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紀念保釣40年的現實意義
2011-4-04
1971年4月10日,臺灣旅美留學生舉行規模浩大的保衛釣魚臺大游行,勇敢地為保衛釣魚臺發出怒吼,抗議日本政府企圖占領釣魚臺列嶼,并驅趕臺灣漁民,同時也抗議美國政府私相授受把釣魚臺管理權交給日本。今年是保衛釣魚臺運動40周年,關心人士將于4月9日到10日在世新大學舉行紀念活動。我們肯定保釣運動的意義,呼吁所有真心關心臺灣漁民處境、捍衛釣魚臺主權者,共同來保衛釣魚臺,支持紀念活動。
40年前的保釣運動喚醒了臺灣學生。她/他們走出象牙塔,關心國家大事,置個人的功名與安危于度外,是臺灣的五四運動。 40年后的今天,釣魚臺的問題更加復雜,最近更有日本教科書公然把釣魚臺列嶼列為日本領土。日本這種處心積慮的做法,令人擔心過去軍國主義的野心正在復活。從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九一八事件、七七事件,到偷襲珍珠港,每一次侵略得逞,總是醞釀更大的侵略。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對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掉以輕心,一定造成更大的悲劇。保釣運動的意義已經不僅保土愛國,同時具有防止軍國主義復活、避免臺灣再受侵略,以及保衛亞洲和平的作用。
保釣運動雖然被認為是臺灣的五四運動,但是對臺灣的作用卻比不上中國的五四運動。誠然,兩者都是學生愛國運動,都是抗議日本的侵略,這些相似性使得保釣運動常常被比擬為五四運動。然而,五四運動對中國近代史的作用十分巨大。如果說,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帝制,那么五四運動則喚醒中國人抵御外侮。相比之下,保釣運動對于臺灣近代史,并未發揮類似五四運動的歷史作用。主要的差別,在于保釣運動的主力是在海外,五四運動則發生在中國境內,影響立即而直接,并能夠與中國人民密切互動。臺灣40年前在戒嚴下,所有自發性的政治活動都受到嚴厲禁止,甚至許多海外保釣人士都列入黑名單,受到迫害。
但是保釣運動實在是具有高度理想色彩的愛國運動。保釣運動的理想性,對國家社會的關懷、熱忱奉獻精神,以及保釣人士的自我要求不斷反思等等,都是社會珍貴的資產。希望經由保釣的紀念活動,能夠把這些珍貴的資產重現,內化成為臺灣社會的元素。我們祝賀保釣40周年紀念活動順利成功,發揮保釣運動應有的歷史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