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動國際社會神經的蘇格蘭獨立公投終于落下帷幕,反獨派以55.38%的支持率將蘇格蘭留在了英國。“持續了一代人的爭論終于塵埃落定”,但這場統獨之爭帶來的影響才慢慢浮現。
乍看起來,此次公投雖一度充斥著歷史積怨、現實委屈和激烈博弈,但最終結局卻似乎實現了多贏——身為首相的卡梅倫如釋重負,不用再擔心因國家分裂而“心碎”;持續了300余年的聯合王國得以存活,并繼續在國際舞臺上扮演大國角色;蘇格蘭雖然獨立失敗,卻將如愿以償地從中央政府那里獲得更多自治權力;不少同樣存在分裂危險的國家都可以松一口氣,至少分裂主義的浪潮暫時得到了扼制……
然而,“虛驚一場”的獨立公投仍然留下了隱憂。第一,對英國。為了挽留蘇格蘭,英國三大黨相繼做出重大許諾,給予蘇格蘭在稅務、福利和財政支出等方面更大的自治權。公投結果一公布,卡梅倫便迫不急待地宣布將兌現此前的承諾。這無疑為英國內部其他地區做出了示范,即“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現在,威爾士等地方已開始了向議會要求更大自治權的行動。可以預見,不同地區的權力和福利之爭將逐步上演。考慮到個人選擇自由和政府基于人民同意而建立的哲學傳統,未來英國政府維持中央權威的難度將顯著增加,政治權力的下移和扁平化更難以遏制。
第二,對世界。“蘇格蘭”模式對世界而言也并非好的示范。與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獨立運動所伴隨的流血沖突相比,此次蘇格蘭公投展現出來的是自由、理性與和平,的確讓人稱道。然而,這一嘗試更像是特例,并不能為他國解決國家分裂危機提供榜樣。譬如,在美國,面對南方的獨立訴求,林肯最終選擇以戰爭方式來捍衛國家統一;而以法德為代表歐陸國家,也正是通過平定內部諸侯藩邦才獲得主權,顯然也不贊成通過公投來決定國家去留。
第三,此次公投更引發了我們對民主原則新的拷問。盡管蘇格蘭此次獨立以失敗告終,但畢竟有高達44.62%的選民表達了獨立訴求。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公投結果公布之后,支持和反對獨立的群眾一度在市中心形成對峙。這雖然未必會引起大規模的對抗和騷亂,但卻凸顯了民主原則的尷尬。在今天的世界,民主似乎成為了“政治正確性”的標準。通過公投來決定國家事務固然使得民眾之民主權利得以彰顯,但如何在滿足多數人訴求的同時又不至于犧牲少數人的利益,仍然是民主政治沒能滿意回答的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公投就一定能夠體現民主原則的實質嗎?客觀而論,囿于知識、情緒等因素的限制,民眾決策并不一定理性和富于預見性。將一個嚴肅的、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訴諸民眾公投是不可取的。不少西方國家的公投不是領導人發揚民主、尊重民意的表現,相反是推卸責任、政治平庸的結果。正是由于領導能力缺乏,他們只能一味迎合民眾訴求,而難以引導其需求偏好。在面臨國務難題時,他們難以著眼于全局以主動謀劃,到頭來只能被動接受民意的最終“審判”。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正在步入政治弱領導時代。反觀當下西方現實,全球化造就的國內貧富差距、社會福利與國家財力之間的巨大鴻溝,以及外來移民持續進入引起的族裔沖突等,這一切都有賴于改革強有力的推進。如此看來,蘇格蘭公投所顯示的西方政治家領導力的式微,不管是對解決日益突出的國內問題,還是捍衛民主原則本身都并非福音。(作者是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講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