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第一次被報道的《前進報》、毛主席應《中國青年》編輯部請求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的來龍去脈、學雷鋒15周年的整版郵票、西點軍校與雷鋒的淵源、全國以雷鋒名字命名的團體展示圖片、40后50后弘揚雷鋒精神的書法作品、小朋友心中的雷鋒形象……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在這里你不僅可以了解到一個真實的雷鋒,還能與眾多“雷鋒”藏友交流心得,解除疑惑,同時感受雷鋒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宮蒲光(左7)與志愿服務人員合影
正在民族文化宮舉行的“新時代弘揚雷鋒精神”主題展覽,無論是展會籌備,還是藏品提供,大都來自于各行各業志愿者和愛心人士的無償奉獻,布展經費是源于十幾家愛心企業的無私助力,中華慈善總會雷鋒專項基金給予了大力支持,可以說籌備此次展會本身就是一次雷鋒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宮蒲光(左1)與陶克(左2)
4月4日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親臨展覽現場,雷鋒雜志社總編輯陶克將軍陪同并講解?! ?/p>
陶克為宮會長講解
“從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1963年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算起,到今年已經整整60年了。雷鋒的名字早就家喻戶曉,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精神標識,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表征,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對學雷鋒重要活動作出指示。”陶克向宮會長認真介紹次展覽的重要背景。
宮會長走到有雷鋒簽名的展品照片下,問道:
“這時的雷鋒多大?”
“14歲”,陶克答道“雷鋒10歲才上小學。”
“一看雷鋒就是個愛學習的青少年,字寫得多工整。”
看到雷鋒日記,宮會長駐足停留,認真地讀起來。“當年雷鋒犧牲后整理他的日記,中央為此下令,雷鋒日記一個字不許篡改,誰改誰挨處分,毛主席看完雷鋒日記后說‘此人懂得一點哲學’。”陶克說?! ?/p>
“原來《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歌跟雷鋒有這么一段淵源,雷鋒是個苦孩子,看得出,他對黨充滿了熱愛和感激!”當宮會長看到關于雷鋒摘抄并修改焦萍的詩作時感嘆道。
隨后,宮會長又依次參觀了雷鋒高小畢業時充滿激情和感恩的畢業演講手稿;雷鋒第一次為生產隊購買拖拉機捐款榮譽證書;雷鋒積極報名去鞍鋼當工人申請書;雷鋒在天安門前留影,并立志要帶著滿身的榮譽去見毛主席等史料圖片,當看到雷鋒說自己沒有家人,災區的老百姓就是自己的親人,給災區捐出200元錢時,宮會長默默點了點頭?! ?/p>
余新元老人的照片吸引了宮會長的注意力,“這位老軍人真是慧眼識珠,分別送雷鋒和郭明義進入部隊,都成為被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
對于社會上很多針對雷鋒照片是擺拍的質疑,陶克向宮會長解釋,“雷鋒大量好人好事的照片確系補拍,但在戰爭年代和新聞技術手段還不完善的歷史時期,是很普遍的現象,像二戰中蘇聯國旗在柏林國會大廈升起的照片,解放軍解放南京的照片等,在符合事實的情況下補拍,不僅可以還原事實,更能使觀眾進一步了解真相。雷鋒照片之所以補拍,目的也是一樣,無可厚非。”
在展廳中,雷鋒志愿服務隊、雷鋒崗亭、雷鋒書屋、雷鋒郵局、雷鋒車隊、中華慈善總會的雷鋒專項基金、雷鋒驛站、雷鋒路、雷鋒公園的圖片等等,帶有雷鋒標識的組織可謂俯拾皆是,可見群眾對于雷鋒精神的喜愛和崇敬之情,宮會長對此也感嘆道,“這真是實實在在把雷鋒精神傳承下去了”?! ?/p>
進入雷鋒文化專題收藏展廳,在志愿講解員同時也是收藏者的引領下,幾百件記錄雷鋒成長的珍貴藏品呈現在觀者眼前?! ?/p>
1960年首次刊登雷鋒日記的《前進報》,標題為《聽黨的話 把青春獻給祖國》;1963年《文匯報》刊登“雷鋒的歌”簡譜以及唱法說明,就是“唱支山歌給黨聽”的前身;雷鋒電影的膠片拷貝;珍貴的雷鋒首日封、15周年、50周年、60周年紀念郵票;70年代雷鋒學校出品的雷鋒跳棋;名家創作的雷鋒雕塑;雷鋒獎章;多國文字印刷的雷鋒讀物等等,無一不讓人流連駐足?! ?/p>
當收藏者知道來訪者是中華慈善總會一行人,紛紛與宮會長握手照相留念,雷鋒精神的傳承與慈善事業本為一脈相承,此時更是相輔相成發揚光大?! ?/p>
在紀念學雷鋒60周年書畫展展廳,宮會長表示,無論是將軍、部長、書法家,還是學者和孩子們的書畫作品,無不體現出不同群體對雷鋒精神的共同敬仰和集體傳承。
宮會長一行在戚建國上將書法前留影
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心聲,每一筆墨痕都是宣示——從我做起,在新時代的朝陽中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兩個多小時的參觀結束后,宮會長感慨道,“雷鋒在短短22年生命中,完成了他最初要當一名新時代的農民、過硬的工人和保衛人民的子弟兵的夢想,這位22歲的年輕人成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精神坐標,他的精神以極其鮮明的時代光芒,跨越時空,始終與時代同行。這個雷鋒展應該讓更多人看到,這才是真正為社會所需要的展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