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0年4月至5月份撰寫的《拯救地球計劃》中,成功預測了玉樹、印尼地震,以及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我認為這是由于喜馬拉雅山持續升高造成的,并推測這樣的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將常態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2010年的事實情況證明,我的理論和推測是準確和科學的。大家有必要重讀我去年寫作的《拯救地球計劃》,而且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我在這里不是吹牛,不是馬后炮。我是一位報告文學作家,我對自己的言行是負責任的。
2010年4月12日 ,我在人民網強國論壇(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2&pageNo=1&treeView=0&id=98959545&boardId=1)、鳳凰網論壇(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4468896&extra=page%3D1)、國際藝術界(http://www.gjart.cn/user/viewp.asp?id=9729)、飛天文學網(http://www.ft77.com/sw.asp?ID=24279)、一石居(http://www.yishiju.com/ReadNews.asp?NewsID=2314)等網站發表了該文?! ?/p>
2011年1月5日 ,我在《云南要做好預測預防大地震的準備》中寫道:
“據云南省地震監測中心監測顯示, 2011年 1月1日 至4日9時整,盈江地震序列共發生100次,其中0.0至0.9級地震57次,1.0至1.9級地震26次,2.0至2.9級地震14次,3.0至3.9級地震1次,4.0至4.9級地震2次。
2008年8月21日 20時24分,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北緯24.9度,東經97.8度)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震中距盈江縣城約45公里,距昆明市約500公里,造成盈江縣3人死亡106人受傷,其中重傷24人。
小地震往往是大地震的前兆,云南要做好預測預防大地震的準備。云南在喜馬拉雅山板塊上,汶川地震后3個月即發生了5.9級地震,充分說明云南地震受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因此,從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大趨勢上來說,云南還有大地震發生?!薄 ?/p>
2011年1月7日 ,我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b16b90100o4rh.html)、天涯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020672&PostID=30155997)、博客天下(http://u.zcom.com/space-1353245-do-blog-id-138030.html)等網站上發表了該文。我還在網易微博、天涯微博、搜狐微博、鳳凰網微博等網站上發表了相關內容的微博。
我在網上發表《云南要做好預測預防大地震的準備》7天后,即 1月14日22時 ,云南省盈江縣又發生里氏4.3級地震,震源深度 10KM 。可見我的推測是準確的,我相信云南將有大地震的推測也將進一步得到證實?! ?/p>
自2009年9月以來,一場罕見的干旱災害悄悄席卷了中國西南地區,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省(區、市)都遭遇大范圍持續干旱,部分地區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來水之少創歷史之最,長江上游已出現罕見枯水位。秋、冬、春連旱使云南、貴州等省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圍和強度均突破歷史極值。干旱的趨勢已延伸至湖南、廣東、甘肅、河北、山西、寧夏和西藏等地區。其中,貴州、甘肅兩省旱情不斷發展,尤為嚴重。據民政部統計,截至 3月1日 ,兩省受災人口達1257萬人,350萬人飲水發生困難。
我看到這些新聞后心急如焚,日思夜想造成這些災難的原因。我聯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想到也許是喜馬拉雅山板塊頻繁運動的結果。因此,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尋找依據進行論證和推理。我在《拯救地球計劃》中寫到:
“我認為這次中國南方的特大干旱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有氣候變化的周期規律影響,也有溫室氣體排放過多、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還有大量砍伐原生林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最直接的因素則是近年來喜馬拉雅山的運動和升高,阻礙了南北冷暖氣流的有機交融,導致氣候異常出現極端氣候天氣。雖然喜馬拉雅山的升高速度很緩慢,但量變達到了質變,因此造成了南方的特大干旱災害。
我的論據是: 2004年12月26日 ,印尼蘇門答臘發生9.1級地震,印度洋發生海嘯; 2005年3月29日 、 2007年9月12日 ,印尼蘇門答臘又連續發生2次8.5級以上地震; 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后發生余震3萬多次; 2009年9月2日 ,印尼爪哇島發生里氏7.4級強烈地震; 2010年3月6日 ,蘇門答臘西南地區發生7.1級地震; 2010年4月12日 ,我完成本文第一稿并發網文,預測喜馬拉雅山的運動加劇,該地區將會發生頻繁地震,在發文后不到50天時間內,就發生了5次5級以上大地震,驗證了我的推測。發文二天后即 4月14日 ,青海省玉樹州發生7.1級地震; 5月6日 ,印尼蘇門答臘南部發生6.6地震; 5月9日 ,印尼蘇門答臘北部海中又發生7.4級地震; 5月25日 14時11分 ,四川省都江堰和彭州交界處發生5.0級地震; 5月29日 ,玉樹又發生5.7級地震。這些頻繁的強烈地震足以說明印度洋板塊向青藏高原擠壓態勢愈演愈烈,也許還有更多的地震正在地殼下面醞釀著。由于喜馬拉雅山運動頻繁且山體不斷升高,從而強烈影響了中國南北氣候,直接導致了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9年入秋以來西南地區特大干旱。
……
喜馬拉雅山的驟然隆起,構成一道長長的凌空屏障,大范圍改變了大氣環流,使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再也不能北上到達亞洲腹地,使該地區從暖濕氣候向干冷氣候轉變,并相繼出現了大片沙漠和戈壁。這種變化可以從喜馬拉雅山本身而推而廣之,其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卻雨量較少,植被稀疏。青藏高原北部的氣候持續變干,原本汪洋一片、水草豐美的柴達木盆地,慢慢蒸發成了荒漠和大大小小的鹽湖,湖里活潑可愛的魚兒漸漸消亡。同時,造成青藏高寒干旱氣候特征,而且一直影響到大西北,甚至全球氣候。
……
是什么原因導致西藏氣候異常,喜馬拉雅山冰川急速退縮呢?自然,大多數人都會歸結于全球氣候變暖,但很少有人想到喜馬拉雅山的持續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球氣候變暖。從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事物之間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實事上,喜馬拉雅山的持續升高是造成中國氣候異常,進而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反過來全球氣候變暖又對喜馬拉雅山造成了冰雪消融、冰川退縮的后果。”
2010年12月30日 ,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2010年是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發生頻繁、強度及影響最大的一年,其中夏季高溫日數和極端降水事件均為1961年以來最多,臺風登陸比例為有記錄以來最高。氣象局還表示,2010年夏季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夏季平均最高氣溫為1961年以來最高的一年。
是什么原因引起北高溫、南洪澇這樣的極端天氣?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介紹說,大氣環流異常引起極端氣候條件,但兩種極端氣候并沒有直接聯系。 任福民說,我國今年的西南季風較弱,使降水北推緩慢,雨帶5、6月長期停留在南方,造成了大量降雨。到底是什么導致大氣環流異常,任福民表示,目前專家正在深入研究中。但可以支持的說法是,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常態化。
全球多個國家遭遇極端天氣,農業受影響。俄羅斯中南部23個地區遭遇了130年不遇的嚴重旱災,共有1000萬公頃農作物絕收,相當于俄羅斯農作物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
俄羅斯遭受旱災的中南部靠近中國,因此遭受旱災的原因與中國是一致的。我在2010年4月寫作的《拯救地球計劃》中就找到了“導致大氣環流異?!钡脑颍?/p>
“由于喜馬拉雅山脈的不斷升高,一方面擋住了山南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上,使北方的中國大片土地干旱化、沙漠化,造成地表溫度增高;另一方面也擋住了山北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侵,形成了南方的洪澇災害,使南方溫度不斷上升;第三方面,阻礙了大山南北冷暖氣流的有機交融,大大減少了降水,使南北溫度同時升高;第四方面,只有高強度的暖濕氣流或寒冷氣流才可以通過喜馬拉雅山,從而和風細雨的降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暴雨、暴雪等強降水多了,因此造成了諸多的洪澇災害和冰雪災害。綜上所述,喜馬拉雅山的不斷升高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天氣增多,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嚴重威脅到中國乃至全球的食宿安全和生存環境?!?/p>
綜合上所述,《拯救地球計劃》中的理論和推理是準確的。那么大家有必要重讀一下《拯救地球計劃》,將會有更大的發現和意外的收獲。
我仍然以《拯救地球計劃》的原文來結束本文。
“自然創造了人,人也可以改變自然。
面對中國南北地區日益干旱的嚴厲形勢,我認為最直接、經濟、快速、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脈的幾個山口,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順利通過,使南北冷暖氣流有機交融,從而減少南北極端氣候災害,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步伐,扭轉全球氣候的惡劣趨勢,給中國這片干涸的土地降下及時雨,給高燒不斷、奄奄一息的世界打開一扇窗戶,讓世界人民過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生活。
2010年4月12日 ,我發網文后有網友評論,炸開喜馬拉雅山勢必造成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人得了大病就要動手術,有切膚之痛,還要流血,但人們還是不會放棄治療,絕對不會白白等死。同樣,自然生態有了病,危及到人類的生存,也需要動手術治療,以此來挽救水深火熱中的蕓蕓眾生。
人民的生存權高于一切,為了人類的生存而努力思考和奮斗吧!”
——寫于 2011年1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