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來到天安門廣場這件事,江湖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曲阜建了教堂,孔子以拆遷戶的身份上訪北京,另一種說的是海外漢語學院放寒假了,孔校長回國述職。套用這種模式的話,版本可以多到無窮,所以俺決定改用快人快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全錯了。
時間錯誤 2500年前的人能為21世紀的中國指引前進方向嗎?歷史上的尊孔時代,中國有興的也有衰的,可見,尊孔與否和民族興衰沒有必然聯系,如果要說聯系,抑孔的好處會稍微多一點。反孔的秦始皇統一了國家,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中國文化面貌煥然一新,中共反帝反封建建立新中國,一直是將孔老二撇在一邊的,時不時還臭他幾句,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走到了今天,孔子還沒走到天安門廣場,殲-20已經試飛成功了。1983年問世的五筆字型是當時優秀的漢字輸入法,放到今天就不怎么樣了,現在人們最喜歡用的是搜狗拼音。2500年前的孔子是先進思想的代表,現在不是。
地點錯誤 天安門廣場的至尊地位確切地說是從1949年開始的,一系列重大的事件終于造就了其共和國政治風向標的地位,正是這個原因,凡是不適合擺放在那兒的統統拆了,誓言“永久矗立”的民族柱也不能例外。塞孔子雕像的人知道這事兒不好辦,所以說是放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這不還是“天安門廣場東側”嗎?既然民族團結柱這種與價值取向沒什么關系的建筑物尚且要被拆除,極具政治寓意而又與天安門廣場不協調的孔子塑像焉能長久?早晚得拆,何必立它?
人物錯誤 孔子是成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雖說“弟子三千”恐為繆傳,但有眾多傳播者卻是真的,如顏回、仲由、端木賜、曾參等,其觀念也早就浸潤于中國社會。但是,作為政治家,他絕對是一個失敗者。先是從魯國逃往齊國,又從齊國逃回魯國,再從魯國出發周游列國,所謂“周游”,說穿了就是大家都不鳥他,落腳衛國遭監視,去陳國的路上遭圍困,又逃回衛國,幾進幾出后,又一路到曹、宋、鄭至陳國、楚國,最后沒地方呆被迫回到魯國。念其海龜身份,家鄉人倒是挺尊敬他,但一直是敬而不用,73歲的孔子最后亡于病中。終其一生,孔子可曾成功治理過一個小國?沒有。一個及其失敗的政治家放在共和國的政治風向標上干什么?
事情錯誤 余以為鑒于天安門廣場的至尊地位,在那里建什么應滿足以下兩條:1、得到權威部門的批準并公示;2、至少有超過半數的國人支持。先說第一條,我相信孔子像放那兒是得到有關部門許可的,現在的問題是,誰批的?夠資格嗎?為何不事先公示?我市在一座小山上修個小小的亭臺還提前幾月公示呢,何況在全國政治風向標上動土!國人支持度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吳為山的人像作品幾乎都是臉上坑坑洼洼衣服臟臟兮兮的,孔子雕像也不例外,可能那樣做有助于升華藝術水平,我不是藝術家,無權對此發表評論,只是,天安門廣場不是雕塑館,到那里去的絕大多數不是藝術家,因此,那里的建筑必須雅俗共賞。那尊孔子雕像或許是極其高超的藝術品,但在草民眼里,那塑像“很丑”。
孔子在歷朝歷代的地位忽而高到天堂,忽而低到地獄,宛如坐了2500年的過山車,何故?皆因為走了極端。自從應語文老師的要求寫過批孔的作文后,筆者就再沒寫過批孔文章,現在觸及該話題,希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作為成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值得我們后人學習,但要注意不要上升為政治層面,因為他是徹底失敗的政治家。孔子學院之所以能在海外幾十個國家開辦,是因為剝離了政治功能,不信的話你附加上政治功能試試看!在孔子的“禮”中,君臣、父子、夫妻關系放到日常生活中還是說得過去的,比如說尊重領導、孝敬父母以及男人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但這只是作為一根道德的主線,一旦上升到政治高度,麻煩就來了。尊重領導不意味著唯領導之命是從,要不然就成了沒有民主精神的一言堂。孝敬父母和以父為鋼完全是兩個不同概念,我辦完了父親的喪事馬上就回到了單位,在家守孝“三年”幾乎是不可能的。夫為妻綱在現代社會完全不切實際,女人當家的已經不少了,我就“懼內”,你們不要到處傳,怪不好意思的。
將孔子限定在教化位置而不上升到政治高度,是避免使孔子成為“麻煩制造者”所必需的,要不然他又得繼續坐過山車,一會兒是圣人,一會兒是狗屎。他不是圣人,也不是狗屎,只是奴隸社會的先進思想家和教育家,今天他的很多思想依然閃耀著光芒,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也不少,其老二地位可謂名至實歸,沒必要也不可能扶正。主席在那兒就不應該有孔子的位置。
孔為老二,誰是老大?回答是,科學發展觀、科學精神、科學技術。科學,1999年的《辭海》定義為“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各國的“科學”定義不完全一樣,99版《辭海》和79版也有區別,但內涵沒有本質的不同。
中國有豐富的儒、法、道等文化資源,這些不能也不需要納入科學體系,好的就拿來用,不好的就撇在一邊。消長總相隨,這方面長了,理性就差了,表現在生活中和互聯網上就是盲從,一旦盲從,問題就很棘手。我舉個例子:宗教是盲從的,非理性的,現代社會提倡宗教自由,但如果在同一個社會發生教派沖突,政治家就得抓耳撓腮,因為你那套“因為所以”入不了人家耳朵。中文論壇的“月經貼”和教派沖突類似,都是盲從惹的禍。每當“月經貼”出現,都會有人用現代科學思維分析一番,這時候也會有人用同樣的方法反駁,這兩撥人不論觀點對錯,對社會都是有益的,因為他們都遵循一個統一的標準——科學。不幸的是,中國目前還是邏輯與數理文化不足的國度,月經貼后面的跟帖中,任憑兩派如何爭得牙齒出血,硬是有很多人不理睬爭論中的對和錯,只顧在情緒的支配下盲從與自己相符的觀點,有的知道爭不過對手,撿起了抒情的法寶,這個你沒法反駁,你不能反“民主自由”,你也不能攻“弱勢群體”,還有一些人,見對方陣營來了能說會道的,啥也不說,只顧打醬油撈分走人,過段時間他又貼出早就被人駁爛了的觀點,如此反復,以至無窮,謂之“月經貼”。
將孔子放在老二的地位,是因為正職只能姓“科”。我倡導科學,但不是“唯科學論”者,按照中國的現狀,粗略地劃分,三分之一的傳統文化和三分之二的現代科學比較合適——具體不要爭論,對這個數字我沒經過科學計算,說實話也計算不了。我熱愛傳統文化,但不認為故紙堆能使中國現代化,或者換一種說法,能讓中華民族復興,如果結論是相反的,晚清不會淪為半殖民地,民國時期中國就崛起了,我的小爺爺講起孔圣人那真叫一個眉飛色舞。高中文理分科時,報考文理科的比例大概是2:1,這種比例一直能轉化成觀念延續到社會生活中。待到比例倒過來的那一天,中華民族就復興了。儒家思想放在教化中比較合適,抬到至尊地位,說輕一點叫折騰,說重一點叫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