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檔的影院顯得冷清,23年暑期檔電影票房有206億,截止到8月21日,今年暑期檔票房才達到105億,余下十天將上映的片子從宣發勢頭上看也很難掀起多大波浪。
幾部在短視頻端宣發下了猛料的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收益都很差。最明顯的就是烏爾善的《異人之下》,一系列的預告、特輯和走秀視頻堆疊,有段時間甚至能讓人察覺到有些《熱辣滾燙》宣發的熟悉感,打開任何視頻軟件都會立刻跳出。最開始宣傳重點是在“還原原著”上,之后又集中到演員魅力和“女性力量”方面,諷刺的是,到最后不僅1億多的票房不能回本,多數路人無感、一眾原著粉絲不滿,回旋鏢吃到飽。
陳思誠的野心之作《解密》按說無論題材、制作體量和演員選擇上都看上去很穩,但從影評反饋上看,影片如果讓觀眾感覺到在模仿好萊塢名導時的不成熟不自信,感受到導演的個人“自戀”,那么再精致的包裝也會統統破功。倒是宣發相對較少的《從21世紀安全撤離》、讓人眼前一亮,本是已經過氣的青春類型片劇本,但李陽的風格化處理、以及靈活老練的流行文化挪用讓這部電影充滿先鋒性,也因為這種先鋒性導致口碑也兩極化。
最具現實話題性的是《逆行人生》,影片口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是“一群有錢人演窮人,然后一群窮人花錢去觀看。也有人認為把攝像機對準底層值得表揚。
帶著對徐錚拍什么都是精英男性中年危機的刻板印象筆者也進了影院。看完感覺,刻板印象依然有效。這部電影里的徐崢,符合他在《人在囧途》以來一貫的銀幕典型形象,還是一個有些中年危機的白領中產,如何在意外中遭遇“底層人”和“底層生活的邏輯”的“奇遇”故事。
影片更像是社會熱點拼盤串燒,帶觀眾在情緒中狂歡,尤其是影片高潮部分,男主為了成為當月“外賣單王”在嘈雜迷幻的夜店視聽效果里尋人送外賣,離觀眾的爽點確實近,但離現實也足夠遠。
和英國老牌左派導演肯洛奇19年《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對相似議題的深刻呈現相比,《逆行人生》顯然不是現實主義電影,被沒進電影院的評論者說成“消費苦難”也并不算過分。確實我們的觀眾已經太熟悉中國商業電影整體上的文化慣性,中產審美趣味與視角下的底層多數只能是無力等待救贖的可憐人。真正能用視聽語言拍出勞動美、拍出現實困難里人的糾葛和主體性的電影,能用新的敘事技巧講述勞動者敘事的電影過于難得,難得到我們的觀眾已經不再奢望。
影片里主角的困境,基本上是把當前典型的中產焦慮打包了一遍,掏空六個錢包買的大房子即將斷供,女兒升學國際中學需要學費,老父親突然腦血管疾病手術費用,后續康復中心需要費用,而這一切的希望支柱——男主的大廠工作也撞上了高齡裁員。
為了讓中產觀眾們感同身受,把購房、子女教育、醫療、養老覆蓋了個遍,最后主角努力送外賣,賣了大房換了小房,老父親自己擺正心態在家鍛煉復健,女兒也放棄去上國際中學。家庭內部的相互理解和體諒,又重新把支離破碎的生活重新縫補起來。情節到這里,影片總算有了一點點真誠,試圖告訴中產觀眾們應該學會降低對生活的“高預期”。可以說,這其實是一部“中產驚悚片”。
表面上中產的焦慮是金錢問題,從個體視角看似乎只要有足夠金錢,這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實際上這是消費主義社會下的欲望塑造問題,為了實現階層區隔而不斷精致化的中產們注定只會形成無止境的消費欲望。
媒體自然是中產風氣的重要推手。這些年像澎湃、三聯、界面、南周等媒體的推文,經常一邊煞有介事的討論“中產“一詞的污名化,一邊告訴你現在中產流行買什么戶外品牌、逛什么生鮮超市,又一邊婉轉幽怨的講什么中產如何墜落、如何惹人可憐的悲情故事。不過想想這些大媒體的定位也不難理解,畢竟要為自己的基本受眾群體提供好情緒價值。
但中國畢竟不只有北上廣江浙滬,中國社會服務資源本來相對薄弱,哪怕就算不考慮具體國情,只算能源資源的總賬,多數中國人也絕對不可能過得上美國中產那種極端浪費,極端大城市模式的中產生活。有學者曾經指出,人口不到全球百分之五的美國卻消耗了世界能源的百分之三十,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石油消耗水平只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假如中國人達到同樣水平,整個地球能源資源狀況會惡劣到什么程度?淡水等資源也大體如此。
在不考慮地外探索開發等有些“科幻”色彩發展設想上,這就決定了我們中國人未來好生活的基本范式,盡管還沒完全成型,沒有清晰具體面目,但注定在大方向上也只能是環境友好、節約資源而且異常高效的模式。
想實現這一點,改變分配制度只是基礎,畢竟分配制度可能能部分解決資本家的問題,但很難解決中產的問題,這需要整個社會探索出一條不同于西方近現代以來主導世界的消費社會模式,并在精神層面上調動馬克思哲學和傳統哲學兩方面資源,通過社會模式與精神生活兩方面來遏制消費主義生產關系帶來的欲壑難填焦躁。
說完了中產再來說說外賣員群體。在影片中,男主最開始跑單屢屢受挫,是因為缺乏本地化經驗,沒有學會在商家、顧客、同事之間順滑周旋,不了解小路近道,運籌規劃取單路線……之后男主克服了這些問題,才讓外賣工作能繼續干下去。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刻意設計了一個男主把這些本地化經驗開發成小程序的橋段。結局在平臺公司的老板關注到這個小程序之后戛然而止。這里有多種解讀,可能男主又能“回歸中產”,可能是平臺會將這個程序收購,用來加強對騎手的“科學管理”。
無論怎樣解讀,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影片明確的告訴我們就算送外賣送成卷王也不能讓主角回到過去的上海中產生活,但利用外賣員們創造的經驗和數據開發成APP,就有回到中產生活的希望了。
外賣員通過送外賣的勞動本身賺不了太多錢,但通過外賣員創造的數據和經驗能讓一些人賺大錢,這就是互聯網平臺經濟仍然屬于一種剝削經濟的根本原因所在。外賣騎手的勞動本身已經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在付出體力價值的同時還生產了數據價值,騎手們本身行動的數據,他們的軌跡路線、創造出的績效本身也被獲取并利用,比如某平臺的股價這些年實際上是靠著外賣業務在撐著。但平臺資本主義只付一份錢就能獲得兩份價值,在這個過程中還無所不用其極的壓榨外賣員生產盡可能多的數據價值。
甚至外賣員的情緒情感也在給平臺資本創造著價值,如“微笑”“態度好”之類的情緒也變成了一種可以通過顧客打分、平臺抽查的可量化勞動。影片中也有對“微笑計劃”有專門的橋段呈現,男主已經低血糖摔倒,也要強撐對著手機微笑,最終失敗被平臺封號三天。
不僅如此,平臺在從勞動者身上攫取多種價值的同時,還要花式削減基本的勞動力成本,它以“自雇”等名義,將騎手基本的勞動保障成本甩向了社會,將傳統企業對員工的監督成本也甩向了社會和用戶。更可怕的是,這些被平臺弄出來的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缺口,又很可能以社會公共服務私有化的形式成為其他平臺資本崛起的養料。
僅從管理模式上說,互聯網外賣平臺是一種非常先進高效的管理技術形態,正因如此,在以股價和超額利潤為驅動力的情況下,它也就容易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中最為惡劣的一種形式。
以美國早期為例,北方資本主義的勞動力自由市場之所以能取代南方奴隸制,原因之一是使用奴隸,不僅需要支付奴隸的購買費用,還需要支付維持奴隸到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但是在有勞動力自由市場的情況下,資本家獲取勞動力的價格反而還降低了。直到共產革命浪潮興起與經濟危機之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保障制度才開始系統建立起來。
關于勞動保障這一點,《逆行人生》并沒多少涉及,僅在購買保險情節中有點體現。讀者們可以看看前面提到的《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總體來說,個人覺得《逆行人生》并不算一部好電影,但從服化道妝造來說也不算敷衍。盡管電影拍的基本還是中產,對真實外賣員群體面臨的問題只是淺嘗輒止,但把當前社會中一些緊要的問題在大眾電影中進行視覺化也總歸是有意義。我們期待中國電影在“形”上已經有了可觀的積累,能對得住觀眾們電影票錢的同時,今后對真實問題的 “質”上也能有更好的表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