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里,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的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2011年01月28日 北京日報)
“啃老”本來并不是一個新問題,最近卻由于江蘇“立法”禁止子女“啃老”,再次引起了人們關注。“啃老族”,也有叫“吃老族”、“傍老族”的,其年齡通常在23-30歲之間,雖已成人,卻仍未“斷奶”,他們或不愿吃苦受累賦閑在家,或收入微薄不夠揮霍,便依靠父母買單,且往往花銷不菲。
長江日報曾刊載過署名“一位退休老人”的文字,可謂典型。文中說,我兒子在一家企業上班,月工資僅900余元,3年前中信、光大、民生、招商和浦發5家銀行業務員“熱情”上門,為他辦理了5張信用卡。前年5月,這些銀行開始不斷催款,稱他透支款額加利息已達5萬元。兒子無力還款出門躲避,我和老伴在家則高度緊張,電話一響心就發慌,拿起電話手腳直發抖。我患有冠心病,一次被“催款電話”厲聲訓斥后,當時癱坐在地,半天爬不起來。為還上這筆巨債,我們年已七旬的老兩口每月除留下最低生活費外,剩余部分全部填了兒子銀行卡的虧空。每天食不甘味、夜不成眠的日子,我和老妻熬了兩年多,那種精神上的痛苦和壓力常人難以想象!
“啃老”現象日趨嚴重,其實是一個無奈的問題,既是被“啃”老人的無奈,也是“啃老”者的無奈。有來自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觀念上的原因。西方人遵循“接力”式養老,子女父母間保持相對獨立,孩子成人后就要自立,但沒有養老義務。而國人則遵循“反哺”式養老模式。但年輕子女由于受到西方思想觀念的沖擊,他們享受了權力,卻忽視了贍養義務,只求索取卻不知回報。
一般來說,給予子女物質和家務方面的幫助,很多老人是接受甚至心甘情愿被“啃”的。中國傳統觀念認為,父母的就是子女的。更有很多父母總以能給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條件而自豪,不能給子女創造好的生活條件而內疚。有父母認為,“逼孩子去做他不想干的事,舍不得,看著孩子在家混日子,心里雖恨,可又沒有辦法,既然生下了孩子,那只有養著吧。”
但出于就業、婚姻、經濟利益等方面的消極、惡意的“啃老”,就容易引發家庭糾紛和矛盾,長此以往就埋下了心病隱患。根據心理專家咨詢案例的不完全統計,由于子女“啃老”衍生的家庭矛盾導致老人心病的至少占到全部心理問題的三成。
而對于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如果自己能有辦法自食其力,是不會總“粘”著父母不放的。但也有少數年輕人,似乎一生下來就該有揮霍不完的財富,沒等立業就該有好房住、好車開,不甘于人下卻又不愿去艱苦創業。不可否認,或工作不理想、壓力大,或就業困難,是當代年輕人遇到的煩惱,但這并不能成為“啃老”的理由。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如果連自己都養不活,那將來還能干什么?靠父母吃一輩子閑飯嗎?!父母沒了,接下來又該去“啃”誰?不管你愿不愿意,人總是要長大的。長大了,就應該學會自我生存,盡早融入社會,不要老想著靠父母。而對于甘當子女“牛”的父母來說,我認為應該“自私”一點,給自己留條后路。總之,但愿“啃老”現象盡快在社會上消失!否則,倒下的不僅僅是這年輕一代,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