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題為《寶馬等外資車企全面收權 合資公司正淪為代工廠》報道所述的合資企業中方角色的尷尬地位,題為《合資“屋檐”下中方好憋屈》評論的一個“憋屈”,可謂是既生動又凄苦;那么,此問題產生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坦率的說,現實中,我國眾多大小企業在面對外企\外資時,幾乎都很憋屈,即便是面對我國港澳臺企業\資本時,也是要低人一等的;究其原因難道不是超國民待遇,甚至是在某些地方其還能享有超級國民待遇造成的嗎?
如內地企業到維京群島、香港等地注冊公司可以說是成為了一種時髦,除了所謂合理避稅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恐怕是在于可以享受到超國民待遇。舉個實例,某服裝企業生產的服裝雖算不上著名,但還可以稱得上是上乘,就因為其是中字號品牌,雖然被某大型商場看中,但還是被拒之門外了;經人指點,該企業老板跑到香港注冊了個英文名字的公司(商標),就很順利的進入到了這家商場。我們還不妨回顧一下如《本土品牌京滬核心商圈遭遇出身歧視》這類的報道和國營企業實際稅負是30%,民營企業是22%,外資投資企業是12%這樣的“競爭”,內地企業焉能不憋屈。
所以,與其說《哈根達斯等洋平民變洋貴族 折射國人“精神通脹”》,不如說是超國民待遇使然;達芬奇“造假門”的“相關部門從未抽檢過達芬奇的產品”,又是不是很好的明證呢?
而鋪天蓋地的廣告對于本土產品的歧視、貶損之肆無忌憚,國內企業的憋屈就更大了;如眾多產品的廣告特別強調某些原料\配件是進口的,或者強調“歐盟標準”,亦或者強調得到外國專家、科研機構的認可了,等等,不一而足,言外之意和潛臺詞無非是“萬般皆下品,惟有‘外國’高”這樣帶有明顯歧視性、貶損的廣告詞恐怕只有在我國暢通無阻,甚至都習以為常了吧。
題為《網傳三大洋奶粉含塑化劑 專家稱含量極低無大礙》報道中的“估計人奶都會有這個量”的解釋和“三大品牌洋奶粉也作出回應,香港貨源與內地不一樣。”你是否看著很眼熟呢?特別是,我們又對“香港貨源與內地不一樣”的答復怎樣的來理解呢?是理解成在內地銷售的“三大洋奶粉”必含塑化劑呢?還是其在強調國產奶粉是含塑化劑的呢?此是否又涉嫌構成對內地奶粉企業的詆毀、誹謗?只是不知道,內地奶粉企業又將如何的回應了。
其實,企業憋屈,消費者更憋屈;看看如《來自洋品牌的歧視:中國消費者還將被蒙蔽多久? 》、《在華跨國公司被負面纏身 外國品牌嚴重歧視中國消費者》、《阿迪達斯再曝誠信缺陷 嬰童套裝纖維量標實不符》、《洋食品再曝衛生問題 韓國希杰食品保質期內長毛》這類俯首可拾的報道,再看看如韓泰輪胎召回涉嫌“避重就輕”、豐田全球170萬輛召回“忽略”中國、《雅培奶粉召回:中國消費者為何又遭不同等對待》,等等諸如此類的現實,中國消費者怎一個“憋屈”了得?
耐人尋味的是,面對著以上種種憋屈和《阿迪等大牌服裝被爆含環境激素 多數市民不知情》、《家樂福課長受賄獲刑稱行業扭曲 不送錢得退出》這樣的現狀,難道只是《洋品牌暴利所驅為何這么“牛”?》所分析的“市場監管和違規處罰的法律機制存在缺陷”所致嗎?如果沒有超國民待遇在撐腰,恐怕也不會形成《跨國公司傲慢成性 中國消費者被“區別對待”》這樣的現實,如果這類的問題是發生在內地企業、特別是某些國營企業身上,輿論的抨擊聲恐早就將其湮沒了。而看看近期康菲石油渤海灣污染事件,是不是也很好的說明了此問題呢?
而面對著外媒沸沸揚揚的什么中國投資環境變差的輿論炒作,或“受到越來越多不公平待遇”的指責聲,各級政府又是否感到憋屈了呢?
當然,有些憋屈也是有道理的;如急功近利撈快錢行為盛行,諸多企業雖然嘴上說要搞自主研發,或自主知識產權等,但實際卻以賣代研盛行,甚至是已有很高知名度、美譽度和品牌價值的產品也在合資中“被”逐步消亡了;這其中既有企業的因素,更有地方政府的原因,再加上有這類的《北京像素業主從“上帝”變“乞丐”》、《三部委叫停主題公園批建:部分項目仍未停工》、《數十倍收益催生填海造地熱情 渤海灣淤死加速度》、《高爾夫球場上的利益黑洞》不憋屈的,還能為“賣地財政”生輝的,且又能獲得暴利行業的誘惑,有多少企業能平心靜氣的、吃苦、做冷板凳在那里搞研發呢?何況,企業所繳納的稅款并不能成倍的增長,這又焉能滿足某些地方大手筆的花費呢?
也就是說,地產熱和地產暴利已經使得眾多企業沒有心思做好實業,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資也不過是讓落戶的企業來推升地價而已,所以也就必然產生如題為《上市公司熱衷放高利貸 主業不佳放貸來湊》、《融資難、成本高 上半年浙江1萬多家企業消失》這類報道所述的現狀,憋屈不也就產生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