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錫良:客觀評價華國鋒是共產黨進步的重要表現
近日,人民日報刊文紀念華國鋒同志誕辰九十周年,對華老的一生作了較為全面和客觀的評價,雖然一篇文章不能反映全貌,但基本符合歷史脈絡,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近三十多年來的一次標志性進步,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毫無疑問是值得正面肯定的。
幾十年來,年輕一代人對華國鋒同志的認識一直停留在“一正四負”的非正常定論當中,所謂“一正”就是粉碎“四人幫”的斗爭中有功,以后也做了有益的工作。所謂“四負”,一是推行和遲遲不改正“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壓制“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二是拖延和阻撓恢復老干部工作和平反歷史上冤假錯案的進程;三是在繼續維護舊的個人崇拜的同時,還制造和接受對他自己的個人崇拜;四是對經濟工作中的求成過急和其他一些“左”傾政策的繼續,也負有責任。
“一正四負”的歷史定位太過武斷,有過重的政治派別立場,違背了共產黨一貫堅持的實事求是的原則,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尤其是對于其“四負”的描述甚至有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感覺,華國鋒同志因“兩個凡是”而失權,但《李先念傳》告訴人們:“兩個凡是”卻并不是華國鋒的創造;阻撓老干部出來工作也是他挨批評的重要原因,然而,元老吳德同志明確講到,就在粉碎“四人幫”后的一次政治局會議上,華國鋒就馬上提出讓小平復出的,小平同志的復出卻完全是由他主導并部署的,并且是請小平同志高調復出的;關心“左”的思想,不想搞經濟的提法更是荒唐,華國鋒同志本就是一個“唯生產力”的重要人物之一,否則,他不會主動采取一切措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他不會主動上馬一系列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包括寶鋼在內的諸多重大項目都是他親自主導下開工的,其它大項目的建設大家可以查閱《1949-1979新中國大事記》。如果按照“一正四負”的定位,實際上,華國鋒相當于一生中一點功績也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共領導人的歷史記錄中是可以忽略的一頁。
這次由人民日報高調紀念華國鋒同志誕辰九十周年,并且刊載了長篇紀念文章,至少可以為廣大人民群眾重新認識清楚以下幾個重要問題:
其一是華國鋒的歷史地位問題。華國鋒同志是繼毛澤東主席之后合法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領導人,并不是所謂的“過度性人物”, 粉碎“四人幫”后,華國鋒同志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等職務。這些職務都沒有附上“暫代”的前綴,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過度性的問題,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十一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都是在他主持下召開的,他是當仁不讓的新中國成立后第二任黨的最高領導人,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二任國務院總理,所以,今后,希望中央黨史研究機構在規范黨和國家領導人表述的時候,還要進一步還原歷史真相,把華國鋒同志排列在他應當排列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上。
其二是華國鋒的政治功績問題。華國鋒同志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是一個“老實人”,表面上看是人們對他的正面肯定,而從另一個方面看是對他的貶低,認為華國鋒同志是個老好人,不懂政治,所以,主動退下來是萬般無奈之舉,實則不然,人民日報的這次客觀紀念文章中全面記述了華國鋒同志的一生,從農業、工業、文化、外交和國家全面工作等各個方面都作出了評價,華國鋒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創新的一生,是實事求是的一生,他的黨性原則強,自覺維護團結,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光明磊落,作風正派。按照《汪東興卷》的記載,如果華國鋒同志不從黨的大局出發,任何人都無法讓他失去權力,如果他計較個人得失,那么就有很多人會再度下野。他勤于學習,重視調查研究,工作深入細致,善于總結經驗,如果沒有他的重視,中國的“雜交水稻”事業可能停頓甚至是夭折。他始終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兢兢業業為黨和人民事業工作,唐山地震發生以后,他表現出來的冷靜和果決體現了一個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水平,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也反映了他關心群眾、熱愛人民的大愛情懷。他作風民主,善于傾聽不同意見,集思廣益,注意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他謙虛謹慎,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生活儉樸,對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嚴格要求,始終保持了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其三是有關華國鋒的經濟功績問題。人民日報主要介紹了華國鋒在1976前的歷史功績,因某些原因,對他在成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后所做的成績介紹不多,從現在的時機上看,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還是要更進一步還原歷史,因為華國鋒同志畢竟為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我們不妨從幾件事情作一個初步的了解(以下是原吉林省省長張根生在1999年與華國鋒交流后留下的遺稿內容摘要):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怎么確定的?華國鋒:1977年11月10日,我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宣布:中央政治局決定,從明年1月起,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根據揭批“四人幫”運動的發展狀況提出的。1978年11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更明確地宣布“把工作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當時,是認為揭批四人幫斗爭已取得偉大勝利,應該結束了。還有工農生產和整個經濟建設急需加強,人民生活必須改善,吃飯問題要早日解決。所以中央政治局一致決定工作重心的轉移。
建立特區是怎么決定的?華國鋒:當時,先是中央幾位同志商定,派一個由谷牧為團長,七八個部長參加的去西歐幾個國家考察的“國務院經濟考察團”。大概是1978年6月底。考察回來向中央匯報時提出,有的國家建立加工區,把周圍封閉起來,吸引外商投資辦工廠,不收稅,產品直接出口,可引進技術、設備、資金。大家聽完匯報后,就議論辦加工區的事。趙紫陽、谷牧、登奎等都贊成。就確定由谷牧進一步研究考慮此事。此后征求廣東、福建省委意見。習仲勛、項南都很積極。由谷牧牽頭醞釀提出建立特區,經政治局討論同意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四個特區。
洋躍進是怎么回事?華國鋒:1978年9月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委報告,決定再追加48億元基建投資,到年底共完成投資395億元,比上年增加100億元。在出國考察團匯報后,整個精神是搞改革開放,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引進技術設備,石油部提出再建十來個大慶,電力部、煤炭部提高了指標,加快了引進國外設備。當時是新建上海寶鋼參照日本鹿兒島建鋼鐵廠的做法,可以進口澳大利亞的富鐵礦,因為鞍鋼等鐵礦多是貧礦。再是新建江蘇儀征大化纖廠。只8000萬畝棉花不能解決全國穿衣問題。現在這兩個企業都建起來了,還是成功的,還有一些進口較大的項目,自動化采煤機組、電力設備、大化肥廠設備,就是余秋里負責引進的那一批設備項目,現在看大部分是好的。12套大化肥還是周總理生前定的。當然也有不成功項目,主要原因是考察、論證不夠,有盲目性。
從上面的幾件事情,我們不難看出,那些認為華國鋒同志只知道搞運動,不懂經濟甚至是阻礙經濟建設的論調是多么的荒唐!那些把經濟建設成就都堆到一個人頭上的做法是多么的歪曲實事!那些給華國鋒頭上戴一頂“一正四負”帽子的人是多么的狹隘!
人民日報的客觀紀念文章告訴我們:華國鋒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將永載史冊。他的崇高品格風范,將永遠受到人民群眾贊譽。
中國共產黨在她的奮斗歷程又再次作出了正確選擇,她的勇敢反省的行為證明:她是生命力是非常強大的政黨,是能夠取得更大的成績的政黨,是能夠領導中國人民繼續前進的政黨。
中南大學孫錫良(轉載須署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