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方舟子的一篇論文抄襲剽竊的秘密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博士·京都大學博士后·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劉正
【作者說明】本文歡迎任何報刊和網站自由轉發。本人本著宣傳和普及打假、維護正常的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這一初衷,放棄對此文的一切稿酬。如有不實,歡迎方舟子在中國和美國的任何一個法院起訴我。我的聯系地址是:100872 中國人民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劉正(京都靜源)
如今,方舟子是誰?相信這快成了“地球都知道”的事情了。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很真心誠意地向我在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生物學界的從事生物學研究的朋友們打探這么一個問題,即:“為什么不能在高校里給他個正當的職位呢?難道他打假不對嗎?看看國內大學教授們的論著和道德滑坡之快,再不嚴加整治學將不學了!”為此,我曾在一些學術會議上以方舟子為例,公開抨擊過國內某些學者的狹隘和不健康的心理。但是,我常常得到的答復卻是對他的生物學論文和研究水準說“No”的結論。我不懂數理化,自知并不是搞自然科學的料。對于方舟子的生物學論文的是非真假、水平高低,我沒有發言權。盡管這也許就是他本人直到今天還不是中國的大學或美國的大學里生物學教授的原因之二、之三或之四吧……看看人家哈佛大學化學系和物理系的雙聘美女教授、三十四歲的莊小威博士的生物學成就,我相信方舟子的那個博士學位的含金量遠沒有他自身所設想的那么高大了。嘿嘿,淺水浮云望似深!用一句網友的話,方舟子“早該羞憤自殺了”。
本人興趣、愛好所在一直是以古文字學和先秦史為核心的對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學和文化的研究。這個方舟子據說曾是當年福建省高考的理科或文科的狀元,我雖然對前清的“懷遠籍”一說不是很以為然,但是看了方舟子的一些所謂的“文史論文”之后,多少還是明白了為什么直到現在還有個享受“懷遠籍”的新變種“高考移民”的問題存在著。“懷遠籍”啊“懷遠籍”,你為愚民謀-幸-福,你是愚民的大-救-星。
不過,水平高低是一回事,可是論文不嚴謹、不守學術規范甚至抄襲和剽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我雖然很看不上眼方舟子的那些所謂明史“研究”的作品,但是那只是個水平高低的問題。(畢竟人家一直自稱是生物學博士而不是歷史學博士。)可是當我看了他的《詩律淺說》一文,就有點出離憤怒了。因為該文中出現的抄襲剽竊和不守學術規范的問題和他本人所主張的學術打假的外表是矛盾的。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既然他在自己的網站上公開聲明說“誰有假我們都可以來打”(這里的“我們”是誰?明顯是在霸占話語權!)--打假存真肯定是人類社會能夠發展到今天的一點絕對真理!比如說一個嘴把式把自己的武功吹噓得如何、如何高,但是最后還需要通過實作(即比武)來實際印證一下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本著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特地寫來此文。請方舟子本人回答,至于他的打手或馬甲們的罵戰,我根本不想理睬。因為“使用網絡和假名罵人,就好似對著美女照片的自慰行為,他還真以為他強暴了照片上的那個美女了呢!得意的他直流鼻涕。有種的報上真名實姓來,那才算漢子!‘那種既要在公眾場合批評他人,卻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敢留的人,不管他的意見說得多么冠冕堂皇,其實總是隱匿著一種躲在陰暗角落射冷箭以圖心頭之快的陰暗心理的,那種人不值得—理。’”
請看下文:方舟子著《詩律淺說》一文抄襲剽竊的證據
【證據一】
〖方舟子的原文〗: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 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并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 以后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抄襲剽竊的證據〗:
這段文字是照抄王力的《漢語詩律學》一書中第一章第四節。而且也是按照該書的敘述順序先說平水韻再說韻目的。見《王力文集》第十四卷第50~51頁。
【證據二】
〖方舟子的原文〗:
例如《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第三句“鴻雁幾時到”第三字該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聲。七言的與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抄襲剽竊的證據〗:
此段文字是抄襲王力《詩詞格律》一文,原文如下: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
以上見《王力文集》第十五卷第340頁。
【證據三】
〖方舟子的原文〗:
格律詩……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
〖抄襲剽竊的證據〗:
此段開場文字見于徐志剛編著《詩詞韻律》第一部分《詩的格律》,原文如下:
詩的格律……到了南北朝時期,詩歌創作逐漸向格律化方向發展。直到唐朝,詩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化。
以上見徐志剛編著《詩詞韻律》第1頁。
【證據四】
〖方舟子的原文〗:
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
〖抄襲剽竊的證據〗:
此段文字見于黃潤蘇著《古典詩詞教學與寫作》一書第一章第二部分《詩詞格律》一節,原文如下:
古代入聲字分散到了當代普通話的陰平和陽平聲中去了。
以上見黃潤蘇著《古典詩詞教學與寫作》一書第10頁。
【證據五】
〖方舟子的原文〗: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抄襲剽竊的證據〗:
此段文字抄襲黃潤蘇著《古典詩詞教學與寫作》一書第一章第二部分《詩詞格律》一節,以上見黃潤蘇著《古典詩詞教學與寫作》一書第15~18頁。
【證據六】
〖方舟子的原文〗:
在初唐詩人的詩中還經常能夠見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詩,也偶爾有失粘的,比如名詩《詠懷古跡》的第二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三句就沒能跟第二句相粘。這可能是不知不覺地受到齊梁詩人的影響而一時疏忽。
〖抄襲剽竊的證據〗:
此段文字抄襲于著名的《召溪漁隱叢話》:“又有七律詩至第三句便失粘……如老杜云‘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證據七】
〖方舟子的原文〗:
但是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多,不能不提一下。請看《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聲,違反了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逢雙必反的規律。
〖抄襲剽竊的證據〗:
此段文字還是抄襲王力《詩詞格律》一文,原文如下: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第三句“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
以上見《王力文集》第十五卷第340頁。
最不能容忍的是方舟子在該文中通篇上下彌漫的偽造史料肆意解說的無知行為,他大概以為這是可以顯示他在古代音韻學上的創建吧?僅舉一個例子說明吧:
〖方舟子的原文〗: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案〗:
對四聲問題的起源研究,著名的研究論文可見陳寅恪《四聲三問》和王力《漢語音韻學》二書。而梁武帝對四聲的談論,最可靠的史料記載見正史《沈約傳》:梁武帝問“何為四聲”,周舍答曰:“‘天子圣哲’是也。”而沈約等人是漢語四聲說的真正奠基人!我們看了上述史料再看看方舟子這個據說曾是福建省高考文科狀元或理科狀元的所謂觀點,就該知道謬論是怎么產生的了!念念不忘那曾經的某年度福建高考狀元的輝煌,哈哈,本來是不圓的,非得要出來裝圓(狀元),比如雞蛋。雞蛋成了狀元(裝圓),那母雞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狀元之母了。現在美國大老板又賞了他一頂博士帽,莫非還是屬于“懷遠籍”之故?要不怎么自比諾亞方舟的好個正派人物連卻個正經八百的大學教師的工作也沒有呢?!再舉一個例吧:
〖方舟子的原文〗:
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杰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案〗:
在寫論文時必須要如實說明所引用史料的出處!你方老道懂怎么劃分“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的規律嗎?!難道你不知道要先如實說明“根據某某先生或某某書的研究,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如下”之類的話嗎?!還有那些所謂的平仄分析,你真懂嗎?本來是需要如實說明引自某書某論文的,你什么也沒說。該算抄襲還是剽竊?這樣的錯誤在你的那些“論文”中比比皆是!
指責方舟子的文史“論文”不符合學術規范、不了解古典文獻……多少有點是以我之長而欺他之短了。人家據說是生物學博士,不是文學博士或歷史學博士。可是在他本身最擅長的科研領域內,很慚愧我不知道他有什么專業成就和科研成果。雖然我的研究范圍是以古文字和西周文明為核心的對中國上古時代思想和文化的成立史的研究,但是我對現代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一直保持著濃厚的新聞上或科普上的興趣,從弦理論到莊小威,這些一知半解的自然科學成果加深了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融會貫通和理解。可很遺憾,我下了很大功夫想了解作為生物學博士的方舟子的科研成果之所在,上窮碧落下黃泉(sorry,你還沒到黃泉呢。),兩處茫茫皆不見!我一無所獲。反而從他積極推銷的他的那些文史“論文”中看出了他的“小”來!
我每天科研著述很忙,本沒時間陪你玩。好在最近放假了,我正可以稍微休息一下。聽說你和楊振寧都曾大力批判過偉大的《周易》哲學(你總喜歡把自己和大科學家聯系起來,也算是狐虎關系的現代版吧),好!無知者無畏!等下我再有閑心時一定陪你和老楊玩上一把《周易》。明史和袁崇煥就算了吧,你那點明史知識還不如一個青少年看了《大明英烈》后得的東西多。
說了半天,我也該問問你的實際寫詩能力了。抄襲和剽竊那是換不來寫詩的實際能力的。恕我孤陋寡聞,我還真沒看到一首你的古體詩歌“大作”。這就更不像個狀元了(裝圓又當別論,好像個剛下了蛋的老母雞正在叫著“個大,個大,各個大”),連個才子也算不上。(琴棋書畫才子四藝你又通幾樣?)--我的古體詩歌,在網上可以搜到:“靜源律詩自選集”在不少網站全有上傳。要是你還不能寫詩的話,那和你PK什么?哦,對了,據說你也是博士。你的博士學位得到過中國教育部的公證和認證嗎?
2006-11
作者簡介:
京都靜源博士,原名劉正,字京都靜源。
1963年生于山西太原市,北京市人。中國人民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研究員。
劉正學歷和主要學術兼職:
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碩士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文學博士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后、研究員
日本愛知學院大學客座研究員
國際易經學會會員
日本東方學會會員
日本中國學會會員
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學會會員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員
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員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員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會員
中國國際漢學研究學會理事、學術顧問
《中國國際漢學研究年鑒》編委
歐美同學會會員
中國國際易學研究中心理事
美國英文《世界弘明哲學季刊》編委
加拿大國際諾貝爾研究院院士·研究教授
美國世界弘明哲學與宗教研究院研究教授
洛陽大學兼職教授
郵電部《錦繡中國 主題郵票珍藏大典》學術顧問
紅網湖湘文化論壇特邀學者
香港中國哲學文化協進會、國際易學聯合中心理事和顧問
(香港及省市級和高等院校學術組織理事及顧問等若干,從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