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民占領華爾街的行為雖然遭到了美國政府的瘋狂打壓,但是,覺醒的勞工大眾并沒有因此退卻,他們清楚地看到了吸血如命的資本家面目,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告訴玩弄資本的大腭:以新自由主義為向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必須檢討,必須選擇退場的時機。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是用無數先烈鮮血和生命打造成的智慧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可以超越時代面向未來的新興政黨。人類近幾百年一次次危機無不說明一個實事:資本主義制造危機不可避免,社會主義必須取代資本主義!
21世紀之初的這場全球危機又再次清楚地告訴中國共產黨:不能再猶豫不決,不能再拒絕社會主義的正義事業,不能再錯誤地跟隨資本主義的腳步,中國學習歐美資本主義模式必然是死路一條。
美國和歐洲把非洲搞亂了,把中東搞亂了,又想把亞洲搞亂,其目的何在?不正是轉嫁危機嗎?不正是想讓落后國家為其承擔痛苦嗎?然而,千算萬算也算不到美國人民開始大鬧華爾街,不鬧也罷,一鬧就掀開了美國民主的黑蓋頭,警察以“游行未得到批準”為由抓捕群眾,但是,這又能怎么樣呢?任何反動的力量,如果激起了群眾的怒吼,最終都是要面臨失敗的。
中國怎么辦?中國共產黨怎么辦?敢不敢在危機的世紀之初再次與西方資本主義展開意識形態的爭論?敢不敢再次擔當社會主義旗手的角色?敢不敢直接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建立一所社會主義學院?敢不敢讓社會主義制度在美國開花結果?
在華盛頓建立一所社會主義學院,比在全世界開設10000家孔子學院都更有積極意義,都更具拯救人類的光輝。
一、意識形態需要爭論
在“冷戰”時代,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之間以意識形態劃分敵我,意識形態的對立達到頂點。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社會制度領域意識形態的爭論不再是主題,更不是對抗的焦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世界不存在意識形態之爭,當社會主義陣營被瓦解以后,資本主義陣營需要以一種新型的隱性的意識形態來占據原社會主義國家陣地,“市場主義、消費主義、全球化浪潮、私有化浪潮、新自由主義、社會制度”等等都是新形式的意識形態之爭,多方位、多層次的意識形態之爭比“冷戰”時期更為復雜,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西方國家的陷阱之中,意識形態為政治服務,也為經濟服務,美國在這個方面運轉得最為得心應手,他們一方面要求世界各國放棄意識形態的爭論,另一方面又制造出多種多樣的新意識形態之爭。
在社會制度的選擇上,過去東西方之間有很長時間的爭論,直至蘇聯的解體才得以淡化,淡化不意味著徹底消失,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的“長與短”之爭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經濟危機不能斷定就是資源本主義的短,當然也不能夸大社會主義的長,這兩種不同制度下的經濟體制優缺點都有重新探討的價值,在中國尤其重要,“完全市場化和自由化”是某些經濟學家近些年來極力鼓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模式,“計劃”成了中國無人敢提的“恐怖名詞”,誰提計劃,誰怕戴上開歷史倒車的大帽子,誰將被沉入底部而失去話語權。“自由化”是另一個極力吹起的氣球,自由化思想的最典型體現是要求無原則開放,有認鼓歡:誰不開放誰死。仿佛只有全方位開放,才能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和勝利者。但是,全球性危機告訴我們:不管是“市場和計劃、開放與封閉”都不是萬能妙藥,都有其長處及不足,鼓吹者肯定只挑選對其有利的一面,而把不利的一面拋給弱勢一方, “貪婪”永遠是資本的目標,要滿足自己的貪婪,利益從何而來,這的確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中國人不能人云亦云、鸚鵡學舌,要毫不避諱地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既然中國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要有勇氣宣傳其長處,當然,也不能鄙視資本主義的長處,宣傳社會主義并不意味重新搞意識形態的單一斗爭,而是要將不同社會制度中好的機制拿出來供全人類享用,避免下一次更大災難的來臨。中國人在提到社會主義制度時不要羞羞答答,要理直氣壯,根本無需加上一個“特色”,中國就是要走典型的社會主義路線。
今天的意識形態之爭不是單純的姓“社”姓“資”的爭論,而是由五個主題合成的新型主題之爭,這五個主題是:市場主義、消費主義、全球化浪潮、私有化浪潮、新自由主義。近幾十年來,充斥在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熱點話題從來都沒有離開這些方面。
私有化浪潮在社會主義國家的蓬勃發展幾乎摧毀整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社會主義實體基本上只剩下名義上的社會制度,根本沒有馬克思主義學說中論述的框架,現在甚至連影子都很模糊,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到來并沒有喚醒世界對私有制的盲目迷信,許多國家還在寄希望徹底私有化解決經濟危機,實現經濟繁榮,美國是一個非常徹底、非常典型的私有制國家,然而經濟危機正是由它引起并擴散的,私有制的貪婪是危機的禍根和源頭,繼續用貪婪的方式解決危機,下一次經濟危機其實并不遙遠。
消費主義是當今時代一種比較流行的新意識形態滲透,在“冷戰”時代,意識形態主要是一種激進的政治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的主要功能是通過一系列價值符號的特定結合,以邏輯的方式來論證某種政治運動、政治經濟體制或社會秩序的合理性,以此作為廣大民眾政治共識的基礎,這種意識形態的關鍵是權力合法性的建立和權力正當性的闡釋,因此它的做法主要是說教和強制性的灌輸。這種激進意識形態主張以激烈的方式摧毀舊傳統與舊體制,它在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上極端強調彼此之間勢不兩立。但是,隨著新危機時代的來臨,這種激進的意識形態開始走向式微是有目共睹的,取而代之的是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這種消費主義意識形態是各個國家進行經濟競爭,特別是各國及各大跨國公司爭奪世界市場的結果。個人主義、消費至上會得到財富作為報償,社會的全部意識形態都被帶入到通過消費贏得財富的軌道。比如在中國非常流行的“不懂花錢就不知道賺錢”的理論,實際上這種理論永遠只適用于個別人,不可能適用于全社會,中國的80后和90后正是在這種錯誤理論指導下學會了花錢,但多數人并沒有學會賺錢。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畸形發展也與消費主義大行其道有緊密聯系,“買房是一種消費又是一種投資”幾乎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這種理念最開始是誰灌輸的?當然是美國人和美國培養的中國人,他們通過一種隱形的意識形態滲透法把中國的經濟引入到一個歧途,讓中國經濟被死死地被綁架在一個低質而且沒有科技含量的破車上,這種意識形態的滲透還遠遠沒有結束,它將繼續毒害中國。
全球化浪潮看起來是一種純經濟概念,其實錯了,它不是經濟概念,而是政治概念,也是意識形態之爭,歷史上的全球化概念本身并不是一個新事物,按馬克思的觀點,早在15世紀,人類就開始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但是,“經濟全球化”是個新名詞,它在各個國家、各個階層成為流行術語是1995年以后的事。“經濟全球化”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很快就被西方社會吸納進自己的意識形態,成為其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為什么如此迅速敏感地接受“全球化”概念?因為西方資本主義的強勢是有目共睹的,所謂的“全球化”不正是西方化嗎?不正是資本主義化嗎?西方國家通過經濟全球化概念的深入推進可以實現其主導世界的政治目標。美國對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就有這種考慮,比如中國加入WTO就是出于這樣一種想法。美國深信經濟生活和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最終要導致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將中國的未來發展納入美國預設的軌道是其既定的目標。全球化作為西方政府和跨國公司的意識形態的工具,它有兩個基本理念:一是強調市場至上,由此推導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開放國內市場,減少國家干預的必然。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接受市場至上的觀點實際上意味著對國家和政府的不信任,必然會導致一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二是主張實行全球治理,即認為國家應該與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國際組織、私人組織等全球行為主體共同協作,解決全球問題。但是,正像有些學者指出的,“全球治理很可能不過是一件理想主義、舉世歸心的外衣,下面隱藏著最狡詐的經濟自由主義。”不僅如此,這個主張對中國的危險還在于,全球治理實際上是以西方為中心的,這個主張的進一步邏輯推演就是“國家主權有限論”以及國際干預的合理化,中國的很多主流經濟學家就走入了這種不合邏輯的思維怪圈。
市場主義被應用于意識形態之爭早已有之,而把這種理念完全貫徹到中美兩國的實踐中還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美國成功地利用市場主義推翻了中國的計劃主義,中國目前無論從政治層面,還是普通理論研究人士,都進入了用市場解決一切矛盾的圈套,政府通過市場化解決眼前矛盾,研究人士通過鼓吹市場化迎合資本家的無限擴張,“完全市場化”已經成為未來幾十年中國年輕政治人物的政治抱負,這種趨勢很危險,過度地市場主義意味著老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度會越來越深,對政府的質疑也會越來越多,過度市場化導致財富快速向少數人手中集中,一個十三億多人的人口大國,一旦財富完全被少數人操控,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中國大多數人不信任市場主義,肯定會引起新的對政府執政合法的質疑,因為中國高調宣傳自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國情如果看不到任何社會主義的影子,那么用《憲法》來表達訴求的人會越來越多,顛覆市場主義的呼聲也會越來越高,最終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新自由主義的重要內容有幾點:從主觀的假設出發,認為每個人都是很理性的人,市場是完全自由的競爭;倡導個人主義;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崇拜“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私有化。新自由主義學說是由英國的產物,但是把這種學術運用得最嫻熟的是美國人,美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范圍內推行自由主義,美國的經濟和金融界利用這種學術吞食了世界人民的巨額財富,不過最終也把自己的腳砸痛了一回,對中國而言,這種自由主義思潮決不是經濟受到侵害的問題,而是全方位受到威脅,中國已經從精神上到肉體上都布滿了“自由主義”的印記,個人主義摧毀了中國各個行業的集體精神和團隊精神。一個沒有規則及無法執行規則的社會放任資本家的貪婪發展,壓根也找不到“人都是理性的”的判斷,人可以理性,但是,在財富面前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理性過,大多數人中國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部下都被金錢擊倒。以前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有世界一流的政府干預能力,市場被安全的穩定在設定范圍,但是,現在這招不靈了,大家都一知半解地說“市場經濟不需要政府干預經濟”,當絕大多數人(包括經濟學家,政治人物)明白政府的責任以后,才發現自己已經被市場踢出去了,根本無法主導利益集團的私有性,房地產的惡性膨脹只是中國經濟和社會惡性循環的一個縮影,在以后的生活中,中國將隨處可見政府的無助和人民的悲傷。新自由主義本來是經濟概念,但現在已經不是了,美國會繼續手持“自由主義”的大棒在世界范圍內叫嚷,用“自由”麻痹世界,用武器換回資源,用一切手段消滅社會主義。
綜合起來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還遠遠沒有結束,也許隨著危機時代的開始再次走向一個新階段,中國曾經有過決心堅定地走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產生幾十年的猶豫,走了幾十年的彎路,未來不可避免的又要考慮到底怎么走的問題,不走社會主義道路,搞全盤西化,解決不了中國問題,走純粹的社會主義道路,恐怕在相當大的精英范圍內得不到認可,甚至是抵觸,普通老百姓又無法主導意識形態的走向,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選擇題,如果人民能夠推動這種進程的話,專家著書立說引導人民起來討論也許是較好的方法之一。
筆者在推廣社會主義學說的過程中與其他人不太相同,本人不太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去給大家上課,經常用自己的生活常識介紹什么是社會主義,專門研究社會制度的那些學者探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往往跳不開理論框架,而本人則不喜歡太多的去糾纏理那些大多數老百姓聽不懂也不愿意聽的理論,只想用最簡單的說法告訴兩種制度的本質:有100個人要吃饅頭,每天最多需要500個,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制造600個饅頭投放市場,20個富人買走500個,留100個給80個窮人,富人吃不完,窮人吃不飽,富人會把一部分扔掉,一小部分會施舍給窮人表示“慈善”,讓窮人感恩戴德;在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就生產500個饅頭,每人分5個,既不用扔掉,也不需要施舍,養活了人又減少資源浪費。
中國人其實不缺少社會主義思想者和執行者,缺的是繼續深化這種制度的政治氣氛和勇氣,回避原汁原味的社會主義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在世界價值理念方面的旗手地位,中國現在也許很難用一種什么純“主義”來定論,從某種意義上講,實際上是一個沒有思想理念的國度,是一個價值真空的國度,有一種典型價值荒漠化的表現,為了逃避與資本主義的較量,模糊社會主義根本立場,中國不能走非“資”非“社”的道路,不能搞“制度虛無主義”。
危機時代,也許不可能單純用姓“資”姓“社”來劃分敵友,但是,意識形態的爭論是必然的,也是相當有必要的,如果再爭論三十到五十年,新一個時代或許就要來臨,那時,就是社會主義在世界蓬勃發展的時候了。
二、世界社會主義前途光明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是人類必須跨入的一種社會制度,是比資本主義更加先進的社會制度,無論遭遇多少波折,最終的方向是不變的,中國曾經堅定過,也懷疑過,未來也許還會猶豫,不過,最終還是要扛起社會主義這面大旗,中國社會主義一定會成為世人效仿的優越制度。
在“冷戰”時代,世界兩大陣營圍繞著意識形態展開爭論,蘇聯被公認為當時社會主義的一面旗手和領導者,蘇聯自命為“東方集團”的領袖,有社會主義盟主的架勢,然而,毛澤東卻沒有認這一套,曾公開質疑蘇聯的路線和性質,還斥之為修正主義,中蘇在領導權的爭奪上有過白熱化的階段,即使中國最后都沒有真正意義成為公認的社會主義領袖,但是,卻贏得了比蘇聯更大的意認形態之爭的成果,世界上真正接受中國的國家比蘇聯更多,接受的時間更長,認同的領域更多,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傳播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并執行,毫不夸張地講,毛澤東實際上已經成為當時整個世界的一面旗幟,中國是這面旗幟的主體。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世界進入了一個較長的意識形態爭論真空期,社會主義陣營內部沒有爭論,兩大陣營之間也沒有爭論,不爭論并不意味著沒有對立,也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從此消失,更不意味著社會主義是落后制度要被淘汰,實事上,社會主義的暫時休眠只不過是人類認識問題的暫時休眠的體現,社會主義的未來仍然是最光明的,必然要取代資本主義。
世界怎么辦?資本主義的五大意識形態的滲透已經相當深入了,社會主義陣營還有沒有反擊之力?中國能不能捅破“新意識形態”之爭的本質?能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擊其人之身?悲觀地看,中國是非常被動的,因為中國的社會主義信仰者已經被清洗得差不多了,沒有強大的人力資源,很容易受到金錢的收買。樂觀地看,中國又非常主動,因為中國的現實已經教育了眾多的被迷惑者,他們不再迷信資本主義的教義,他們中有很多人已經開始展示出朦朧的覺醒,他們正在努力找尋漸行漸遠的社會主義,也許當他開始碰觸到社會主義的身體時,他們所激發出來的能量會波及到整個社會,這樣的效應也許就是社會主義復興的希望所在。
中國為什么要選擇在二十一世紀充當社會主義旗手?
首先是中國自身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如果用哲學的觀點看,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要求,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就是說我們在考察一個具體事物的時候,必須與該事物有關的其他一切事物聯系起來分析,才能準確地把握該事物的性質、特點,及其產生、運動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各普遍聯系的事物之間既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同時又因其各自性質的不同,而相互矛盾、相互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由于事物性質的不同,決定了事物之間聯系的性質和方式的不同,也決定了此事物與彼事物之間的矛盾性質的不同,矛盾斗爭的特點和方式的不同。如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對抗性矛盾、非對抗性矛盾。離開事物的矛盾原理,無以考察具體事物應當或將會如何發展和運動。中國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這些矛盾又是與什么因素相聯系的?是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沖突?是不是資本主義自由思想擴大了中國的現實矛盾?答案是很簡單的,中國的矛盾的確源于資產階級思潮的泛濫,解決矛盾就必須回到社會主義立場上來。
考察中國到底應當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道路,按照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并非是源于道義上的選擇,而只能從當今世界各普遍的社會聯系及其矛盾運動中尋找答案。首先我們看,中國在解放后即新民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和周圍世界的環境。中國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那就是盡快發展生產力,使自己強大起來,否則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擺脫受帝國主義欺凌、壓迫的命運。周圍的環境是什么?那就是中國已經被走在前面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所包圍。然后再看看自己所處的狀況,生產力是如此的落后,而且戰亂之后,百廢待興。要使中國盡快強大起來,擺脫這種局面和命運,就必須選擇一種能夠盡快發展生產力,使中國強大的基本制度。要建立這樣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就必須具有以下的功能和效用:第一,必須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將生產力的發揮運用到極致;第二,必須能以最快的速度發展生產力;第三,必須能持久地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力的作用,并持久地以最快的速度發展生產力。 要做到這些,這種制度就必須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而絕不能是一種少數人壓迫多數人的制度。如果仍然是一種少數人壓迫多數人的剝削制度,一是不可能調動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二是即使求得一時的發展,但隨著貧富分化的出現,必然會開始社會動蕩和不安,掌握政權的統治者出于秩序的需要,出于本階級利益的維護,就必然要動用國家機器進行壓制,甚至暴力制服。如果社會矛盾十分激烈,甚至可能最后導致統治者尋求外國勢力的援助,國家重新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持續地保障生產力的最大速度發展就會成為不可能;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走上工業化道路所需要的原始積累。這就只有實行公有制才是最好的選擇。而選擇公有制,就必須是人民民主專政,賦予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充分的、強有力的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普遍監督的權利;另一方面,則對破壞公有財產和這種公有制度的人實行專政,否則,那個公有財產就必然會被少數人占為私有。公有制,加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對少數敵對和破壞分子實行專政,就是一種全新的制度,即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就在中國應運而生,只有選擇這種制度,才符合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和要求,因為只有它,才能盡快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局面,最終戰勝已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圍剿和壓迫。
二十一世紀,中國還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因為實事已經證明,資本主義救不了世界,更救不了中國,資本主義也不代表世界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資本主義已經無法調和不斷發展的人類新時代的生產關系,這個世紀的第一場世界性危機已經證明資本主義制度的過度性特點,建立在完全私有制和私有觀念基礎上的社會制度不可能把人類引向光明和統一,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中,雖然已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并不包含危機的現實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化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在企業內部,生產的社會化表現為大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大批人共同使用社會化的生產資料;產品生產過程變為由許多人協同進行的社會化大生產;產品也由許多人共同生產。在整個社會內部,生產的社會化表現為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廣泛發展,企業之間和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程度大大加強,整個社會生產已經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生產的社會化還從一國范圍擴大到世界范圍。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客觀上要求部門之間和企業之間以及生產和消費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卻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企業之間以及生產和消費之間,不可能建立起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比例關系。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必然產生尖銳的矛盾。這一矛盾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它是產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多人的大國,也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獨立運轉的系統經濟體,中國的經濟模型不同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主要特點是“自由分子的龐大”,人口基數是獨立經濟系統的最活躍分子,在一個系統內部,分子數越多,內能越大,這就會表現出兩種趨勢,如果這個系統的約束因素太多,系統會趨于冷卻,系統能量不足,如果缺少約束因子,這個系統又會發生能量超控制的震蕩,很有可能引起系統爆炸,資本主義經濟體是一個幾乎無約束因子的自由體,不可能規范好中國這樣一個大系統,社會主義是一個有計劃、有控制的良性制度,它既可以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又可以保證系統的活性,新中國剛成立的前幾十年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穩定性較好,缺點是活力不足,新世紀中國所要樹立的新社會主義制度既不是老版社會主義制度,也不是“特色主義”,新社會主義制度是可控性、穩定性和活力俱佳的新型制度。中國如果想把自己真正打造成世界構造者角色,就必須要向世界輸出自己的良性社會制度,否則,我們拿什么作為進軍世界的軟實力?
其次是世界社會主義陣營重新發展的需要。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社會主義遭受的重大挫折,世界社會主義從此進入低潮期,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才開始有緩慢恢復,但是,因為世界上已經沒有推動社會主義運動的旗手,已經沒有哪個國家敢于正面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相反,不少國家采取了一種向資本主義逐步靠攏的反向策略,這極大地挫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信心,查韋斯領導下的委瑞內拉顯然擔當不了新社會主義旗手的角色,在整個世界的社會主義大家庭中,能夠擔當領導角色的唯有中國,中國是一個宣傳馬克思主義最為廣泛的國家,也是馬克思著作出版最為活躍的國家,中國如此大規模、廣角度地研究社會主義難道僅僅只是為了裝飾門面嗎?應該不是,如果僅僅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也未免浪費太大,也更顯中國的虛偽性太強,既然中國仍然還相信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還是光明的,當然就有勇氣把全球社會主義復興當作一項世界性事業來做。
中國要想開創全球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從政權、政治層面做出創新,資本主義國家過去之所以如此興旺,是因為他們取代封建社會以后的確表現出了很多優點,政治、政權,歸根到底是為經濟服務的,在歷史上,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已占優勢的資本主義經濟,從封建王朝手里取得政權,創造了一個為保障資產階級所有權和發展經濟服務的相當復雜的政治操作系統,構成這個政治操作系統的要素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議會民主制即代議制,二是分權制與權力制衡制度,三是政黨政治,四是法制權威,五是輿論監督。這五樣東西實際上都操縱在資本主義大財團及其政治代理人手里,正好像他們的企業股權掌握在他們選擇的經理層手里一樣。從國家壟斷資本和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功能來看,至少對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來說,資本主義的政治體制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服務是相當有效的,并且其宏觀管理功能隨著經濟的需要(包括發展的需要,度過危機和困難的需要,調節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的需要)不斷有所改進,并能保證建立起一套比較穩定的政治秩序,防止破壞法制的嚴重事件發生。
社會主義制度能否表現得比資本主義現有的政治制度更好是關乎其命運的重要指標?如果中國不能建立一整套規范社會文明生活的先進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可能被中國人無情拋棄,更別說當世界領袖了,中國有沒有比西方國家主張的實質內容更好的價值觀?回答是肯的,中國完全可以在揭穿資本主義“民主與自由”的虛偽性的同時,執定一整套真正的讓人民享有最廣泛民主的社會制度,中國的人大制度能不能做到真正代表人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優越性如何體現?法制文明如何配套以政治文明?這些問題一旦解決好了,中國是完全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找到朋友。不但在亞非拉有朋友,而且在歐洲也會有很多朋友。
最后,中國擔當社會主義旗手是適應新世紀世界深入發展的需要。世界進入21世紀以后,人類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資源而戰,也不僅僅只是為領土而戰,意識形態的戰爭仍然是重要選項之一,不要以為“冷戰”結束,意識形態的爭論就結束了,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表明,這種爭論和對決是持續的,是不可回避的,最終也是要相互替代的,資本主義陣營在未來幾十年中必然要與社會主義陣營作殊死搏斗,直到一百年甚至二百年后的滅亡,中國在未來幾十年注定是世界的主角之一,也必然面臨一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選擇問題,中國站在資本主義陣營擔當第三世界或者說發展中國家世界的領袖注定得不到支持,即使中國希望置身事外不排隊也是不行的,未來幾十年,不排隊就意味著出隊,就意味著被大國排斥,中國現在已經不是可以猶豫不決的時候,要想贏得世界性戰爭,意識形態領域敢于擔當是不二選擇,如果孤軍奮戰,注定是失敗者。
中國要想當好社會主義旗手角色,就必須在社會主義制度上把握好時代發展的脈搏,必須建立一套讓世界人民可以效仿的新型社會制度,任何一種思想、理論,都是根據人們所處時代的需要,在前人提供的思想資料的基礎上,經由實踐選擇、改造、發展而形成的。形成之后也要根據實踐的需要,吸取各門科學的最新成果,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這樣。馬克思主義不是“終極真理”,它恰恰是終結了“終極真理”的局面,為發展真理開辟了道路。馬克思主義自身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它的某些論斷和結論,因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是可以改變也需要改變的。
中國社會主義的內容應當包含:(1)社會主義是真正人民的社會主義,人民必須依據《憲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人民代表大會必須由無產階級擔當主角;(2)新社會主義在技術上、經濟上、政治上都比資本主義更為發達,如果社會主義只是效仿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就注定得不到公認和權威,中國如何超越前蘇聯的科技創新體系是重要考慮目標;(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當是以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兼有個人經濟的混合經濟,允許公有制為主體的各種所有制形式互相競爭,“公有制為主體”是核心原則;(4)社會主義要實行社會的廣泛民主化,力爭實現“人民民主”,真正把民主落實到個人頭上;(5)社會主義必須是一個有信仰的社會,必須建立在高尚精神、高尚道德和人道主義之上,一個墮落的金錢社會算不上真正的文明社會,毛澤東思想應當是社會主義公民的最重要信仰之一;(6)社會主義是向世界開放的社會,社會主義的有計劃性并不能排斥世界的共生性,如果社會國家對世界它國人民是排斥的,那么社會主義就是孤立主義,一個能把世界人民和諧統一到一起的制度才能算得上好制度。
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從一國擴展到多國,既遭到嚴重的挫折,又取得過輝煌的成就。21世紀社會主義必將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實現復興與進一步發展,對世界和平、人類進步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現在,社會主義國家數量雖然減少了,但中國如果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實現繁榮富強,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必將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漲,從當前世界社會主義和左翼力量的增長及21世紀社會矛盾的深化來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肯定會有新的進展,并且在同資本主義的競爭中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發揮更加重大的影響。
我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有抓住歷史性機遇的能力,世界性危機必然也是世界性機遇,如果此時不到美國本土開展社會主義運動,那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如果不敢到華盛頓建立社會主義學院就不是真正的共克時艱,只有把標志人類未來和代表人類光明的好思想奉獻給美國人民,中國共產黨才稱得上世界性政黨。
中國共產黨,到華盛頓去吧!那里需要你!
——孫錫良(轉載須署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