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拼經濟的呼聲咋起。全力拼經濟,不惜一切拼經濟,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拼經濟,這樣的聲音不僅來自于地方政府,也來自一些學者。
我明白,人們提出這些口號的用意都是好的,都是在為現在面對的問題著急。在最近被人們廣泛轉載的任澤平《是該全力拼經濟了》一文,就羅列了為什么要全力拼經濟的幾大理由:青年失業率達到20.4%,4-5月份經濟數據大幅回落,居民不敢消費,預防式儲蓄,企業不敢投資,1-4月民間投資只有0.4%。
確實,這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人們高喊拼經濟的實實在在的理由。但問題是,經濟真的是靠拼就能拼得上去的嗎?上述問題是靠不惜一切代價就能解決的嗎?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改革開放之初的情況。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可以說是百廢待興,很多生活必需品匱乏,有的地方甚至吃飯都是問題,數千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回城,就業的問題極為嚴峻。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當時是按現在一些人主張的,拼經濟、不惜一切代價拼經濟,會怎么樣?可能非但問題解決不了,反而會造成種種新的問題。
好在那個時候經濟的體量小、基礎差,沒有什么資本可以去拼。那當時是如何面對這種嚴峻的局面,又是如何解決這些相當棘手的問題的呢?概括地說,就是這樣幾點。第一,定調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并在此基礎上,為中國的發展爭取一種有利的國際環境。第二,給人們一個明確的走向市場經濟的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凝聚社會的基本共識,讓人們在實際的生活感受中有一種信心。
有了這兩個基本前提,下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降低體制的僵硬性,賦予社會以彈性和靈活性,從而營造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農民有了種田的積極性。面對更難辦的數千萬人的就業問題,只有一種最現實的辦法,就是廣開就業門路,你能干點什么就干點什么。
當然,實際的過程比我這里描述的要更為復雜,但思路其實也就是這么簡單。而這個過程可以給我們深刻而長久的啟示。不錯,現在中國經濟是面臨種種問題,疫情管控放開之后反彈不盡如人意,由此在就業、收入、消費以及債務等方面帶來一系列需要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越是在這樣的時候,就越是不能病急亂投醫,就越是切忌蠻干硬干。每當看到有的地方喊出拼經濟要敢字當頭不惜一切代價之類口號的時候,總是讓人感到有點內心不安。
不安在什么地方?多少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經濟規律的面前,我們要有一種敬畏之心。大呼小叫,虛張聲勢,說大話,說狠話,說極端的話,不但沒用,而且往往是事與愿違。大轟大嗡,碰到事情就用非常規方式解決,就訴諸打仗思維,用運動方式來應對,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后患無窮。不錯,現在是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但跌宕起伏本來就是經濟固有的特征,不然也就不會有所謂階段所謂周期這樣的概念。這時,真正需要的是常識,是平常心,是踏踏實實,是尊重規律。
現在人們經常在講一個詞,預期??梢哉f,這是一個真正的癥結。預期是什么?是對外部環境的感受和反應,是對未來的某種想象。為什么很多人節衣縮食減少消費?為什么一些本來很想干事情的企業家不愿做長遠的規劃和投資?是因為心里不踏實。所以,要走出經濟疲弱的狀態,關鍵是要營造一種讓人踏實的營商環境,營造一種讓人踏實的生活環境。怎么才能營造這樣的環境?正常、平和、穩定、明確、彈性,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