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左大培
此次西方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未受到根本的傷害,國際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帶領世界復蘇。某些西方媒體甚至在談論,世界今后是否會進入“中美兩大強國共治”的時代。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討論下述問題:如何冷靜地認識和看待外國媒體對中國的評價,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準確定位中國的國際責任,以及如何有效地減少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摩擦等等。
一、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原因
目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幾乎完全來自中國的經濟實力的提高以及這種實力在世界金融危機中的顯示。
中國的經濟實力及其在世界金融危機中的顯示主要表現在中國的總產出(GDP)、對外貿易總額及其順差和空前龐大的外匯儲備上。中國在這幾方面的經濟規模已經使全世界的人都把中國視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經濟大國。
目前通用的比較世界各國總產出的方法,是以當年的名義匯率將不同國家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折算為按同一種貨幣(如美元)計算的名義GDP再加以比較。按這種折算方法比較,最近的許多年中都是美國的總產出為世界第一,日本世界第二,德國為世界第三。而按照這種折算方法,中國的總產出在十多年前只能排在世界第六甚至第七之后。但是,由于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非常之高,中國最近十幾年中在這種按名義GDP排序的總產出世界排名中名次不斷向上提升,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已經接近了總產出世界第二的名次。
2009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35353億元人民幣,按當年的名義匯率折算約為4.92萬億美元。美國2008年的名義GDP為14.33萬億美元,2009年GDP實際下降2.4%,物價水平則基本上沒有變動。按2009年美元兌換日元的平均匯率計算,日本2009年的名義GDP約為5.08萬億美元。
嚴格按這些數據比較,中國的名義GDP仍然小于美國和日本,處于總產出世界第三的地位,但是比日本的總產出只小了不到4%。由于中國最近10年的經濟增長率一直不低于8%,而日本最近10年的經濟增長率幾乎從來都不能高于3%,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相信,中國的名義GDP在最近一兩年內就會變為大于日本。這樣,中國在最近幾年內必將取代日本而成為總產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率遠遠高于任何一個經濟發達國家,這使中國有可能在最近幾十年中發展成為總產出最大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中國在最近30年中始終保持著高于9%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而美國則在最近十多年中一直沒有擺脫年平均增長3%左右的經濟增長格局,日本最近20年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則更是顯著地低于3%。2009年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沖擊下,美國和日本分布出現了2.4%和5%的負增長,中國卻仍能獲得高達8.7%的正增長。按照這樣的相對增長速度推論,只要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不貶值,中國的名義GDP將在20年左右的時間內趕上和超過美國的GDP,那時中國的名義GDP將變為世界最大。
當然,中國不可能永遠維持年平均增長9%的高增長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韓國、臺灣都曾經出現過十年甚至20年中GDP年平均增長9-10%的高增長時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現在的經濟增長率都下降到了年平均5%甚至更低。中國將來也會像它們一樣進入一個經濟增長率降低的時代。
不過,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在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一以上之后經濟增長率才明顯降低。由于中國的人口為美國人口的4倍多(美國的人口為3億多,中國的人口為13億多),當中國達到人均收入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時,中國的名義GDP就會超過美國。這樣,即使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未來會降低這個因素,中國也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超過美國而成為總產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這種變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前景,是中國目前國際地位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正因為中國有這樣明顯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才預測,中國有可能在2015年恢復其19世紀以前曾經有過的世界頭號經濟體的地位;到2030年,中國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中國目前已經具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出口和外匯儲備。這更進一步顯示了中國的經濟實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007年之前的幾年中,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而且一直有著巨大的貿易順差。2009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2072.7億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略高于2007年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在2009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中,進口為10056億美元,出口12016.7億美元,出口總額已經超過德國而躍居世界第一。
德國的出口總值在2003年超越美國,以后連續5年蟬聯全球最大出口國頭銜。但是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打擊下,2009年德國進口下降17.2%,出口總值1.1213萬億美元,下降18.4%。由于2009年德國按美元計算的出口總額已經低于中國,失去了“出口冠軍”頭銜,中國就成了按美元金額計算的世界第一出口大國。
在對外貿易上更為重要的是,自1994年以來中國一直有著十分明顯的對外貿易順差,最近幾年這種外貿順差已經上升到了驚人的規模。中國的外貿順差2007年就達到了2622億美元,2008年更達到了創記錄的2954億美元,2009年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比2008年下降了約1千億美元,但是仍然達到1900多億美元。在世界第一的出口下有這樣高的對外貿易順差,被世人普遍視為對外貿易上超強的標志。
首先是由于有這樣高的對外貿易順差,中國迅速地積累起了巨額的外匯儲備。中國的外匯儲備自2003年起就以每年增加2千億美元以上的速度遞增,2006年2月達到8536億美元時就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而到2009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23991.52億美元,達到史無前例的巨額數字。
從學術上說,外匯儲備是“官方持有的外國資產”,它可以變為中國政府借給任何外國人的資金。這筆巨額的外匯儲備在目前的西方金融危機中顯得特別珍貴。這是因為,引發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就是美國的消費者借入了過多的債務而不能償還,美國的整個國家都由于其公民的過度借債而在很多年中必須吸引巨額的外國資金流入;美國人不償還“次級抵押貸款”而引發了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危機中大批美國公司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又急需獲得資金舒解危局。在這樣的國際金融格局下,持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資金的中國就顯得似乎在經濟上格外強大。
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還由于中國在危機發生后的全球性經濟衰退中總產出所受的損失最小。金融危機使歐洲、北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總產出(GDP)絕對下降,而中國的總產出在2009年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卻仍然獲得了年增長8%以上的成就。
當然,中國與美日等國2009年在經濟增長率上的相反表現,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中國最近這些年中生產潛力的增長率一直相對很高。最近30年,中國生產潛力的增長率一直在每年9%以上;美國每年生產潛力的增長率不過3%,而日本最近十幾年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一直沒有超過2%。不過,即使考慮到生產潛力增長率上的這種巨大差別,中國2009年的經濟增長成就仍然是出奇地好:美國2009年經濟負增長2.4%,比3%的正常年增長率低了5個多百分點;日本2009年經濟負增長5%,比正常的年增長率低了至少6個百分點;中國2009年經濟增長8.7%,比正常的年增長率只低了1個百分點。
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經濟增長率下降相對較少,這是多方面的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1.中國政府在2008年9月金融危機大爆發之后,提出了保證2009年經濟增長率不低于8%的經濟政策目標,采取了擴張總需求的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如果沒有這一系列擴張總需求的強有力的政策,中國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肯定會明顯地低于8%。事實證明,在中國目前的這種經濟體制下,政府仍然有足夠的能力將總需求擴大到整個經濟的潛在生產能力之上。
但是,中國也為2009年大力擴張總需求的政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政府擴大總需求的最主要方式是急劇地增加銀行的信貸,使中國的銀行系統的貸款余額存量總額一年中增加了30%。這樣急劇膨脹的信貸雖然以充沛的資金保證了維持經濟增長率于8%以上的總需求,但是它也為房地產等方面的金融泡沫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使得本來就沒有破滅的房地產泡沫重新膨脹起來,城市住宅售價的暴漲和過多的房地產投資進一步發展,對中國經濟今后的健康發展形成了重大的隱患。
2.中國基本上還沒有實行美國最近20年發展起來的那種以金融衍生產品為核心的金融體制,政府實際上對居民的銀行存款作了全額擔保,這是中國沒有出現美國那樣的嚴重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美國的“次貸危機”之所以能夠發展成2008年9月那樣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又之所以能使美國的總需求下降那樣明顯以致造成嚴重的經濟衰退,主要是因為美國的金融體系正在演變為以金融衍生產品的投機買賣為核心。美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通過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產品,如MBS(住房按揭抵押債券)、CDO(抵押債務債券)、CDS(信用違約掉期合約)等等的買賣,將銀行和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轉移給整個金融市場上的各種投資組合承擔,從而將債務人不履行償還約定所造成的損失擴散給整個經濟中的所有金融機構。
在這樣的金融體系下,“次貸危機”中債務人不履行償還約定造成了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的價值損失,這些金融衍生產品散布于整個社會而由各種金融機構持有,它們的價值損失又使大批金融機構特別是許多大投資銀行虧蝕和破產。而這些金融機構的倒閉、特別是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公司的倒閉,又進一步造成了整個經濟中的恐慌情緒。由于這種普遍的恐慌情緒,資金的持有者們不肯購買任何金融資產,包括由于害怕銀行倒閉造成自己的存款損失而不肯向銀行存款、反而向銀行擠兌,使得整個經濟中的資金融通陷于癱瘓,從而造成了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急劇下降,引發了美國經濟的急劇衰退。
至今為止中國的金融系統尚未大規模引進和買賣美國的那些金融衍生產品,這就有效地防止了部分金融機構的貸款壞帳損失擴散到整個金融系統、造成整個金融系統中害怕機構倒閉的恐慌。這是中國至今為止沒有發生美國式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中國在2007年出現的金融泡沫在最近兩年中并沒有完全破滅,特別是2007年已經相當嚴重的房地產泡沫2009年還在急劇增大,這就更使中國經濟能夠在美國經濟嚴重衰退的2009年避免大的下滑。不過,為此而造成的中國2009年的房地產泡沫,為中國經濟今后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隱患,中國遲早必須為這個隱患付出代價。
3.此次金融危機前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由美國主導的。中國卷入這個國際金融體系不深,經濟專業化水平低造成的產業轉移靈活性大,使中國得以避免日本式的嚴重經濟衰退。
此次金融危機使日本的GDP在2009年下降5%,這個增長率低于日本正常增長率的程度遠遠大于中國。日本經濟下降的程度甚至遠遠高于危機的策源地美國。而在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日本的金融系統并未出現嚴重的問題。日本受此次金融危機的打擊之所以如此深重,主要是由于美國的經濟衰退導致了日本出口的急劇下降,一個次要的原因則是美國的金融危機使日本人持有的金融財產受到嚴重損失,由此而減少了日本的國內支出特別是國內的消費支出。
此次金融危機前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由美國主導的。日本近年來已經深深融入了這個國際金融體系,許多日本的機構和個人都大量持有了美國的金融資產,包括那些以違約的貸款和各種金融衍生產品支持的金融資產。這次的金融危機使日本人持有的這些美國金融資產的市場價值暴跌,這使持有這些資產的日本人的帳面財富受到巨大損失。這必定會使日本人的各種支出特別是國內的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下降,由此而減少了日本的國內支出特別是國內的消費支出。
與日本相比,中國國內居民持有的美國金融資產數額微乎其微。這標志著中國卷入危機前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的程度還不深。由于這個原因,這次金融危機導致的美國金融資產市場價值暴跌對中國居民的財富幾乎沒有什么明顯的影響,因此也幾乎不會影響中國國內的消費和投資支出。
國際金融危機通過減少出口而對中國和日本所發生的直接影響幾乎是一樣的。2009年1-6月,日本的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7.3%,2009年9月日本出口仍比上一年同期下降30.7%。而2009年中國的出口比上一年只下降了不到16%。表面上看,日本出口下降的比率高,中國出口下降的比率低,似乎日本出口下降對經濟的影響應當比中國大。可是實際上,由于危機發生前中國每年出口增長都達到30%以上,而日本每年出口增長的比例只是高于10%,將危機前出口的比例與2009年出口下降的比例相比,中國出口下降的相對速度與日本幾乎一樣。
更重要的是,2009年日本GDP下降的數額幾乎完全是由其出口下降的數額決定的。而中國2009年的名義GDP卻仍然顯著大于上一年,而且中國2009年的名義GDP小于其潛在名義GDP的數額,不僅明顯小于中國2009年出口下降的數額(2千多億美元),甚至明顯小于中國2009年對外貿易順差下降的數額(1千多億美元)。這里所說的中國2009年的“潛在名義GDP”,是我們自己估算的一個數額。我們估算中國2009年的總產出幾乎恰好等于其“潛在產量”,因而“2009年中國潛在名義GDP”與中國當年真正達到的名義GDP數額只相差一兩千億元人民幣。這樣一種估算和比較說明,出口下降對日本經濟的打擊比對中國經濟的打擊要大得多。
出口下降對日本經濟打擊比較嚴重,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日本政府沒有采取足夠有力的政策措施擴大內需來彌補出口下降所減少的總需求。但是,另一個可能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日本經濟比較發達,日本企業與勞工的生產專業化水平都遠遠高于中國。高專業化的生產通常在產業轉移上的靈活性很低,即使國內有了足夠的總需求,原來專門生產某種出口產品的企業短期內也很難轉向為國內市場生產另一種產品。
中國正因為其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國內產業結構的可塑性很強,許多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和勞工幾乎沒有什么顯著的專業性,可以很容易地轉向為國內市場生產另一種產品,有很高的產業轉移靈活性,因而能夠很快地適應國內總需求的擴大而轉移生產的方向。
二、僅有巨大的經濟總量不能保證真正的國際地位
不過,在討論中國的國際地位時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名義GDP、對外貿易和出口、外匯儲備這幾項指標所顯示的巨大經濟總量,并不能保證中國具有真正有意義的國際地位。
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主要地并不取決于它在經濟總量國際名次中的排行,而取決于它在國際上受人尊重的程度和貫徹自己主張、維護自己利益的能力。
僅僅從中國的國際地位的角度看,即使中國達到了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水平,中國也不一定會有很高的國際地位。只要中國在名義GDP上略微大于美國,中國的名義GDP就會世界第一,擁有世界第一的經濟總量。但是,由于中國的人口為美國的4倍多,中國在名義GDP上略微大于美國時,中國的人均GDP也只能有美國的四分之一。人均GDP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人均收入不可能明顯高于美國的四分之一。在那種情況下,中國相對于美國仍將是一個窮國,而一個窮國即使在經濟方面也不可能有很高的國際地位。
經濟理論和歷史事實都說明,在當代世界,一國的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幾乎與一國生產上的平均技術水平成正比。中國的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之所以低,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生產行業的人均技術水平低。中國要擁有世界最高的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就必須具有世界最高的人均科學技術水平。大力發展中國的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加快產業升級,將中國經濟盡快轉向技術密集的生產方式,使中國擁有盡可能高的人均技術水平,這也是中國獲得經濟上的高級國際地位的根本道路。
更重要的是,在近現代的“國際社會”中,一個僅僅在經濟上具有巨大生產能力的國家,如果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和支撐這一實力的強大軍事工業,其生產能力再大,也不會有值得一提的國際地位。中國最近2百年的歷史恰恰就是對這一點的最好證明。
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根據他對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估算指出,中國在1890年之前的近兩千年時間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直到19世紀90年代,中國GDP世界第一的這個位置才被美國所取代。根據麥迪森的估算,從1700年到1820年,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GDP的比例也從22.3%增長到32.9%。與此同時,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也從22.9%增加到36.6%。
根據麥迪森的估算,在1820年以后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一直在下降,并成為世界6大經濟體中唯一出現人均GDP下降的地區;1895年,美國在GDP上超過了中國。但是盡管如此,直到1913年,在遭受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庚子賠款和日俄在中國東北進行戰爭的這一系列破壞之后,中國的GDP仍居世界第二位。1950年,在經歷了幾乎幾十年沒有間斷的戰亂破壞之后,中國的GDP仍然僅次于美國、蘇聯、英國、德國而居世界第五位。這也就是說,在1911年之后的中華民國時期,從GDP這樣的經濟總量看,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大國;而在那之前的清朝末年,中國更是毫無疑問的經濟大國。中國在國際上的相對經濟地位之所以在19世紀中急劇下降,主要是因為中國當時沒能及早像英國那樣進行產業革命,轉向大量使用機器的現代化生產。
但是在1840的鴉片戰爭之后,這樣的經濟大國地位并沒有帶給中國崇高的國際地位。從1840年開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東亞各國的戰爭中連續失敗,不斷割地賠款,領土日益縮小,一百年中喪失了約12%的國土,國際地位日趨淪落。到19世紀末中國失去GDP世界第一的位置之后,盡管中國的GDP仍然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晚清的中國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一個強國,而是失去了一個真正主權國家所應當具有的國際地位,成了一個屢遭侵略、屢屢割地賠款的弱國,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國家。
民國時期,盡管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大國,甚至還一度具有世界第二的GDP,當時的列強包括日本在內,卻不僅不把中國看作一個大國,反而把中國視為一個任列強宰割的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于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不僅根本無視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合理要求,反而主張把德國在中國山東奪取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日本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欺凌壓迫,使當時中國的外交專業人員都只能哀嘆“弱國無外交”。這樣的中國已經毫無國際地位可言,如果說那時的中國有什么“國際地位”的話,也只能是一個任人欺凌宰割的奴才式的“國際地位”。
就是在研究世界歷史的學術界,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中國也只具有低得可憐的“國際地位”。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中國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都不被看作大國(great powers),直到1950年中國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之后,中國才重新被視為世界上的一個“大國”。
經驗事實說明,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在國際上失去大國地位,絕不是由于中國的經濟總量小、GDP小,而是因為中國的軍事實力弱,在對抗外國侵略的戰爭中屢屢失敗。發人深省的是,發動侵略而打敗中國的那些資本主義強國,當時往往在按麥迪森的方法估算的GDP上遠遠小于中國。
中國1820年的GDP約為英國的7倍,卻在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1870年中國的GDP仍為英國的1.8倍并且大于英國和法國的總和,卻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敗于英法聯軍,甚至沒有能阻止英法聯軍1860年在這次戰爭中火燒圓明園。
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中國與法國兩方面互有勝負,中國沒有戰敗卻屈服于法國的侵略要求。此時中國的GDP是法國的2倍多。
1890年,中國的GDP約為日本的5倍,但是中國軍隊卻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一敗涂地。
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936年,中國的GDP仍然高于日本,約為日本的1.9倍至2.8倍。但是,當時無論是日本政府、中國政府還是西方的觀察家,都認為日本明顯強于中國,這是因為中國軍隊的實力和工業力量都與日本不在一個檔次上。后來的事實證明這種看法并非沒有道理。中國在抗日戰爭的初期長期喪師失地,以后是在美國甚至蘇聯都投入了對日戰爭之后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到1950年,中國的GDP比1913年還少了約1%,僅僅是美國的18%。此時,中國的GDP僅占世界總量的4.5%,加上支持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蘇聯和東歐國家,也僅占世界GDP的17.6%,而在朝鮮與中國作戰的美國加上其西歐盟國和日本,GDP總量高達世界GDP的59.9%。在經濟總量上相對如此弱小的中國卻能在朝鮮戰場上與打著“聯合國軍”旗號的美國及其盟國打成平局,簽署了停戰協定。正是這次朝鮮戰爭使中國贏得了真正大國的國際地位,使當時的中國有了遠遠高于晚清和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國的興衰》一書在談到19世紀之后的中國時,也只將1950年之后的中國視為“大國”。
歷史的事實證明,在近現代的世界上,大國的國際地位是靠戰爭和軍事實力來確立的。就是在今天,沒有世界第一流的軍事和戰爭實力,也仍然不可能有世界第一流大國的國際地位。只有在足夠的軍事實力下,一國才可能有真正的國家安全。而如果沒有真正的國家安全和本國的經濟安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有長期持續的經濟繁榮,更不可能有國際上的真正大國地位。世界第一流的軍事實力是世界第一流大國國際地位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
三、終結西方霸權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從長遠的歷史角度看,中國當前國際地位的提升,是1950年之后中國重新成為世界大國這一歷史性變化的延續。而中國重新成為世界大國并且逐漸提高其國際地位這一發展進程,又是終結西方霸權這一當代世界最重大的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今后世界歷史發展中最根本的歷史進程,將是終結西方的霸權。在國際問題上,我們的全部努力都應當服務于終結西方霸權這一最終目標。
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西方國家仍然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全面的霸權。西方國家仍然在經濟和軍事上擁有全面的優勢,它們在經濟上的優勢體現于通過西方7國首腦峰會操控世界經濟,在軍事上的優勢則通過北約的行動來體現。西方國家還通過傳播美國式的“自由”、“民主”等獲取了在意識形態上的話語霸權。西方國家依仗其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利用其在意識形態上的話語霸權,力圖在政治上主宰全世界。20世紀末,它們利用東歐共產黨政權倒臺的機會促使蘇聯和南斯拉夫解體,武裝侵占了科索沃;21世紀初,它們打著“反恐”的旗號侵占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它們還制造美國是“唯一超級大國”、“新帝國”的輿論,公然宣稱要讓美國統治全世界。
西方國家掌握世界霸權的目的在于由西方國家永遠主宰全世界。為此就要消滅任何可能向西方霸權挑戰的潛在對手。它們在政治上利用“民主”和“民族自決”分裂可能向西方霸權挑戰的潛在對手,將分裂后的那些西方可以直接控制的部分(如東歐各國)納入西方的范圍,同時摧毀西方還不能直接控制的部分(如塞爾維亞);在經濟上壟斷全世界的資源(如石油),控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迫使非西方國家永遠處于向西方提供資源和低附加值的廉價商品的地位,控制全世界的金融業,讓非西方國家永遠向西方世界輸送資金,并且在經濟政策上永遠服從西方國家意愿,一會兒放棄對本國高科技產業的保護而轉向向西方出口勞動密集產品,西方的勞動密集產業受沖擊太大時又必須放棄出口導向的政策。
西方的霸權必定導致非西方國家無從崛起,一度十分強大的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就是典型例證。西方目前打擊的矛頭正在轉向中國,其表現如:它們對“臺獨”和“藏獨”的支持;它們將中國引向了“出口導向”的邪路卻又極力限制中國的出口;中國向西方輸出自己最需要的巨額資金,卻又反過來讓西方人控制自己國內的產業并讓西方由此獲得驚人的利潤。
但是,西方并非一直擁有對全世界的霸權,這種霸權也并不能一直延續下去。
從人類歷史的早期一直到相當于歐洲的中世紀時期,西方(歐洲)都并不先進,也沒有任何對全世界的霸權。西方只是從16世紀開始才逐步奪取了對全世界的霸權,到18世紀末才在全世紀稱霸,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統治了全世界。這種統治以西方國家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為基礎,體現為西方國家通過其殖民體系在政治上統治全世界,并據此來塑造世界的意識形態以致話語。19世紀末美國趕上并超過中國而成為GDP世界第一,標志著西方統治世界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目前西方的霸權就是過去西方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的延續,是這種統治衰落的結果。
20世紀終結了西方對全世界的統治,其根源在于西方列強的擴張和爭霸本身導致了結束西方霸權的力量興起:西歐國家相互爭霸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導致了整個西歐的衰落,無法再統治世界;同時它導致了共產主義的蘇聯崛起,還導致了本來處于西方邊緣上的美國成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增長,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和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軍事上的失敗,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獨立運動和民族經濟的艱難成長,都使西方失去了對世界的統治地位。東方的日本先是很快成長為新的軍事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發展為第一流的經濟強國,也表明有典型亞洲文化的國家完全有能力向西方的霸權挑戰。
當然,到20世紀未,西方仍然保持了對整個世界的霸權地位,蘇聯的解體使西方的霸權顯得更加強大。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曲折。終結西方霸權才是21世紀歷史進程的主流:
俄羅斯已經認清,容忍西方稱霸世界只能使其走上南斯拉夫式的亡國之路,因而重新回到了與西方對抗的地位上來。而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本身就足以結束西方在整個世界上的軍事統治。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使中國有可能在30年后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果真如此,則西方在經濟上的世界霸權必將終結。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只不過是非西方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最突出代表。印度已經進入經濟高增長期,巴西、南非等國經濟也進入高速增長,這標志著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工業化和高經濟增長時代到來,結束西方的經濟霸權問題已經提上全世界的議事日程。
目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正是終結西方霸權這一當代世界最重大的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