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即將收復班加西,禁飛令出來了,卡扎菲絕望透頂,心想這下在劫難逃,就是插上翅膀人家也禁飛了,便打開一瓶敵敵畏,正準備咕咚咕咚喝下去一了百了時,賽義夫聞訊趕到。“父親且慢!您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豐乳霜廣告詞——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這幾根燒火棍與美英法開戰,算是死定了。兒啊,你就別寬我心了”。
  “不是,爹,容兒細細道來”。
  賽義夫于是得不得得不得地說開了,還沒等說完,卡扎菲的臉上就桃花盛開了。以下是維基解密披露的賽義夫說辭全文,如有雷同那也正常,都是源于真實版本嘛!

  按說美英法是世界頂尖的軍事強國,咱自然打不過,但兒回憶了一下相關歷史,猛然發現希望大大的。法國、意大利和阿盟不是積極參戰嗎?你想啊,這哥仨都是常敗將軍啊!一戰以來,他們鮮有打勝仗的時候。
  先說公雞國。一個沉湎于酒色的國家如何能打勝仗?幾百年來,除了在拿破侖的指揮下打過幾次勝仗,其余的差不多都是以慘遭凌辱告終。普法戰爭,法蘭西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連吃敗仗。8月中旬,法軍被分割成兩部分,路易·波拿巴親自做了普魯士的俘虜,另一路的巴贊元帥率領17萬大軍在梅斯屈膝投降。
  中國的晚清夠窩囊的吧?1873年,劉永福的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中法戰爭的鎮南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奠邊府戰役,法軍指揮官德卡斯特萊少將向人民軍投降,其參謀部人員全部被俘。當晚,南逃的2000余人被全殲。整個奠邊府戰役,16200人成了俘虜,計有少將1名,上校3名,中校10名,少校27名,慘敗震動法國朝野。
  二戰大家都知道了,10萬法軍被包圍在加來地區的敦刻爾克,無條件投降,現今五常中向軸心國投降的只有法國,連首都淪陷的民國政府都沒有向日本法西斯投降。

  再說面條國。1899年2月,意大利公使馬迪訥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要租借三門灣為海軍基地,并要求準其修筑一條從三門灣通往鄱陽湖的鐵路,浙江省南部三分之二均為其勢力范圍,浙江全省不得租賃給其它國家,總理衙門嚴辭拒絕。意大利政府自恃有武力為后盾,向清政府遞交最后通牒,否則兵戎相見。但意大利事實上并未作好戰爭準備,因此又發來一份電報,要求駐華公使馬迪訥暫停最后通牒。搞笑的是,兩份電報到達的時間順序顛倒了,馬迪訥就想當然地把晚到的最后通牒遞交給清政府。不料,清政府再次嚴辭拒絕。意大利政府認為是馬迪訥違背政府旨意擅自遞交最后通牒,臭罵一通,責令其立即收回通牒并作出檢討。
  1940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動用8.7萬兵力、163輛坦克、686門火炮和380架飛機,向希臘發起了全面進攻,結果是王牌師全部被殲,5名將軍被俘,1名將軍被打死。蘇德戰爭爆發后,墨索里尼苦苦哀求希特勒讓意軍參加對蘇作戰。結果,派往蘇聯的22萬意大利精銳部隊一半被殲,另一半早早地逃回了意大利,各種武器損失大都達80%以上。

  現在輪到60多歲的阿蒙出場。用“軟弱無能”形容恐怕不夠全面,因為每一次成員國被外人打得頭破血流都有阿蒙的“功勞”。以色列每暗殺一個巴勒斯坦政治領袖,阿盟都發誓報復,但一次行動都沒有,就連德高望重的亞辛被炸死,也是發完誓后沒有任何下文,象征性的舉動都不曾有過,以色列因此得以毫無顧忌地暗殺巴勒斯坦政治領袖。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開羅峰會決定組建一支阿拉伯軍隊迫使薩達姆撤軍,雷聲震天響卻一滴雨都沒下,拱手將差事交給了美軍,這就是海灣戰爭。正是阿蒙的引狼入室,最終導致了伊拉克戰爭。當美英大軍壓境時,阿蒙22個成員國還在為統一口徑爭得面紅耳赤,無數的會議之后終于達成“明確無誤”的共識:一方面傳達反對戰爭的強烈呼聲,另一方面呼吁伊拉克與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不給發動戰爭留下任何借口。
  也難怪一些成員國想退出阿蒙,一些成員國拒交會費,當法國的殖民心態沉渣泛起時,阿蒙堅決支持軍事入侵成員國利比亞,搞得中國想否決都找不到理由,因為此前中國說了要尊重阿蒙的意見,你阿蒙自己都支持,中國能說什么?在利比亞問題上,美國全國情報總監克萊波說,從長期看,“卡扎菲終究會占上風”。美國懼怕再一次開罪阿拉伯世界,正是阿蒙要求設禁飛區,讓國防部長蓋茨和國家安全顧問杜尼隆再也捂不住。
  非盟還有清醒的時候,阿蒙不是一盤散沙就是昏昏欲睡,任由他人各個擊破分而食之,賣了屁股還幫著數錢。巴林鎮壓示威者不但沒啥事,沙特還派兵前往幫助,利比亞的事情,不就是政府軍鎮壓武裝叛亂嗎?這世界上有不鎮壓武裝叛亂的政府嗎?除非它窩囊到無還手之力。記得在伊拉克戰爭正式打響后,阿蒙的態度只不過是改為“如果戰爭的范圍在阿拉伯國家擴散,我們將繼續表示反對”。還不如改為“如果美國入侵火星,阿蒙將對美國發動圣戰”響亮。啥叫“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賽義夫興致正濃,卡扎菲插話了。“我明白,你的意思是說,爹本來在劫難逃,但真主派來了法國、意大利和阿蒙作為我的幸運星?”
  “不盡然。英法的斬首行動還是要認真對待的,至于‘非洲人民的兒子’,恐怕會在薩科奇爬上屋頂為納稅人進行匯報演出時抽走梯子,趁機涮老歐洲一把——應該是與阿蒙一塊兒涮。與反對派統一的利比亞相比,分裂的利比亞更符合美國利益。結果究竟如何,除了幸運星法國、意大利、阿盟,還得看您老人家的創造性思維發揮得怎么樣。”
  “說的也是。奧巴馬的戰略已經移到東亞,去拉美串聯首先落腳于巴西,怕是‘聯巴制中’吧?巴西和中國不是在禁飛區問題上并肩作戰嗎?巴西能聽他的?貝盧斯科尼也真是的,到你的‘天上人間’找十六七歲的花姑娘好了,咱利比亞不流行那些。基地組織北非分支的頭目阿卜杜勒·德羅克戴爾一方面呼吁利比亞反對派武裝力量不要相信美國,同時又號召叛亂分子共同‘反抗’卡扎菲政權,什么玩亂七八糟的!”
  賽義夫還想繼續開導,卡扎菲卻按捺不住興奮,一蹦三尺高,敵敵畏瓶子朝地下一摔,由想喝農藥改為想喝葡萄酒了,并學著猛張飛的京腔京調高唱“拿-糾-睞!”
  “老爸,您想來點什么酒?”
  “當然是香貝丹紅葡萄酒。當年拿破侖就好這口,竟然因為當時未飲此酒而心情不佳,這才被滑鐵爐熔化了,我可不想重蹈那萬古悲情的覆轍!我,卡扎菲,乃非洲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