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來的資本傾銷,很多人說有投資還不好,各國都在吸引投資的進入,如果誰來資本傾銷,不正是投資的好東西嗎?不正是滿足我們招商引資的需要嗎?對中央的說法,實際上是沒有理解這背后的利益魔方,這利益是怎樣的轉一下魔方,變成利益的挪移,我們是要全面認識清楚的。
各國爭取的投資,背后是爭取資源的流入,你投資美國,是要真金白銀的付出資源對價的,但如果你的這個投資不是資源的流入,我們就要想一下問題之所在了。在微觀上投資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貨幣,這個實物是資源的流入,這個貨幣也可以到世界換取資源,因此看來是沒有問題,而宏觀上我們就要看到不同了,現在不是貨幣就一定能夠換得資源的,貨幣給你也是會要冗余的,中國就是典型的貨幣冗余的例子,我們吸引外國投資,外國給中國的外國貨幣是不能在中國使用要兌換成人民幣的,這些兌換成人民幣的投資是要購買你國內的資源來完成項目的投資運營的,而兌換出來的外幣我們可不一定能夠換取所需要的對價,這些外幣是央行被迫持有的,被迫變成外匯儲備的,這些外匯儲備冗余以后沒有對等的資源和去處,只能購買外國的國債,外國的國債是異常的收益低,短期收益率是低于同期利率的!而且在歐洲的標準,持有這些貨幣已經是會計負利率,是越來越少的,但你要投資西方世界,他們可沒有你能夠投資的地方,你是投資不出去的。這樣你央行持有的這些外匯資產,就變成了央行的貨幣發行,這投資的背后,不是外國的資源流入導致的投資,而是你央行發行貨幣帶來的投資,那么你為什么不自己發行貨幣進行投資呢?!
再進一步的講就是這些得到的外匯是來自西方的國債,西方是央行購買債券發行貨幣為主的,這些國債實際上是背后的資源已經被外國政府使用過一次了,發行國債購買資源已經占有對價的資源了,人家用了以后給你的白條,這些白條當作了貨幣投資給你,然后是你發行貨幣給這些投資,這些投資再購買你國內的資源,還占有你投資的權益,這你虧不虧啊?認識了這樣的鏈條,就知道在宏觀上就如魔方的變換,人家給你的投資性質根本沒有資源屬性,而是你自己內生的資源價值被對方白白的占有,這與微觀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這樣,為何不是自己直接發行貨幣滿足國內投資呢?為何不是我們政府的國債央行購買變成貨幣進行投資呢?這樣政府國債使用一次后,還能夠通過投資發揮應有的效用啊!這里看似海外的資本傾銷給你帶來了很大的投資收益,但這個收益怎么著也比不上你自己央行貨幣寬松給經濟帶來的利益大,你為何要央行緊縮貨幣然后再招商引資,外匯占款被迫發行貨幣,把央行本來可以肉爛在鍋里的利益給資本傾銷的鍋外呢?
這里我們國家以前是國家的信用不足,大量的發行國債和央行購買的話國際匯率就不穩定,就要被匯率的擠兌,但現在中國外匯儲備冗余是沒有這樣的擔憂的/西方進行資本傾銷,我們注意到的就是對真的匯率緊張,得到傾銷資本會立即到國際市場買東西消費的國家或地區,他們是不去資本傾銷的。因為屆時人家立即使用這些外匯購物讓這些貨幣回流,對他們是有通脹壓力的。而且資本投入了到資本退出的時候,對方沒有那么多的外匯且資產還有可能貶值。因此西方的資本傾銷,是專門針對你有外匯儲備無處花的國家進行的,真的外匯緊張則不會投的,這也就是中國當年外匯緊張的時候招商引資是必須的,但到了外匯冗余,則要有預防外國資本傾銷的意識了。這與商品的傾銷是一樣的,在你緊缺經濟的時候是不會來傾銷的,來傾銷的時候一定是你處于過剩經濟階段。而我們進一步還要注意的就是西方的這個貨幣白條的性質在搞了量化寬松QE以后,白條的性質也改變了,西方政府違約風險加大,西方政府難以扭轉赤字是借新債還舊債再債務快速增長,這些債務的收益率還極低基本上是零,這個白條和以前有很高利息收益的白條也不同了,但以這個白條為背景的投資卻要換取你的有價值的資產和股權,這樣的投資給你對價高一點,你是不是虧損巨大呢?!
更進一步的從微觀上講,在資本傾銷以后,他控制的股權等項目成為了高估值的項目,這個高估值的項目是可以與你低估值的項目購并的,他是可以不斷的以高估值的項目來換取你低估值的項目的!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網絡企業等取得了超高的估值以后,就以這個估值為基礎不斷的購并傳統產業,等于是拿很少的錢就換取了對方巨大的財富,對此我們可以看當年的李澤楷收購香港電信,就是一個互聯網概念的公司沒有任何實質資產甚至也沒有什么網絡業務的情況下,就成功的購并了有多少年歷史的優質資產香港電信,資產爆發式的增加,這樣的例子一直是貫穿在資本傾銷的過程當中的。在估值泡沫下,整個市場都是扭曲的,市場的利潤也會往估值高的地方流動,這樣的傾銷是有暴利可圖的。
在資本傾銷的情況下,資本所傾銷的行業領域的估值顯著高于其他行業,造成不合理的行業投資估值差別,這樣的估值差別導致在產業鏈上利潤分布的不同,也就是同樣是一塊錢利潤,你所希望的肯定是讓最有估值價值的領域去體現這個利潤,在微觀上大家這樣的期望達成一致形成合力,則在宏觀上就表現為巨大的行業利潤差別,比如說對網絡行業和電商行業就是這樣的!我們可以看到電商行業的業務流程里面的物流實際上是人力最密集的,也是電商能夠成立的基礎,但是為什么電商變成了網絡業和網絡利潤而不是物流業和物流利潤呢?原因就是對電商行業而言,如果是物流業則資本的估值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屬于網絡業,則估值非常巨大,一個是5倍的市盈率一個是百倍的市盈率,你會把你的利潤分配到哪里?社會的合力一定是壓低其他業務流程上的利潤給最高估值的環節,因此定價權的差異就來了!我們看蘋果的利潤分布,我們給蘋果的加工生產、我們給蘋果的配件生產,其他國家給蘋果的配套等等,都是利潤不高的,同時這些業務的估值也很低,與蘋果的估值是完全不同的,蘋果的估值在于它不是一個制造商而是服務商,它是基于移動網絡服務的!同樣是做手機,諾基亞的衰落也就是因為他沒有做好服務只不過是手機的制造商,估值就完全不同,它就要成為資本的棄兒了,所有的利潤均按照資本的估值流入了服務領域,背后是美聯儲的貨幣能力和美國的資本能力在網絡服務領域的資本傾銷,可以讓這些服務虧損就上市就得到巨款,反之處于北歐小國的諾基亞就沒有這樣的資本環境了。
可能你還會說這是大勢所趨不是資本傾銷,但我們也可以回望一下鋼鐵行業,現在中國的鋼鐵行業資本估值非常低,經常是低于市凈率,背后的資本的收益率在中國可以說是也有傾銷的效應,這個傾銷的地方就是鐵礦石,結果就是鐵礦石的價格暴漲。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當初對鐵礦石的態度可不是這樣,直到2000年澳大利亞還認為鐵礦石屬于采掘業,在西方的劃分是屬于夕陽產業的,當初鋼鐵資本估值高的時候,鐵礦石就是初級產品,在鐵礦石估值高的時候,鐵礦石就是資源,這背后的定價權的差別是與資本傾銷與否帶來的流動性不同密切相關的!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資本傾銷之下,行業內的利益也是再分配的,不要看西方投資的網絡公司怎樣的資本表現,這表現的背后是大量的網絡創業者的死亡,大量的創業資金血本無歸,國家給網絡業大量的補貼和投入等等共同轉化的,網絡業是有天然壟斷的贏者通吃,這里通吃的不是物質資產而是資源和無形資產,這些資產都集中在了某些資本傾銷的企業,而其他企業則死掉了不被注意,這就好比是買彩票一樣,中了大獎如此風光,然后給你講中大獎是多少倍的回報,而忽視眾多彩民的投資。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VC是在行業內談判所有的企業,所有的企業的智慧和信息都被采集了,然后給他們投入的企業,變成其投入企業的創業者天才的想法,這本身就是利用資本傾銷引誘下網絡行業資源。我們總說VC是最貴的資金,但同時得到這個資金的就如同中獎一樣的有好似可以錢多得不要成本的燒來燒去,這背后就是與彩票一樣的效應,彩票是最賺錢的行業啊!
所以我們認清了資本傾銷的利益魔方,就知道這個傾銷投資本來在宏觀上是可以通過你的央行貨幣創造內生實現的,而現在變成了外國央行發行貨幣,在外匯占款人民銀行被迫被動發行貨幣,把利益白白分給了外國人大部分,更何況現在外國央行搞QE,發行出來的貨幣信用嚴重不足,你的損失就更大了,因此資本傾銷的利益輸送在宏觀上肯定是被傾銷一方吃大虧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