是容納食物的,他們獲得了“大腦”頒布的“吃飽貢獻金獎”,并被評為“吃飽勞動模范”,后來又以“吃飽先進代表”的身份選為身體器官委員會委員,當然,大腦的組織細胞也獲取了充分的養料供給,而手腳等肌肉組織由于沒有給大腦貢獻任何“吃飽”的感覺信息,相反它們通常還是產生“饑餓感”的源頭,所以在分配血液的過程中敬陪末席。后來,由于腸胃長期得到了過多的營養,變得肥大起來,整個身體養出了個大肚腩;而同時又由于手腳、肌肉的養料不足,手腳得了“雞爪瘋”,已經完全失控,手腳等肌肉組織的神經系統失效,大腦的指令無法傳遞到手腳,手腳不停的抽搐,于是身體失去了穩定,于是大腦派出“牙齒”出來維穩,可咬住這頭那一頭又在動,實在艱難。不忍卒睹,也就不說了吧。
身體從“和諧狀態”發展到“維穩狀態”,這并不是大腦的初衷,但卻是現實,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沒有遏制住腸胃器官們的攻擊,導致了身體被“貪婪我”控制,于是就變成了這樣。可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