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吳邦國委員長正式宣布了“五個不搞”政治原則: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
這只能視為理想狀態,因為實際上已經至少有兩個“搞”了。其中的“不搞私有化”和“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實際上已經從“不搞”變成了“搞”。現在的實際情況是非公經濟已經占到70%以上,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主流媒體關于 “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的呼聲不絕于耳。比如2007年11月消息: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 李薇薇、周瑋)近年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日前從全國工商聯獲悉,截至2007年6月底,我國私營企業已超過550萬家,占全國法人企業總數的80%以上,加上2621萬個體工商戶,成為企業群體的主要構成部分。非公經濟是什么狀況,由此可見一斑。至于“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只要看看《憲法》中關于“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論述,就可以知道所謂的“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實際上多么蒼白和脆弱。既然允許多種經濟共存,也就等于是承認了“指導思想的多元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從來如此。
過去我們說“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可是我們的某些官員并不喜歡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喜歡毛澤東思想,甚至連“鄧三發”(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都不愿意提,他們熱衷的只是《國富論》,對《沉思錄》這樣的書“至少讀了100遍”。還有就是從故紙堆里東一段西一段信手拈來的一些支離破碎的半文半白的話。如此治國,甚至連“指導思想多元化”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指導思想混亂化。
如果我們繼續跟著美國走下去,另外的三個“不搞”如: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也是保不住的。因為很多事如果只是中國百姓提出,政府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可是如果由美國提出,我看很多官員的腰桿和膝蓋都不足以讓他們說得出“不”字來,最后不得不由“不搞”變成“搞”的。
這很危險。所以,繼人大會議之后,有必要在黨的代表大會上再次強調一下“五個不搞”;在建黨90周年之際,再次申明一下關于“五個不搞”的決心,再次落實一下“五個不搞”的措施,非常的必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