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項改革好與不好,是因人而異的,判斷的標準就是利益。如果以改革的目的或結果是有利于大多數的人的標準來看,目前的政治改革是很難達到這個要求的。因為在經濟改革只實現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上進行的政改,不管是直選或間選,程序多么合理,最終將是“先富者”的民主而不是“待富者”的民主,將是“建設者”的民主而不是勞動者的民主,將是強勢群體的民主而不是“弱勢群體”的民主,因為沒有經濟上的平等就沒有政治上的平等。
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改革不是政改,而是實現總設計師的改革初衷,凡是讀過鄧小平理論的人都該理解到:“貓論”也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好,只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已,是不可能無限期執行下去的,“共同富裕”才是最終目的,完成這個目的的改革者才是改革開放的真正繼承者,才是鄧小平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者。因為處在全球資本主義大氣候下,中國又未經過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為了“圖快”使某些人民暫時作些犧牲,也是趕超的代價,但作為偉大改革開放的改革者,也要借鑒老一輩包括總設計師的能收能放,才能不左不右,掌好改革的大舵,若一味光往一個方向擺,難免要出問題,即使西方國家的領導人,也要因時度勢,避免走過頭。
正因為經濟改革進行了一半,“共富”尚未見到,就要急急的為經改基本畫上句號,來進行政改,難免讓人疑竇眾生。x說政改的阻力之一是既得利益集團,不知說的是什么樣的利益集團,如果說政改是把官僚政治變為富人政治,這也不算有多進步,中國的農村不是進行過民主的改革嗎?究竟是不是想像的那樣公平合理呢?恐怕未必。
中國的改革最困難的不是政改,而是要徹底的完成經濟改革的目標,如何恢復完善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如何逐漸摒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權宜之計,怎樣從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眼光看待勞動人民的基本權利,而不是戴著資產階級的法權眼鏡去處理,以及如何處理好這個轉變的各種利害關系,這才是最困難和最艱巨的,才是對改革者能力水平的真正考驗。最后我真想說一句,總設計師的設計思路不錯,可給后人留下的難題也太大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