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國時報社論的“互相承認論”
俞力工
此社論的核心概念就相當混亂。所謂“馬總統曾說,兩岸或許此刻做不到相互承認,但至少做到互不否認。存在的事實,其實不容否認。臺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就是承認了大陸的治權”,似把兩個概念互相混淆:一是互相承認為主權獨立、互不隸屬的國家(即允許中華民國加入包括聯合國的所有國際組織);一是承認對方為具有法律地位的政治實體,而不再指稱對方為叛亂或犯罪團體。
如果說,“終止戡亂時期”便是“承認大陸的治權”,那么,必須看到,北京政府早于80年代提出的“一國兩制”主張,也早已承認臺北政府的治權。
本人曾再三指出,臺灣當前不論是泛綠,或泛藍,均有爭取“互相承認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傾向。但囿于法理上說不過去,而半抱琵琶地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進行偷渡。
法理上,當前分裂狀態純系內戰延續的結果。如果某交戰方處于弱勢,突然易幟而強調自己是個與對方毫無關系的“主權獨立國家”,那還成了什么內戰?鑒于此,應當實事求是地承認“內戰未決”狀態。同時,如果誠心祈盼和平,正規的道路應當是進行和平談判,甚至進一步互相合作、支援,以至于為最終的統一創造條件。
當然,理論上也不能排斥兩交戰政府互相承認對方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可能性。原因是,雙方獨立之后若覺有需要,仍舊可再度合并。或者,在建立區域性整合的條件下,整個東亞成為一體,因此不再有追求兩岸統一的需要。然而,即便如此,要促成互相承認為“一邊一國”,正當的途徑依舊是善意的接觸與談判,而不是借助國際力量向對方施壓;或者,完全無視對手的存在,采用金錢外交辦法,動員小國家去活動“重返聯合國”;或者,試圖利用一些錯誤概念偷梁換柱。
誠然,數十年來臺灣的確取得了許多成就,這點不容否定。但是,大家也應當看到,隨著治權的急劇減少,其心胸、視野、抱負、膽識也一并萎縮。2011.10.18
―――――――――――――――――――――――――
北京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 2011-10-11
·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101100393.html
·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談話中未提中華民國,臺灣總統馬英九10日在雙十慶典大會上致詞時強調“中華民國是現在進行式,不是過去式”,呼吁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有臺媒發表社論稱,在臺灣舉國歡慶百年國慶的時候,海峽對岸也在擴大紀念辛亥革命百年;遺憾的是,盡管馬總統一再呼吁,對岸迄今還是無法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中國時報11日發表題為“北京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的社論稱,記得中研院士許倬云曾在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的國慶,寫下他的辛亥感懷:“百年辛酸,百年挫敗,百年蹣跚。外患不斷;人人想從這一巨創的巨鯨割一臠。內亂連連:不同理念的集團爭奪主掌中國的權力,驅民于戰,百姓涂炭。”
是的,中華民國就是在外患內亂顛簸不斷的波折中,跨進新的世代,中華民國一百年了。身處此刻的我們只能從歷史中追尋前人的血淚,描摩真實發生在我們國家和人民身上的苦難。當我們舉目望見國旗的時候,很少人能再記得第一面國旗是用革命先烈的血所制成。
中華民國從大陸到臺灣,盡管克服一次又一次的險阻,卻也嘗盡失敗的痛苦,渡過不知多少艱險危疑的年代,才終于在臺灣站穩腳步。經濟上,從土地改革到十大建設,臺灣創造舉世驚艷的經濟奇跡;教育上,從推動國語到九年國教,如今十二年國教即將實現;政治上,從開放基層選舉到國會全面改選,從總統直選到政黨輪替,民主的寧靜革命彷佛臺灣的空氣與水,自由喧囂而有序,這一切都是臺灣最值得珍惜、傲視華人世界的資產。
回溯走過的一百年,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政體。中華民國目前仍在臺澎金馬有效統治,革命先賢一輩子追索的普世價值,在臺灣完全實現,不但打破了封建皇權,還權于民,更徹底落實政黨政治。
在這個最重要的歷史時刻,曾經對峙半世紀的對岸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同樣全力舉辦辛亥百年活動,民間更掀起一股“民國熱”,鋪天蓋地的“民國研究”,反映他們對曾經有過的“民國歲月”的懷念。不論是辛亥百年或民國百年,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歷史記憶和認知。但最重要的,兩岸能不能在這個歷史基礎上,找到未來共同的答案?這或許還要再走上一段漫長的歷史之路。但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或許還在于北京當局能否正視已經一百年的中華民國此刻依舊存在、未來還將繼續存在的事實。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也是辛亥革命成功一百年;辛亥革命為因,中華民國建國為果,這一條清清楚楚的歷史軌跡,不可能抹殺。辛亥革命是已經完成的歷史,可以紀念,中華民國卻是事實的存在,必須面對。
馬總統曾說,兩岸或許此刻做不到相互承認,但至少做到互不否認。存在的事實,其實不容否認。臺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就是承認了大陸的治權,而兩岸既邁出開放交流的關鍵腳步,和平穩定發展兩岸關系,就不應再讓歷史的進程走上回頭路。回望一百年,兩岸都嘗盡艱辛,大陸同樣在顛簸中建政,一路走過三反五反和文化大革命,如今扎扎實實成為崛起的大國,沒有人會希望再回到苦難的歲月。
兩岸民間各種層面密切的交流,已經讓反攻大陸或解放臺灣在某種意義上都成為歷史名詞。走過分離而對峙的年代,中華民國其實已經成為臺灣與大陸最重要的歷史臍帶、血脈連結。中華民國在臺灣蓬勃發展,卻不能否認來自大陸的歷史事實,因為這層連結,使得臺灣與大陸的關系千絲萬縷,難以切割。
“顛顛簸簸,到了這一世代,各處中國人才都有了溫飽的生活。但是,兩岸仍在對峙,兩邊的內部,仍有族群間的勃溪。新的問題,貧富的差距,環境的毀壞,物欲的橫行,價值的混亂,都逼人而來,造成未來的難題。…老年猶俟河清,還盼望百姓有太平歲月,還希望此后有人繼續存此夢想,一代一代堅持下去,早晚見到世界大同。”許倬云院士為他的感言下此注腳,這是上一輩人的希望,又何嘗不是下一代人的夢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