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中央黨校宋昌惠教授: 能不能說清楚改革前的“利益格局”什么樣兒?
[ 寒梅冬雪 ] 發表時間: 2010-07-20 09:30:37 [ 發短信 ] [ 回復 ] [ 樹狀 ]
請教中央黨校宋昌惠教授: 能不能說清楚改革前的“利益格局”什么樣兒?
看了公明“懷舊”一文,特看了看宋昌惠教授的文章。說實在的,有個問題,宋教授說的實在模糊。
比如說,宋教授說,改革就是要打破原來的利益格局,那么宋教授能不能說清楚點:改革前的利益格局什么樣兒? 宋教授說的“特權”階層包括哪些人? 或群體? 在利益格局中,占有多大比例? 所得利益占幾何?
宋教授除了說清楚改革前的利益格局,還要再把改革后的利益格局也說清楚: 改革后利益格局怎樣分布的? 哪些利益階層? 舊的特權階層哪里去了? 有無產生新的特權階層? 舊的利益格局中“弱勢”在新的利益格局得到哪些改善? 提高? 舊的利益格局中的不公平在哪兒? 新的利益格局中的公平在哪兒? 等等。
若只籠統說句改革就要觸動一些既得利益階層,這話就不像是教授說的了,很空洞,也很粗魯,萬一要觸動的那個利益階層是廣大人民群眾呢? 那么改革不僅是錯的,而且是反人民的了。
比如,我就認為工人階級在舊的體制中、利益格局中就是“既得利益者”,我也認為“農民階級”、“城市平民”在舊的體制、利益格局,從社會保障說,也是“既得利益者”,這樣的既得利益者,占了中國總人數多少? 如果改革是革掉他們的利益,而且這些人其實是國家的主人,那么就必須說清楚,改革后的利益格局中,這些群體狀態如何了?
其實上面這樣的問題屬于最基本的問題吧? 似乎像宋教授這樣的人,從來不屑詳細說。 我看了宋教授的文章就一個感覺:改革就是對的,就是好,不能問“為什么”,就是好,就是應該的。
寒梅
2010.7.19
讀宋公明“懷舊”一文有感:懷舊的背后是成熟
[ 寒梅冬雪 ] 發表時間: 2010-07-20 10:58:58 [ 發短信 ] [ 回復 ] [ 樹狀 ]
讀宋公明“懷舊”一文有感:懷舊的背后是成熟
很喜歡公明文里一個小例子:“小時候哭著鬧著想要的玩具,等真的到手,不到三天就玩厭了。”
這個例子,其實揭示了一個原理:無論是物種、人類、還是社會,各自發展的過程就是遵循一個個連續不斷的“需求-滿足,新需求-新滿足,。。。”的過程。
人,到了20歲,如果還在為沒得到糖果哭鬧,那一定是“智障”了。
一個社會,都到了社會主義階段了,還在以封建社會的滿足做奮斗目標,那也一定是出毛病了。
每看有人,尤其當官的,在那里用“封建官吏”為官標準要求自己,真讓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覺。
說點兒童心理學。
我認為,尤其中國為官者,應該補點這方面知識,尤其黨校教授們。毛主席對小孩子很懂,很尊重,所以他懂人,懂社會,懂世界。
孩子們“放養”式的玩樂、玩耍為什么重要?
比如,孩子對糖果的喜愛屬于“動物天性”里“奢侈”的那部分欲望。 而孩子還有另外一個天性 --- 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小孩子對事情的專注時間很短,糖果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如果他能很快被旁邊其他趣事吸引住了,他的“欲望”就得到了轉移。玩樂的滿足感完全填補了“糖果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缺”,那么他就完成了一次心理健康成長。
而有的孩子,就非盯著要糖果,不給就哭鬧,沒什么能讓他轉移注意力,從心理學說,屬于偏執,這樣的孩子如果沒創造環境激發他其他興趣,沒讓他在玩樂中,尤其群體玩樂中得到釋放,那么,“糖果欲望得不到滿足”的失望和不滿,可能就會一直留在他心中,而且長大后,會以某心理疾病的方式反映出來。
從小到大,人的心理成長,就是無數個這樣的“欲望-滿足”堆起來的,螺旋式上升。
因此每當看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那里說毛澤東時代多么黑暗的,從心理學講,屬于總停留在“糖果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悲傷中。 而歌頌毛澤東時代的人,不管那時候有多少欲望得不到滿足,仍然覺著幸福,從心理學說,他們的心理成長是健康的。這是值得驕傲的“心理素質”。
如果“以人為本”的話,拋開政治,“懷舊”是正常的心理狀態,而且這種心理狀態折射的是對人、對生活的尊重。而批判現實也是正常的,不批判怎么改正?總不能說“批判過去才能改變現在”吧? --- 除非過去跟現在一模一樣,“批過去能改變現在”還勉強說的過去。
不知道中央黨校的宋昌惠教授,是不是只看眼前從不“懷舊”? 一個人沒歷史就到了今天,或者一個社會對過去諱莫如深或干脆認為過去就是垃圾,是件很悲哀的事,從心理學說,其實這都是病態,或者人還沒有很成熟 --- 人成熟的標志,就是能自我控制,不管過去有多大的悲傷,也能從容的面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