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插播了軍事專家、國防大學教授戴旭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演講,演講主題是《鍛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據新華社齊齊哈爾11月4日報道,此次演講是由中宣部指導,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倫理學會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八場講座。
“甲午戰爭是朝廷的戰爭,敗在一個私字,私則弱,弱則敗;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戰爭,勝在一個公字,公則強,強則勝。”著名軍事專家、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戴旭在當日作題為《鍛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的演講,并與現場觀眾和網友進行了互動。
演講中,戴旭從歷史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甲午戰爭失敗和抗日戰爭勝利原因,講述了中華民族精神所在,從深層次挖掘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
他認為,這兩場戰爭所包含的歷史秘密,不僅是解開今日中國諸多現實疑問的鑰匙,也是我們能否真正樹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而堅定實現中國夢的關鍵。
戴旭表示,從二萬五千里長征到偉大的抗美援朝,從“兩彈一星”到大慶油田、紅旗渠,貫穿于新中國歷史中的民族精神,是共同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
最后,戴旭強調,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時代使命。“我們責無旁貸,只有竭盡心力,打贏新時代的新戰爭,為先輩們的中國夢守靈,為今天的中國夢護航,為后人的中國夢守望!”
本次活動由光明網和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齊齊哈爾大學共同承辦。齊齊哈爾市直及各縣(市)區機關干部、大學師生、駐地部隊官兵800余人現場聆聽了講座,齊齊哈爾16個縣區村鎮3000余名人員在分會場收看演講。光明網進行了現場視頻直播。演講引起廣泛共鳴,全國453萬網友收看了節目,41.1萬網友通過微博、論壇等參與交流互動。
附文1:“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八場側記:戴旭:鍛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
11月4日上午,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學的音樂廳內座無虛席,軍事專家、國防大學教授戴旭的演講多次被聽眾的掌聲所打斷。來自齊齊哈爾市黨政機關、駐地部隊及高等院校的800多名聽眾,被演講中翔實而鮮活的軍事史實和戴旭濃郁的軍人情懷、憂患意識深深地吸引。
戴旭:鍛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
在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戴旭以“鍛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為題,從甲午戰爭失敗的教訓、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抗美援朝的重大意義及當下的國際軍事形勢分析等多個層面,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加強愛國主義的重大現實意義。他的演講不僅是一堂生動的軍事史課程,更是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課。
齊齊哈爾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83年前的今天,以馬占山為首的中國軍人,在這里打響了有組織、具規模的抗戰第一槍。江橋抗戰研究會會長、抗日烈士伊作衡的兒子伊忠義特地趕到報告的主會場。伊忠義和江橋抗戰研究會的同仁們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研究抗戰歷史,先后出版了《馬占山將軍傳》《伊作衡傳》等十多部著述。聽了戴旭的講座,他激動地對記者說:“抗戰史的教育非常重要,抗戰精神的弘揚非常重要;抗戰的過程就是中華民族增強凝聚力的過程,要讓子子孫孫明白,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不可戰勝的根本。”他還談到,明年抗戰勝利70周年的時候,研究會準備聯合有關單位,召開一次全國性的研討會,并用這種方式繼續弘揚抗戰精神。
戴旭的講座在齊齊哈爾的七區九縣(市)設立了分會場。江橋抗戰紀念館館長劉國忠在泰來縣分會場聆聽了講座。他在電話中對記者說,講座很精彩,大家都很受教育,“通過戴教授的分析,我對江橋抗戰打響中華民族有組織、具規模的武裝抗日第一槍,拉開了中華民族14年武裝抗日的序幕的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劉國忠說,以后,我們不僅要重視史料、實物的展示,還要注重從思想上挖掘英雄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使他們肩負起民族復興的責任。
齊齊哈爾大學學生會副主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吳云峰,是校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會會長。他對戴旭關于當今時代境外勢力通過網絡與我們“爭人心、爭青年、爭未來”的話語印象深刻。他說,多年來,學校堅持不懈對大學生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五四”“七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都開展了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記者了解到,就在今天,齊齊哈爾大學正式啟動了“紀念江橋抗戰83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讓青年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有機聯系,意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
黑龍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關健英高度評價了戴旭的報告。她說:“聽了戴教授的演講,我想每個人都不能不對當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更加關注。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在實現經濟崛起的同時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精神上的挺立、如何重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如何鍛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深思考的問題。”
附文2: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將英雄的血性傳承下去 ——訪著名軍事專家、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戴旭
江橋抗戰精神是所有齊齊哈爾人的榮耀,沒有理由不傳承好?”著名軍事專家、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戴旭,為我市能夠擁有這樣一份榮耀而感到驕傲。
戴旭說,江橋抗戰是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打響的第一槍,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在抗戰中涌現出許多的英雄。今天講壇上還有一些“國寶級”老抗戰英雄來到了現場,讓人感覺很親切、很開心。傳承好、發揚好這種英雄精神、愛國精神,將是齊齊哈爾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巨大財富,也將是城市最終取得成功的法寶。
“在江橋抗戰中,齊齊哈爾的老一輩有志之士們,為了國家的安危甘愿拋頭顱灑熱血,這種精神是千金不換的。”戴旭說。如果能傳承好、發揚好這種紅色精神,就是城市最寶貴的財富。一定不能讓這種精神像文物一樣深埋地底,要不停地打磨這種精神,讓他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閃亮。要讓這種精神更好地深入青年人的骨髓,青年一輩要接好“接力棒”,把這種精神更好地發揚光大,決不能以任何理由淡忘這種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東西,決不能遺忘這種曾經挽救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同時,這也是我們新中國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為中華民族留下來的寶貴傳承,一切企圖顛覆這種精神的國家和個人,都可以視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敵人。
甲午中日戰爭為什么會成為中華民族的痛?就是因為當時愛國精神和男兒血性的缺失,晚清朝廷官員為了一己私利,喪失了愛國精神,丟失了血性,最終導致中華民族歷經磨難。抗戰勝利以來,中國人民之所以愿意跟著中國共產黨走,就是因為這是一個時刻為了國家和人民著想的黨。如果中國共產黨只是為了一己私欲,那么肯定會被人民拋棄,也將不會有人跟隨。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有血性的民族,有著無數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如果現在我們丟失了這種精神,丟失了血性,那么必將重蹈甲午中日戰爭歷史的覆轍,被后世萬年唾罵。
只有讓烈士有尊嚴地躺著,活著的人才會有尊嚴地站著。“現在有人感慨時間都去哪了,英雄都去哪了?我說,英雄哪里都沒去,英雄就在原來的地方,只不過是我們走得離英雄太遠了。”戴旭道。現在個別地方在大興樓堂館所的時候,卻讓英雄墓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實在令人氣憤。如果沒有這些英雄,我們還在他國的胯下卑躬屈膝,還談什么幸福生活。他認為,烈士們需要一個符合自身榮耀的地方有尊嚴地安息,中華民族的后輩子孫需要一個榮耀的地方學習感恩。在給予烈士尊嚴、榮耀這方面,各個世界大國均有著共識,共識來自于如果連為了這個國家犧牲的人都不能得到足夠尊敬,那么這個國家又有什么值得尊敬的東西呢?
戴旭認為,齊齊哈爾市在固化英雄精神方面做得略勝一籌,尤其是和平廣場的興建,它在滿足群眾愉悅身心的同時,還讓人們時刻不忘國恨家仇,時刻銘記英雄精神,要做一名有血性的中華好兒郎。同時,他也希望齊齊哈爾的英雄精神能夠更加深入人心,所有市民都能以此為榮、以此為傲,讓這張英雄城市的名片打得更加響亮,這也必將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