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美國”,不由得讓我們想起“大東亞共榮圈”
不知起于何年,“中美國”這個詞好象在中國精英層很流行起來了。時不時看到精英們說起“中美”手足蹈之舞之,不知腳手怎么放了,并且發誓要作負責任的大國,其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中美國”是個啥頑意兒?
帖主很好奇,不禁在百度搜了一下,原來,“中美國”是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史學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學石里克教授共同創造出的新詞“Chimerica”,他們聲稱已經發現中美走入共生時代。
弗格森在“Chimerica” 概念定義中特別的強調,所謂“Chimerica”,主要是指最大消費國(美國)和最大儲蓄國(中國)構成的合作關系,以及這個合作關系對全世界經濟的影響。弗格森為這種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合作關系創造了“Chimerica”(中美國)這個概念。
哈哈,原來在“中美國”中的中國的分工只是會儲蓄不會消費的角色,而美國在“中美國”中卻是一個“最大消費國”。無怪乎,中國要把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那么多外匯不用來改善人民的教育、醫療、生活,卻借給美國,原來這是由“Chimerica”(中美國)分工所決定的。
這不由讓人們想起早在七十多年前日本提出的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偉大構想。
“大東亞共榮圈”,是指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與政治號召。
“大東亞共榮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榮”為幌子,欲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宰的,“以日、滿、華的牢固結合為基礎的”,嚢括印度以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北的所有地區和國家的殖民大帝國;在經濟上由日本壟斷“共榮圈”內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市場。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日本還專門為此在內閣設立了“大東亞省”,并且于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與滿洲國(代表:首相張景惠)、南京國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賓(總統勞威爾)、緬甸(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錢德拉·鮑斯)等共同召開大東亞會議,會后還公開發表了《大東亞宣言》。
想來,當年的汪精衛們參與制定《大東亞宣言》是很有遠見和經濟頭腦的。若是用今天的開放了的經濟頭腦看待當年的日本《大東亞宣言》,日本人自愿投資辦廠,解決了中國百姓就業問題,這有何不妥?日本人若是不投資,那么撫順煤礦的工人找不到工作且不餓死?盡管當年撫順煤礦死了很多人,這也和富士康一樣,是功大于過的。
目前的深化改革,很多地方不也是以出賣資源為主的開放搞活嗎?
招商引資不也是為了吸引外國老板投資辦廠讓中國百姓有工作有飯吃嗎?
如果沒有招商引資,沒有老板們的投資辦廠,中國如此眾多的百姓到哪找到工作?
所不同的是,過去“大東亞共榮圈”中,只允許日本壟斷“共榮圈”內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市場,而“中美國”卻是讓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列強共同壟斷納入“中美國” 圈內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市場,讓中國成為只能出賣勞力、資源的“最大儲蓄國”。
想想,過去的日本、中國的國民政府汪精衛等精英們還真他媽的具有遠見目光。可惜他們努力要建立的“共榮圈”夢想被共產黨過去的極左思想路線給破壞了,白白浪費了三十多年,可惜呀可惜。否則,說不定中國早發達了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