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年一度的偽總統選舉已接近投票日了,三方人馬越來越緊張地加大搶票力度,有人說出現了異像,是不是異像且不論,只是參加選舉又有了三路人馬,所謂的第三勢力本次還是參與到了臺灣偽總統的選舉大戲中,從而讓此次選舉多了些懸念。臺灣偽總統的選舉大勢仍是藍綠相爭,很多人會認為誰能贏得大選有可能取決于第三勢力的最終歸屬,或許能稱之為關鍵所在。
其實,看好第三勢力的作用不過是有人仍幻想國民黨有機會拿到偽總統的大位,畢竟國民黨還在口頭上承認“九二共識”,這讓和平統一存在一線希望,盡管這種希望更大的可能還是會落空。
不過,回顧臺灣的偽總統選舉,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但凡有三路人馬參與的選舉,若除去馬英九參加的兩次選舉之外,臺獨勢力人選都能成功上位,第三路人馬雖分散了民進黨的選票,但也分散了國民黨的選票,客觀上并不會起到拉下民進黨的關鍵作用。
這算不算是臺灣偽總統選舉的一個規律呢?當然,這還與臺灣的選舉采取的簡單多數票勝選制有關,沒有第二次投票的機會,故而第三勢力起不到多大作用。
按照這一規律,國民黨想拉下民進黨的愿望多次落空,這次很可能會再次落空。
雖說國民黨栽在2024年的臺灣地區偽總統大選上不會令人意外,但讓民進黨繼續在臺灣肆虐卻也揭露了臺獨在臺灣玩所謂西方民主的虛偽。
說到國民黨這次仍無法勝選原因很多,排除其在統一與獨臺上反反復復的大政方針路線性錯誤的影響,其重點是其沒有出現翻盤民進黨需要的四個基本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島內生態的畸形化沒有改變。眾所周知,臺灣地區在臺獨勢力包括臺獨教父李登輝統治的八年,已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的臺獨統治已在臺灣地區全面洗腦了多數臺灣民眾,并使臺灣在社會生態、意識生態、政治生態都形成了立體式的臺獨氛圍,說到“九二共識”在臺灣多數臺灣民眾眼里那只是從大陸獲利的口號,而不是希望統一。也就是說,在臺灣島內整個的社會生態特別是政治生態的基本態勢已臺獨式的畸形化,在這種畸形化沒有出現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在沒有出現當年倒陳水扁的那種政治態勢和社會態勢的情況下,若沒有外在的強制力來改變這種臺獨的社會氛圍和臺獨的基本社會態勢,國民黨客觀上沒有勝選的可能。
第二個因素是國民黨依然如故的缺乏政治明星。國民黨領導層沒有出現像當年馬英九贏得大選那樣的政治明星,無論是政治能量還是社會聲望都不具對島內民眾較大的翻盤民進黨候選人的影響力。在馬英九下臺后,國民黨內無論是朱立倫還是韓國瑜,或者是現在的國民黨參與大選的候選人侯友宜,都不具當年馬英九那樣的政治影響力和社會聲望。相反,民進黨內先后出現了兩顆臺獨明星,一個就是當前的臺獨頭子蔡英文,另一個就是目前民進黨參與偽總統大選的候選人賴清德。這兩人的影響力從臺灣的范圍來看,雖口碑不佳,但比起國民黨內的人物,他們在影響力上、聲望上略勝一籌,加之臺獨的社會氛圍和社會生態,導致國民黨與民進黨相爭似有犬虎相爭之態,盡管民進黨是惡虎,國民黨亦難取勝。
第三個因素是國民黨長期在野本身能量不足。本次臺灣偽總統大選前,國民黨已意識到單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贏得臺灣地區偽總統的大選,機會是在整合臺灣政壇的在野力量,國民黨只有成功整合臺灣政壇各方在野力量,才有足夠的能量戰勝民進黨。這也是我們能看到前些日子,國民黨與另一重要在野的民眾黨進行了多輪整合談判的緣故。從主觀上講,兩黨共同的目標是推翻民進黨的統治,可客觀上兩黨的利益完全不同,由于利益的不同,國民黨整合失敗斷了國民黨勝選的希望,當臺灣政壇出現三路人馬競爭偽總統大位時,國民黨基本上就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第四個因素是美國介入臺灣地區偽總統選舉主要支持民進黨沒有變化。美國長期以來,明里暗里極力支持臺獨政黨-民進黨,力圖把民進黨培養成臺灣對抗大陸的打手。在臺灣問題上大家知道,美國的目標說的好聽點是不準海峽兩岸統一,說的準確點,那就是企圖分裂中國。為此,美國一直玩的是一陰一陽的把戲,陽的是口頭上不支持臺灣獨立,虛偽地說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陰的是背后極力支持臺灣的臺獨勢力,近些年還強化武裝臺灣臺獨勢力,力圖把臺灣打造成西太平洋為美國服務制約我國的棋子。特別是在臺灣地區偽總統大選時,美國更是全面支持最有利自己控制臺灣的臺獨候選人,實質性地支持臺獨。
國民黨與民進黨相比,區別在于獨臺與臺獨,但還期望與大陸交流與合作,并不總是甘當美國在亞太的棋子,這也是美國堅決支持民進黨的緣故。
這四點基本因素從根本上已決定了臺灣島內此次偽總統大選的結果,國民黨無論如何折騰亦難以與民進黨的候選人相抗衡。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選舉現象,臺灣民調顯示國民黨的候選人一直在追民進黨的候選人、卻始終追不上,實際上只是再次成為老二的一種不得不表演的政治戲碼,不是輸的可能性越來越高,而是國民黨翻盤的機會越來越小。
或許很多人還是覺得國民黨有希望,畢竟民進黨執政兩屆后換位是世界各國政壇玩民主戲碼的的常規戲,但遺憾的是國民黨沒能整合藍白合作,后果則是第三路人馬的出現在客觀上起著為民進黨再度勝選保駕護航的作用,換位的可能性已失去。
由此可見,這第三路人馬雖無法上位,只要出現就能斷了國民黨的希望,這是民進黨期望的。臺灣的政治生態一再證明,島內的第三勢力都屬攪局者,國民黨不僅無法指望這第三勢力的助攻,反而總是會成為第三勢力攪局的犧牲品。
當然,有人會認為此次臺灣島內大選與以往還是有所不同,以柯文哲為代表的第三勢力作為攪局者有可能造成棄保效應,若是第三勢力為拉下民進黨,有可能棄民進黨而保國民黨,可這是對第三勢力認識不充分的幻想。
第三勢力實際上代表的是兩派人馬,雖攪局國民黨、攪局民進黨的可能性都存在,但更大的可能是攪局國民黨。問題在于,第三勢力的主要成分有兩類,一類是綠色人士,也就是支持臺獨的,這部分一旦參與棄保,一定是棄國民黨保民進黨,柯文哲公開承認他本質上屬綠色陣營證明了這一點。另一類是中間派,不靠綠色也不靠藍色,但這類中間派并非是承認“九二共識”的中間派,多數是支持臺獨而不支持臺獨候選人的中間派。大家想想看,這不證明了第三勢力更多地是支持民進黨?若出現棄保效應,得利的還是民進黨。
自從臺灣實行所謂的民主選舉以來,共有八次選舉,其結果是代表臺獨勢力的獲得了多數選舉的勝利,這趨勢在臺灣2024年偽總統大選中似乎還要延續。
其實,國民黨無法勝選或真的意外勝選對于大陸來說沒有失去什么或得到什么,國民黨的獨臺無論是掌控臺灣地區行政權還是繼續在野都不會推動兩岸統一,承認“九二共識”僅僅是為與大陸交流,國民黨的候選人與臺灣參與選舉的其它兩路人馬都去拜會美國駐臺代表處就是證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