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央發文教育部長講話都強調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俺舉雙手贊成。毛主席去世后大學盲目的學美國,導致大學教育水平急劇下降。例如,大學強調美國式的所謂“通識教育”,不斷削減基礎課的比重。理工科大學的微積分毛主席時代是400課時,現在國家要求180課時,很多學校100課時也不到。普通物理學毛主席時代是200課時,現在國家要求126課時,很多學校只有六七十課時。大學學美國的結果是絕大多數理工科學生對數理化一竅不通,文科學生對文史哲一竅不通,只會講幾句英語外加抄幾個美國主流媒體的觀點。
不過,問題最嚴重的無疑是大學政治課。現在絕大多數大學的政治課變成了“反毛課”,政治老師上課大罵毛主席,大罵“斯大林模式”,大罵“舊體制”,大吹美國的“自由民主”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了。要改變這種狀況,真正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就必須了解高校政治課的演變歷程:
毛主席時代,高校政治課主要是4門。即馬列主義哲學100課時,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136課時,中共黨史100課時,國際共運136課時,共472課時。
毛主席去世后,1978年到1985年,高校政治課仍然是馬哲,政經,黨史,共運這“老四門”。但課時大大減少。哲學,政經,黨史均減為70課時,共運變為文科生的課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開始受到削弱。
1985年,胡耀邦等對高校政治課進行了“全面改革”:馬哲和政經大大削弱并合并為馬克思主義原理,黨史改為中國革命史,新增一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三門課均為70課時,文科生的國際共運改為當代世界政經。這次改革導致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陷入全面混亂,直接引發了86年和89年兩次動蕩。
江澤民同志上臺后,強調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馬克思主義原理從70課時增至140課時,基本恢復到85年改革前馬哲政經分設時的水平,總課時理科增至280課時,文科350課時。同時,江澤民同志還強調要建立一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近現代史教育體系,大力學習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可惜,江澤民同志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努力也引起了個別人的不滿。一位前領導人不點名的批評說“政治課要少而精,高校政治課課時太多了”。(其實中國的政治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且不說朝鮮500多課時,就是同樣搞改革的越南也有375課時,西方國家的“人文課程”更是占了總課時近一半之多。)1993年,中國政治課又恢復了1985年的方案。
1997年那位前領導人去世后,江澤民同志于1998年推出了政治課的新方案:增設一門“毛澤東思想概論”,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毛澤東思想單獨設課。把馬克思主義原理重新改為馬哲,政經分設,為避免重復,政經只講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不再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原中國革命史取消,其內容下放到高中。很多專家學者宣稱“98方案是一次嚴重倒退,不僅科目過多,而且導致了保守勢力和個人崇拜的回潮”。但是俺認為,98方案是毛主席去世后高校政治課最好的一個方案。
然而,江澤民同志退休后,2005年大學政治課又搞了一次“根本改革”。馬哲和政經再次合并為“馬原”,總課時減為48課時,內容也由“共產主義就是公有制加按需分配”改為“共產主義就是人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馬克思和列寧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幾乎刪光。毛澤東思想并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成“毛中特”,毛主席的思想被當成“過去式”甚至“反面教材”。改革開放成為貫穿全書的主題并設立專章,四項基本原則一帶而過并“一般不列入考試范圍”。
隨后在2011年,研究生的政治課也進行了“根本改革”。碩士生的“科學社會主義”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博士生的“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改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由文科碩士的必修課改為博士的選修課,內容也刪去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革命經典,改為《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等馬克思早年的作品。
05年和11年的高校政治課改革引起了嚴重后果: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乃至全國的意識形態工作再次陷入全面混亂,“民國范”一浪高過一浪,邊疆的分裂勢力和內地的地下教會急劇膨脹,國家出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這次改革甚至產生了惡劣的國際影響:越南仿效中國把馬哲和政經合并為“馬原”,高校政治課從375課時減為210課時,結果導致越南親美反華勢力大漲,惡化了中國南海形勢。
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對毛主席去世后的中國的兩個領導人給予高度評價,一個是江澤民,另一個就是習近平。卡斯特羅指出:“江澤民是我最欣賞的人物之一”,“習近平是我一生中見到過的最為堅定的革命領導人之一。”俺希望習總能像卡斯特羅期待的那樣讓中國向好的方向發展,并根據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對教育界的意識形態工作提幾點建議:
第一,高校政治課應該以“98方案”為基礎進行調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恢復單獨設課,系統講授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特別是毛澤東思想也應該恢復單獨設課。研究生應該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恢復為“科學社會主義”,把“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 恢復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文科生恢復《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經典的學習。
第二,大學其他課程也應該調整。廢除美國式“通識教育”體系,恢復毛主席時代的“基礎教育”體系。理工科大學的微積分應恢復毛主席時代的400課時,普通物理學恢復毛主席時代的200課時,外語由核心必修改為任意選修。要讓大學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不是理工科學生對數理化一竅不通,文科學生對文史哲一竅不通,只會講幾句英語外加抄幾個美國主流媒體的觀點。
第三,中小學課程應該相應調整。高中歷史廢除美國式的“西方民主戰勝東方獨裁是人類潮流”的課程體系,恢復中國近現代史,小學也要恢復歷史課。(俺記得俺90年代上小學時歷史課的《誰說雞毛不能上天》等故事就很精彩。)以實現當年江澤民同志設想的幼兒園學紅歌,小學學歷史故事,初中學中國史,高中學中國近現代史,大學學毛澤東思想這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附文:高校政治課改革為溫總理所言的政治體制改革探路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0_09/23/2608845_0.shtml
見習記者 徐偉
據悉,從今年下半年的新學期開始,在部分試點高校啟動了新一輪的公共政治課改革,主要針對150萬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試點高校的公共政治課課時將被壓縮,部分課程由必修改為選修,而且,各試點高校沒有正式的教材、大綱,全部自行探索教學方案,再呈交教育部。
近年來,高校公共政治課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有專家指出高校的公共政治課占據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也扼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教育界的公共政治課改革,也許是溫總理所言的“政治體制改革”的一步先行棋,它釋放出一個良好的信號,對此,我們或許可以抱著審慎樂觀的態度,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