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肖傳國教授因涉嫌“方舟子被襲”和“方宏昌被襲”兩案而被警方傳訊。
昨天,網上就出現了《院士候選人肖傳國其人其事》這樣的帖子。本網友看了此文,對其內容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首先要聲明:本網友的這些質疑當然不可能為肖傳國教授涉嫌的“買兇傷人”的辯護,就像這位simon先生寫的這些東西不可能作為“買兇傷人”的任何證據一樣。
很顯然,這位simon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為“買兇殺人”提供證據,而是對肖教授的人格和學術聲譽進行攻擊.
當然,simon先生會說,他是在“揭露”肖教授的人格如何下流、學術水平如何低等。
這位simon先生開篇就聲稱:“此人我知道已近20年了,但打開頭就不太感冒他。原因是他不但虐待前妻,還私通并奪朋友之妻。”
“此人我知道已近20年了”,可見這位simon先生是以肖教授的“老相識”自居的。
后面這句話“他不但虐待前妻,還私通并奪朋友之妻”,隨便安在任何人的頭上都可以說是對人格的相當嚴重的指控,這位匿名的simon先生卻沒有給出任何依據。當然,這種事情確實很難拿出“依據”,也只有從“此人我知道已近20年”的人嘴里說出來,一般人才會當作八卦聽一聽。本網友認為,這其實屬于“落井下石”的老把戲:反正已經要被定罪了,于是什么臟水都可以倒過去。就像當年的四人幫,既然已經因陰謀奪權被抓起來了,再添“破壞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喪心病狂地迫害毛主席”這些罪名,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這位simon先生估計是這么想的:肖傳國的罪名是“故意傷害罪”,其刑事處罰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方舟子博士受的傷當然不屬于重傷,但是方宏昌記者據報道說是頭顱被打得露出了骨頭,應該算重傷,因此,肖傳國可能面臨三年以上徒刑。而這位simon先生在論壇上發表的這種文章,如果內容屬于造謠,也只是民事案件,追溯期只有兩年,等到肖傳國出獄之后,追溯期也已經過了一年。所以,有仇報仇是正當其時的,安全系數是很高的。
為什么本網友認為,這句話很可能并非事實,只不過屬于“落井下石”呢?因為這位simon先生在此文中露出的破綻太多了。
看了這位simon先生對肖傳國教授的描述,本網友認為,如果這位simon先生所寫都是真實的,那么可以作出下面兩個判斷:
1)這位simon先生是肖傳國教授的一位醫學同行;2)這位simon先生很有可能在學術問題上與肖教授有過“過節”。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這位simon先生知道“《Journal of Urology》是臨床為主的雜志”。
很顯然,如果不是醫學同行,通常是不可能知道某個雜志是主要發表哪個方面的文章的。
本網友是搞物理這一行的,知道美國的物理學雜志《物理評論》就分為好幾個分卷,每個分卷分別主要發表某個方面的文章。
而如果不是物理專業的,即便聽說過《物理評論》這個在職,通常也是不會知道這些細節的。
因此,本網友認為,由此可以斷定:simon先生是肖教授的醫學同行,而且很可能是搞相同或相近方向的研究的。
然而,這位simon先生不僅知道“《Journal of Urology》是臨床為主的雜志”,居然還知道肖教授“投稿其他高檔雜志經常被批得體無完膚”。
在本網友看到,這就是相當有意思的事情了!
就本網友所知,一篇文章“被批得體無完膚”只會有下面兩種情況:
1)投稿某雜志,被審稿人“批得體無完膚”,最后沒能發表;
2)投稿某雜志,審稿人同意發表然后發表出來,別的人看到了認為是錯的,寫文章去批,批評的文章被別的審稿人同意發表,于是“被批得體無完膚”。
simon先生說“投稿其他高檔雜志經常被批得體無完膚”,顯然不是第二種情況,應該是指第一種情況:肖教授向一些“高檔雜志”投稿,被審稿人“批得體無完膚”。然而,審稿人對于審閱的稿件發表的意見,通常只會有三個人知道:1)審稿人;2)負責處理此稿件的編輯(從審稿人那里得到);3)作者(從編輯那里得到)。
這位simon先生既然不是作者肖教授,又是如何知道肖教授的投稿“經常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呢?
只有三個可能:1)simon先生是審稿人;2)simon先生是編輯;3)simon先生從肖教授那里聽來的。
讓我們設想一下,假如自己是肖教授,“投稿其他高檔雜志經常被批得體無完膚”,會不會逢人就主動去講?
常識告訴我們:這種丑事,通常是不會有人主動向別人說的,頂多也就是私下向口風很嚴的極少數親密好友抱怨一下而已。
因此,這位simon先生顯然不可能是從肖教授那里得知的,于是只有兩種情況:simon先生就是審稿人或者編輯。
編輯出來寫文章摻和這種事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這位simon先生就是反對肖教授的“反射弧理論”的某位審稿人。
這位simon先生還說:“《Journal of Urology》是臨床為主的雜志,上面有關基礎的研究文章基本上是“垃圾”。”
本網友在這里要指出:simon先生的上述推理只是“基本上”成立,例外總是存在的,而且這種“例外”往往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重大的發現。
本網友不是搞醫學的,當然不敢說醫學雜志有沒有這種例外:發表在“臨床為主的雜志”《Journal of Urology》上的某篇“垃圾”后來被重新發現是“珍珠”。不過,本網友確實知道,物理學雜志在這方面是有過為數不少的這類例外的,其中很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具有“五次對稱性”的“準晶”的發現。
這里不是科普的地方,本網友也就不打算介紹“準晶”和“五次對稱性”究竟是什么意思,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己去搜,這里就只能簡短截說了。
1984年,某幾位實驗研究人員發現,某種晶體物質具有“五次對稱性”,而根據公認的晶體對稱性理論,不可能有任何晶體具有“五次對稱性”。這幾位實驗研究人員把根據實驗結果寫成的論文投給物理學頂尖雜志之一:美國的《物理評論快報》。當然,結果是被審稿人拒絕發表。理由?多半就是不符合晶體對稱性理論。然后,他們做了一些修改,又向比《物理評論快報》低一檔次的《物理評論B》、歐洲的《物理雜志》等這樣一些“高檔雜志”投稿,然而也統統被拒絕發表。
最后,他們只好把論文投到《磁學和磁性材料雜志》。這個雜志主要是刊登磁學實驗結果和材料合成方面的文章的,而且屬于最低檔的被戲稱為“垃圾雜志”的那類雜志。在這個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無論是理論文章還是實驗文章,從客觀上講,可以說“基本上是垃圾”,后來被發現確實有一些價值的文章都是很少的。道理很簡單:但凡自己覺得有些價值的文章,作者們都不會往這個雜志投稿的,只有遇到像他們這樣的情況——稿件被多家“高檔雜志”拒絕發表,才會考慮投到這個雜志上來。
“垃圾雜志”的效率確實高,這幾位實驗工作者的這篇“準晶”文章在當年晚些時候就發表出來了。如無意外,此文很快就該成為被人遺忘的“垃圾”了。
然而,意外發生了:一些搞實驗的同行們,根據此文的敘述進行了重復實驗,證實了他們的實驗結果是正確的:確實在電子衍射譜上看到了“五次對稱性”。
同時,這些同行們還發現:其他一些材料也存在“五次對稱性”。《物理評論快報》的編輯們得知此事,邀請這幾位被拒稿者再次投稿并很快發表了出來。
自此,學界掀起了長達數年的“準晶”熱:很多人都來搞“準晶”,不但合成了具有“五次對稱性”的不少準晶材料,還發現了“八次對稱性”、“十次對稱性”、“十二次對稱性”的“準晶”。隨后,一批理論牛人經過一陣子研究,提出了“準晶”的對稱性理論。此后,又有人去“深入研究”這種特殊的對稱性對于電輸運性質、熱輸運性質、振動性質等等的影響,還成立了一些專門研究“準晶”的學術組織,召開了一系列以“準晶”為主題的學術會議。
有意思的是,后來的“準晶”研究者幾乎都只引用《物理評論快報》編輯們邀請發表的那篇文章,那幾位仁兄“原創首發”在《磁學和磁性材料雜志》上的那篇“垃圾”倒是真的幾乎被人遺忘了。不過,這仍然無法掩蓋歷史事實:第一篇關于“準晶”的“原創”,是作為一篇“垃圾”文章“首發”在一本“垃圾雜志”上的。
本網友相信,這種因所作發現違背當時的權威理論而被迫在“垃圾雜志”上尋求發表的“例外”,應該不會僅僅出現在物理界,在醫學界也應該是存在的。
實際上,就本網友所知,醫學歷上,因違背權威理論或被權威人士打壓而長期得不到傳播的重大發現并不比物理學界少。
發現“準晶”的人們,由于其發現違反原有的晶體對稱性理論而不得不最后將論文首發在主要發表磁學實驗和磁學材料合成的“垃圾雜志”上。
肖教授的“肖氏反射弧理論”主張通過手術來用一種神經代替另一種神經,也就是認為通過手術可以改變神經的類型,這種觀點也正好是違反醫學界現有的關于神經的理論的。那么,他的這種理論文章最后只能在主要發表相當于物理實驗的臨床方面文章的雜志上,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接下來,本網友要指出這位simon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的三個“硬傷”。這些“硬傷”當然同樣不能為肖教授涉嫌的“買兇傷人”辯解。
但是,這些“硬傷”可以作為對這位simon先生所寫內容的真實性的質疑。
大家看了之后,或許會合理地產生這個疑問:這位simon先生在肖教授被警方傳喚的第二天就拋出這個帖子,其中的內容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
第一個“硬傷”是:紐約大學醫學院是“二流”和“排名很一般”么?
simon先生在文中說:“肖自覺還不過隱,編造臨床病例回美麗堅向NIH騙了個R01,并以此跳到了二流的紐約大學醫學院”。
還在后面進一步詳細解說:“講誠信的美國人是較容易被騙的,肖果然成功地獲得了多年朝思暮想的R01,并馬上從不入流的長島醫學院戰略轉移到了二流的紐約大學醫學院。世人都知道大都會紐約,但紐約大學醫學院在美國的醫學院中排名很一般,不過到國內還是能唬住一些人的,帶著紐約二字啊!”
因此,“紐約大學醫學院是二流醫學院”這個斷言顯然不是“筆誤”了。
大家看到“二流”和“排名很一般”,會有什么樣的聯想呢?美國有超過六千所大學,刨去沒有得到認證的“野雞大學”,得到正式認證的有3600多所,有醫學院的大學,怎么也有上千所。如果紐約大學醫學院在美國醫學院當中屬于“二流”“排名很一般”,那么,排名至少該在一百位之后吧?反正,大家都知道:排名前五十位的,應該算是不錯的了。
那么,紐約大學醫學院在全美的醫學院排名是多少呢?雖然紐約大學醫學院不像紐約大學那樣在全美數一數二,但是,它今年的排名是全美第27名!
如果不信,可以去看看這個網址:《美國大學醫學院最新排名》
全美排名第27名,居然是“二流”,“排名很一般”?如果這話是一位醫學外行的道聽途說,那也算是情有可原。
然而,這位simon先生不但能寫出“《Journal of Urology》是臨床為主的雜志,上面有關基礎的研究文章基本上是“垃圾””這樣的專業判斷,
還知道肖教授“投稿其他高檔雜志經常被批得體無完膚”,居然會不知道紐約大學醫學院在美國醫學院中的排名其實是很靠前的?
這位simon先生說紐約醫學院“到國內還是能唬住一些人的,帶著紐約二字啊!”。本網友倒是認為,這位simon先生可能以為國內的人都沒見過世面,不知道紐約大學醫學院究竟在美國醫學院當中排名多少,所以敢聲稱它只是“二流”“排名很一般”。
第二個“硬傷”是:“把在美國做的貓實驗“大方”地用在平頂山煤礦的傷殘工人身上,美其名為“死馬當作活馬醫,成功了可變廢為寶,失敗了也沒有損害”(肖的原話!)”這句話究竟有什么錯?
“死馬當作活馬醫”這是一句俗話,意思是說別的辦法都沒有了,只有一個辦法可以試一試。
雖然這個唯一的辦法風險很大,失敗的可能性高,成功的機會不大,但是,不試就只能永遠沒戲,試了還有機會。
總之,這句俗話并沒有任何把人視為“馬”的意思。本網友認為,肖教授這句“原話”也應該沒有把礦工視為“馬”的意思。
并且,從這位simon先生后面的一些言論來看,他對“工農兵”是沒有什么好感的,因此,本網友不認為他真的會對礦工們有什么感情。
肖教授這個手術已經完成了對動物的實驗,接著當然就是要做人體實驗了。礦工們因傷殘而失去排尿的能力,若是不在他們身上做這個手術,誰還能幫助他們恢復這方面的健康?所謂“人體實驗”,無非就是做手術。動物實驗已經完成,這位simon先生認為人體實驗該如何做呢?難道先在傷殘工人身上做手術實驗是不應該的,反倒應該先在健康人身上做手術實驗么?而且,據報道,這實驗手術是免費做的。若是換了別人,誰來給他們出手術費?simon先生可能又要說沒給礦工們“人體實驗費”,難道simon先生真的不懂“國情”?若是手術做不成,礦工們的健康誰會來關心?simon先生有什么建議呢?本網友認為是不會有什么建議的,只不過正好這些礦工能夠成為攻擊這個手術的工具而已。
第三個“硬傷”是:“肖在美試了3例,失敗率100%!”這句話究竟有什么意義?
本網友曾經正好看過網上轉貼的肖教授關于此手術的一些介紹,其中提到:根據動物實驗的結果,這個手術的成功率不到10%,也就是平均來說10個里只有1個成功。可以想象,人體實驗的成功率是更低的。
讓我們假定每次手術的成功率都是10%,按照概率論來計算,連續做三個手術,三個都失敗的概率是0.9X0.9X0.9=73%,其中至少有一個成功的概率只有27%。那么,“肖在美試了3例,失敗率100%!”,無非是說連續三次手術都失敗了,這事情的概率本來就接近四分之三,又有什么值得驚嘆的呢?如果要指責肖教授,也只能指責他沒有能夠提高每次手術的成功率,畢竟,在做手術之前,他又不是沒有把成功率很低這個情況告知病人。也正是由于動物實驗的成功率低,這14名礦工的手術居然有13個算是成功的,才會被視為“奇跡”,這究竟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自稱“此人我知道已近20年了”,又以醫學同行和內幕知曉者自居的simon先生,顯然不會不知道肖教授這個手術的動物實驗成功率。
概率統計學在醫學上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因此,這位simon先生也不會不知道單次成功率很低的手術“連續三次失敗”的概率究竟有多高。
這位simon先生顯然也不會真的不清楚紐約大學醫學院在美國醫學院中的排名情況。
那么,他為什么要急匆匆地拋出這篇文章,還在這三個問題上說謊呢?他這篇文章里的那些所謂“內幕”“真相”,究竟有多少是可信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