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這是2018年人民網發表的觀點。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更早、更權威的觀點。
近期關于三中全會是否取消公有制主體論的解讀爭論已經告一段落。
這個爭論核心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否具有優越性。
認為三中全會已經取消公有制為主體而歡慶的人,在論證取消公有制必然性的時候,一定會引用上述人民網2018年的論據。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也就是說民營經濟如果不發展或者萎縮,意味著80%以上的老百姓失去飯碗。多么可怕的事情。
用何種所有制貢獻多少城鎮就業能夠證明公有制還是私有制的優越嗎?
奴隸社會都是私有制,可以看成100%的私有制。這個私有制貢獻了100%的就業,不是嗎?只不過“就業”的仍然是奴隸而已。
封建土地私有制下,貢獻了社會100%的就業,不是嗎?只不過“就業”的仍然是捆綁在地主土地上的貧苦農民。
資本主義私有制下,也同樣貢獻了社會100%的就業,不是嗎?只不過就業的仍然是被壓榨的工人。
如果用一個社會現有的就業貢獻率來證明所有制的優越性,那么這個社會正在實行什么所有制,必然就會得出這個所有制貢獻100%就業的結論。
這只是一個現實。
毛主席領導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二十年里,公有制同樣貢獻了100%的就業,不是嗎?你們為什么不因此對公有制進行謳歌?
今天的中國,如果實行徹底的私有制,那么必然這個私有制就會貢獻100%的就業,因為沒有其他的就業場所。
同樣,如果實行徹底的公有制,這個公有制也必然會貢獻100%的就業,同樣因為沒有其他就業場所。
“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
同樣的數據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民營企業用了80%的城鎮勞動就業,貢獻的只是“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這也是一個事實,對不?你還覺得民營企業具有優越性嗎?是不是恰恰證明了民營企業效率低下?那么我們還要發展這種低效率、低產出的所有制嗎?
所以,用貢獻多少就業來證明私有制比公有制優越,完全是一個偽命題。大家不要上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