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趙晶)14日上午,“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工作會議在北京大學召開。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求是》雜志社社長李捷,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劉偉,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于鴻君等領導出席會議。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在致辭中高度肯定中心成立兩年來取得的成果,并為中心下一階段的發展和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她強調,成就任何事業都需要一種精神,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尤其需要有一往無前、忘我奮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才能實現改革創新的目標。她還指出,協同創新中心的發展和建設必須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希望下一步認真做好正在推進的幾件大事,包括“馬克思樓”的建設、籌辦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馬藏》編纂工程、建設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等。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委托會議主持人宣讀了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通過協同創新的模式來研究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北大對于國家、民族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的體現。采取協同攻關的模式,可以極大地實現強強聯合、充分地保證優勢互補。北大黨委將以實際行動從各個方面給予這個中心以大力支持。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于鴻君教授代表協同中心牽頭實施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向參加會議的領導和各協同單位的同事們表示歡迎和感謝,并介紹了中心的培育情況和正在做的幾件大的工作。
協同中心主任顧海良教授就協同中心的定位、目標、意義等作了詳細的說明,就其將來的工作方向做了部署。他指出:協同創新中心以“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方向。“協同創新中心力求在以下六個方面有所前進、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第一,密切結合中國道路的實踐發展,對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作出新的探索。
第二,在中國道路的理論和實踐重大問題探索中取得實效,建設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領域的高端智庫。
第三,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和教學人才培養上取得成效。
第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產生示范效應。
第五,在增強中國道路的國際影響力上作出貢獻,在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機構的交流互鑒中取得進展。
第六,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上有所創新。
他表示,在協同體各方的共同的和不懈的努力下,“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協同創新中心一定能夠建好,一定能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作出新的探索和新的貢獻。
北京大學發起培育“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是落實“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理論創新、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2013年1月,北京大學牽頭,協同中央黨校、教育部社科中心等單位,正式啟動培育協同創新中心。自2015年起,北京大學將中心擴展為“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使中心的使命和定位更加密切地同當代中國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結合起來。
根據中心培育和發展需要,會議聘請顧海良教授擔任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任,北大黨委書記朱善璐教授擔任中心的理事長。在原有協同單位的基礎上,新增《求是》雜志社、南開大學、廣西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石河子大學、西藏大學、內蒙古大學等為協同單位。新增協同單位均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和地緣優勢,在協同研究、學術拓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政府咨詢、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合作空間和協同創新空間,有助于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協同攻關。
據介紹,未來四年,協同中心將按照“以國家急需為根本出發點,以協同創新模式為合作紐帶,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重點,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的要求,建立以國家急需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為引領,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后、留學生、研修學員的一整套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層次、多學科、復合型的跨學科綜合研究平臺,凝聚國際、國內最優秀的學術力量,將中心建設成為國內最高水平、國際知名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人才培養基地、高端國家智庫和國際交流平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