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走出打工者的宿命--在國家科技部“十二五”規劃調研活動中的發言

和諧剃刀 · 2010-01-2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科技工作者不是第三產業的家政服務員,因此,不能就事論事,就問題談問題,必須有更高的視野,唯其如此,才能體現出為國服務的功能,彰顯自身的科學性和人文性,并在為國服務中建構、完善科學理論體系。基于這一設想,特提出未來科學需要解決的幾大時代性課題。  

一、走出低端經濟的藩籬  

飛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正被一種隱隱的困惑籠罩:在表面的繁榮背后,我們的發展模式到底是否具備持續發展的動力?30年來快速建立起來的物質文明大廈,其基礎是否牢靠?它是否會像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國家和90年代的東南亞國家一樣,由于扭曲的發展路徑,在突發的事件中經濟泡沫一夜間破滅?這些嚴肅的設問,對于已經沉浸在消費社會的喧嘩紛擾中的普通人來說,似乎毫不相關。我們正在重復拉美、東南亞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老路——沒有自己的產業基礎與核心技術,完全由發達國家提供優質工業材料、基本配件和機器設備,僅僅利用自己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為別人生產廉價的工業產品。沒有自己的工業主干,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就像浮萍一樣寄生和依賴于別國,完全沒有長期自主發展的可能,這樣的世界工廠究竟是喜還是憂?這樣的徒有虛名的“外向經濟”模式尤其不應當為中國這樣的大國所采用。

30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消費品市場,在迅速步入消費社會的同時,平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由于大量的資源和積累用于消費,政府沒有能力進行長期的戰略投資,許多企業和科研機構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下,為了追求眼前利潤,沒有時間也沒有資金投入技術改造和升級,只好變成國際產業分工鏈條上低端的“打工者”,掙一點兒可憐的組裝費。30年來,在“效率優先”的短期利益驅動下,中國各地只是通過出賣勞動力、土地資源和各種礦產資源以追求GDP,但在基干產業的組織和協調上卻幾近土崩瓦解,毛澤東時代為我們打下的工業基礎即將消耗殆盡。改革開放以來,國人急功近利貪小便宜的老毛病又犯了。兩眼緊緊盯住GDP,多少年后會達到什么水準。此種算法就象刷盤子,一天刷多少盤子,掙多少錢,多少年之后就成百萬富翁一樣可笑。按照現在的GDP增長率,就是再干100年,也還是二流國家,甚至畸變為三流國家。照此增長下去,毛澤東時代為我們奠定的工業基礎破壞了,土地折騰得差不多了,自然資源賣光了,核心技術沒有了,我們將何以立足于世界。終于有一天,當資源無以為繼時,我們后人、我們的子孫當如何生存?瘋狂的中國增長模式所反映出來的正是中國制造業的軟肋:以資源換取資本投入并沒有帶來產業競爭力和自身技術的快速提升,相反,犧牲和弱化了自主創新對一個國家競爭力提升的最佳時機。

二、走出“以市場換技術”的陷阱  

不能把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歸結退縮成發家致富的一樁買賣,把自力更生的國策改變成以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寶貴的自然資源換取西方國家低端技術的交易。30年來昂貴的學費足以證明:關鍵技術沒有也不可能引進來。掃描30年的運行路徑,不難發現,我們已經深深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以汽車工業為例,在今天的中國經濟版圖上很難找到地道的民族汽車工業,而即便是我們花費了如此代價,卻同樣沒有引進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反而連已有的創新能力都喪失殆盡。在重工業運轉起來之前,任何貪圖安逸改善生活都是對民族的犯罪,破壞重工業更是對民族的犯罪,這是歷史的鐵律。30年來中國的基干產業基本沒有發展,甚至倒退,雖然鋼鐵產量增加不少,只是為人作嫁衣而已。今天的經濟問題其實就是中國基干產業腿軟,站立不起來。比如汽車業,雖然近幾年產量增加不少,但汽車用鋼板、汽車發動機及各種零部件普遍來自日本,汽車用到的各種塑料油漆、汽車電子設備、生產汽車用的各種工作機很多也來自日本。中國汽車為什么質次價高,根本原因與汽車業的組織管理沒有多大關系,由于基干產業被軟化,無論怎么改革都不行,就像孫悟空怎么折騰都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一樣。汽車工業中外合資已經20年,90%的轎車市場已經讓給外方,而絕大部分合資企業沒有開發過像樣的新車型、新發動機。上海大眾,連貨架、掃地用清潔機都從德國進口,其他設備的進口不言自明。北京市與韓國現代合資生產索納塔后,只有四個輪胎和一個電瓶由中國制造。

德國大眾在中國合資生產的產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潤80%來自中國。通用汽車公司每輛車在美國內賺145美元,在中國卻賺2400美元。本田公司廣州生產的雅閣牌轎車售價高出日本國內價格六成左右。這在其次,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在合資汽車廠中,不但中方,整個合資廠都沒有開發、設計權,中國似乎與汽車產業的高端、高利潤無緣,這更像一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領地。君臨中華大地的西方列強又一次發出那不屑一顧的“告示”:你的市場只能換我的諸如配件之類的低端技術,在高端技術、高利潤領域,你有錢無種莫進來!

信息產業的國產化越來越成為一個遙遠的夢。目前我們使用的計算機多數來自國外,我們使用的芯片、操作系統更是100%被洋鬼子壟斷。一些國家以“遠程維護”為借口,故意在計算機的芯片和操作系統軟件上留下了安全漏洞,為其幕后公司或組織留下信息殖民的入口。可以說,中國信息高速公路完全是由進口材料筑成的。技術上受制于人是我國計算機應用系統安全的最大隱患。我們為了表示接軌的迫切愿望,為了表示誠意和所謂的“大國形象”,把價值數百億的操作系統軟件市場份額拱手讓給外國。這不僅僅是讓出了市場,更嚴峻的是讓出了刀柄。如果需要,美國完全有能力隨時癱瘓我們的計算機系統。這是歷史的無奈和悲哀!

對“以市場換技術”有切膚之痛的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用一句“這種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揭示了我們相當多的官員在主流管理學術士的忽悠面前智商的低下。2005年11月25日,劉燕華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疾呼:“以為只要市場開放了,技術也就會隨之而來,通過招商引資來引進大批技術,但事實證明這種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第一,市場是有限的,一旦讓出去了,奪回來十分艱辛;第二,讓了市場并不見得會得到技術;第三,讓了市場則廢掉了自己的技術;第四,讓了市場又缺乏核心技術,有可能發展成為依附型國家,最后受制于人。”劉燕華還舉例指出,中國汽車目前表面上形成產銷兩旺的局面,但在表面上繁榮的背后,市場讓出去了,原有技術也丟了,新技術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汽車工業,確切地說是汽車裝配車間。以前上海、長春都有汽車生產能力和一批研發隊伍,但為了引進德國大眾,中國自己的品牌給廢掉了,研究隊伍、研究平臺也不要了,形成購買一套生產線生產一批汽車,然后再購買一套生產線再生產一批汽車的情況。中國的汽車生產技術和能力就是在這種壯士斷臂之舉下被廢掉,直接導致了目前中國汽車市場90%被跨國公司占領的局面。劉燕華又以中國核電舉例稱,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就開始搞核電發電研究,從30萬千瓦到60萬千瓦,運轉和安全性能都非常好,但中國現在建核電站卻不用它,而認為世界上有更好90萬、100萬千瓦的機組,于是要去重新買,中國自己所有過去的研究,將有可能被全部拋棄在一邊。他提醒說,中國買一批學一批,永遠用不上,中國的技術永遠沒有市場,也就無法形成自主創新。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沉醉在“以市場換技術”的美夢中,可當我們今天猝然醒來時,發現“以市場換技術”,不過是管理學術士的一廂情愿,最終換來的是屈指可數的幾個賞錢。幾十年下來,中國沒有引進到什么高精尖的技術,倒是把全國人民辛辛苦苦幾十年打下的基業,給完全“引進”到了外國人的手中。據權威機構調查,外國企業在計劃進軍中國市場的前幾年就有計劃地向中國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提交相應的專利申請。一旦他們的產品、技術投放市場,這些專利申請正好對相關產品和技術形成有效保護。以技術為要素的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競爭的一把利器,西方列強穩執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之牛耳。

三、走出打工者的宿命——富國策、強國策研究(富國文化、強國文化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一種假象坑害了所有中國人,那就是如潮水般引進的西方“先進技術”。既然西方技術那么容易引進,就沒有必要自己做沒有比較效益的事,被毛主席否定過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租不如借”的理論又開始抬頭,自己的技術紛紛下馬,研制隊伍紛紛解散,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民族悲歌。至于被人們吹上了天的所謂亞洲“四小龍”——實則是“四小蟲”,一直是國際資本主義的小伙計,但資本主義制度并沒有使它們得到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是亞洲經濟強國,而如今他們的女人要到外國當保姆。為什么?原因很簡單,盡管菲律賓的政治制度是美國的翻版,但處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底端的地位,決定了菲律賓永遠是這個體系中的三流國家。曾幾何時,急于發家致富者以及一些短視的經濟學者被“四小蟲”的暫時發展所迷惑,在他們的鼓吹下,中國一度采取了與“四小蟲”相似的經濟發展路線,即追求的是賺錢而不是趕超。這些年來,中國利用外資建立了許多低水平的加工工業,賺了一些錢,卻沒有集中力量進行艱苦的技術趕超,導致中國的技術水平與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據統計,中國有170多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具有世界水準的品牌卻屈指可數,慘淡經營的“世界工廠”沒有給我們帶來真正的福音。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75%的企業沒有技術開發機構,50%的企業一年都不開展一次創新活動。另據統計,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只占銷售額的0.39%,即使高新技術企業也只占0.6%……根據國際經驗,技術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例在1%以下的企業很難長期生存,比例為2%左右的企業僅可以簡單維持,只有比例達到5%的企業才有競爭力。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結局?一是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吸取在日本的經驗教訓,不再以技術支持他國民族工業;二是它們對中國的既定方針和長期策略就是要把中國壓縮在國際社會底層;三是那些幻想資本主義美夢的人們看不到常人看到的陷阱;四是民營私有企業和改制企業陷入管理層腐敗,低層次掠奪,唯知資本積累,根本看不到國家幾十年后的發展格局及其客觀要求。

本來“改革開放”是一個中性詞語,無產階級可以用,資產階級也可以用,就看賦予它什么樣的內涵,即為什么改革開放,改革什么,開放什么,對誰開放,怎樣改革開放,等等。巴西早已在改革開放中建立了主流經濟學家夢寐以求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所以它的發展是完全可以預期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二流國家,注定是打工者刷盤子的命。  

世界經濟論壇2008年9月26日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的排名從2007年的第48位降到第54位,印度的排名上升兩位,位列第43名。由于中國在絕大多數領域沒有了自主技術,因而,中國經濟只能是一種低層次的經濟形態,類似于一個靠出賣血汗的打工者,中國擁有GDP和數字,西方國家則擁有利潤和財富。中國這些年,幾乎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億的國家財富被西方國家席卷而去。即使你的GDP再多,又有何用?GDP崇拜或稱GDP思維,遮蔽了我們智慧的雙眼,臨界懸崖卻全然不知。

時間是真理的刻度。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也許初始即誤入歧途。我們急功近利,引進大量外國產品,把骨骼給摧垮了。雖然生活暫時得到了些微改善,但脊柱卻垮了,造成我們今天白打工,因為沒有關鍵技術。貪小利,忘大志!中華民族的復興,除了經濟復興外,更深層面是中華文化的復興,如果沒有了文化的復興,只能算是經濟上的暴發戶而已。一個富而不強、肥而不壯的中國,是一個俗不可耐的中國,一個站不起來的中國。30年來唯生產力的改革開放管理取向,造就了一個肥而不剛、富而不強的肥大經濟社會。一個見錢眼開的民族,焉能避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可悲下場!一個肥大的中國,能經得起即將到來的暴風雨嗎?

四、戳穿房地產泡沫——居者有其屋國策研究  

中國房地產的實質是開發商、地方財政、貪腐官員獲得暴利,銀行獲大利,相關行業獲高利。購房者為了一套房子,透支了一生的幸福。他們不僅透支自己的幸福,還犧牲了與自己有關的行業。房價拉得越高,跌得越狠,歷史規律不可抗拒。房地產業讓翻身的中國人又趴下了。近年來,高價買房的人,究竟有多少人背了二三十年的債,幾乎大半生工作只能換來一套房,每月還完房貸,生活拮據,捉襟見肘,苦不堪言,住房興嘆,淪落成“房奴”一族,我們不得而知。

房地產暴利已經人所熟知。為了先富們,后富們淪落為“房奴”。“先富們”并沒有像我們預期的帶動“后富”,而是想方設法榨干人民的最后一滴血膏,甚至連立錐之地都予以摧毀。這個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五、別了,禍國殃民的GDP  

我們的主流經濟學術士和管理學教士整天在打小算盤,算經濟賬:某年某月某一天GDP可超德國,某年某月某一天可超日本,某年某月某一天可超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此種賬目平淡如白開水,毫無味道;低俗似小商販,全無哲思。管理學術士整天算來算去的,無非是多刷幾個盤子多打幾天工,多賺幾個小錢。完全可以預言,只要缺乏戰略管理思維,即使你的GDP是世界第一,你仍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處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低端的三流國家。你的GDP是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而生產的,是毫不利己專門利資的,而不是為了人民群眾。如今,只看見外資進入,卻沒有得到技術,白白打工;只看到GDP增長,卻沒有見收入增加;只看見中國像一個大工地,老百姓卻居無定所,天下寒士難歡顏。清朝末期GDP不是占世界的1/3嗎?但是,洋務派也是根據比較效益原則,與其自己去造軍艦還不如去買軍艦,美其名曰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和國際分工。洋務運動開辦的工廠,也只是造簡單槍械和配件的小腳色,如漢陽兵工廠。因為投資少,見效快。而鋼鐵、機械、化學等基干產業,由于投資大,見效慢,不符合比較效益,反正可以從外國采購,就放棄了。今天所謂的全球化,是享有獨尊地位的西方世界在鞏固自己中心地位的同時把其余地區邊緣化的過程,因為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持全人類的共同富裕和發達。本來中國希望參與這個體系來發展自己,顯然這種想法是根本錯誤的,在這個體系內中國將永遠被剝削。在資本家工廠里打工的打工仔,生產的積極性越高,受的剝削也就越多,自己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而為資本家創造的財富也就越多,資本家也因此越來越強大,自己翻身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小。這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只是一個對資本家有利的秩序,因此,作為世界資本家的美國才會全力維護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我們積極協助美國建構起來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今天已經成為套在中華民族脖子上的絞索。路在何方?只有改變前進的方向,重新回歸獨立自主的發展,全力謀求打破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才能在嚴峻的現實中不失尊嚴地生存下去并獲得未來獨立自主發展的機會,這才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美國今天的實物產出僅有中國的70%不到,可比中國富裕10多倍,人均更是富裕幾十倍。中國現在資源枯竭了、環境毀掉了,已經到了考慮如何才能擺脫這個體系,而不是與這個體系接軌的時候了。否則,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多年來,中國自己的產業基礎遭到了嚴重損害,創造了一大堆GDP泡沫。以GDP為導向的發展戰略,已經使我們四面楚歌。只要你是二流、三流國家,無論GDP多少,人民生活都不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一個簡單的“清產核資”,就會把引以為傲的GDP悉數劃歸世界工廠的真正老板——西方世界。雖然創造了巨大的GDP,但絕大多數普通民眾非常貧困,他們沒有能力消費燈紅酒綠的GDP,但日常生活所需的農產品和其他資源卻被抽走了,生活質量急劇下降,雖然GDP在高速增長,但人民群眾只能消費GDP數字,國家只能炫耀GDP符號。表征GDP的實實在在財富是西方國家的,畫餅充饑的GDP數字是我們的。總之,在不同經濟結構的國家之間討論GDP及GDP增長率是毫無意義的。后進國家不可能通過單純的GDP增長而成為發達國家,就像打工仔永遠不可能靠簡單的打工收入而成為世界級富豪一樣。成為發達國家的充分必要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精神特質、文化底蘊與先進科技。

短命的GDP,成了人民之傷、自然之痛。遍布神州的豆腐渣工程,成了海量GDP的化身。可以肯定地說,只要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變,那么,經濟增長速度越快越危險,GDP越多越荒唐,外資越多越衰敗。

六、是跟蹤還是趕超?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在物欲放縱中失去了趕超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豪情壯志。看看1986年的《863計劃》吧:“選擇對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防御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一些領域作為突破重點,在幾個重要的高技術領域跟蹤世界先進水平。”自1987年3月開始組織實施。沒有了“趕超”的雄心壯志,有的只是“跟蹤”的底氣不足和對金錢的癡迷。如前所述,在改革開放前,這7大領域內的主要項目,我國就已經接近或達到有的甚至已經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了。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863計劃》也有23年了,不要說全面了,哪一個領域獲得了“突破”而達到并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或是縮短了與世界水平的差距?至今沒有聽到捷報。原來,這個《863計劃》根本就沒敢使用趕超的字眼,而是用的“跟蹤”,那么,這個“跟蹤”就不僅沒有趕超的必要,而且也沒有距離的遠近了。實際情況是,在劃定的7大科學技術領域內,有的方面倒退了,有的方面停滯了,與世界的差距很快就又拉大了。

《863計劃》“跟蹤”23年世界先進水平的結果,是差距越來越大,科研部門和隊伍發生的腐敗內耗與人才流失使得基礎科學和尖端科學的攻關創新能力日益衰落,以先進技術為主導的關系到我國前途和命運的戰略產業日趨陷入困境并逐漸被國外資本所控制。舉一個普通例子:我國1958年就能設計轎車,40多年后,技術實力不知發展了多少倍,二汽的神龍二廂改三廂竟花了5億法郎請法國人設計。所謂通過開放發展科學技術不過是一場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賒本買賣。

為了執高端技術之牛耳,必須盡快拋棄跟蹤戰術,制定自己的趕超戰略。

七、誰是第一:科學技術還是人才?  

現在,科學技術確實成了社會生產力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如果據此就把科學技術說成是第一生產力,顯然是片面的形而上學的。大家知道,生產力包括、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科學技術與掌握科技知識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者,其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是人,是掌握先進技術的勞動者,從早期我國的四大發明到現代的原子能、激光、計算機、機器人、生物技術、遺傳工程、宇宙飛船等高科技產品的制造和應用,都是依靠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實踐經驗的人,經過長期的研究、實驗、再研究再實驗的過程,不斷發明創造、研制成功的,實施應用科學技術仍是依靠人,它經歷了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研究開發、逐步升級換代的過程,才達到了今天這種水平。從而可以肯定,腦力與體力勞動者才是第一生產力。如果非要用第一和第二排列的話,人的因素是第一的,技術和物質的因素是第二的。

科技也是生產力,但科技只是物質的東西,它不會無緣無故地冒出來的,它要靠掌握了一定科技知識的人發明創造出來,它只是人類思維的技術成果,是人類發明創造的東西,所以,它絕不會是第一位的生產力。沒有人們的發明創造,就不會有科技成果,這當然是一個淺顯的道理。那么顯然,科技和發明創造者相比,人才是本,是第一位的,科技只是末,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本末倒置。沒有了人才,科技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重視科技,不重視人才,則是舍本求末。一個國家要發展,科技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根據哲人毛澤東的觀點,只要有了人才,什么樣的高科技都可以創造出來,進而可以形成巨大的現實生產力。如果沒有人才或者不重視人才,就創造不出高科技,就不會有巨大的現實生產力產生。一句話,沒有人才,什么都無從談起。當然有了人才,沒有正確的人才觀,有了不用,造成人才無用武之地,一切也枉然。所以,盡管科技是重要生產力,但絕對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人才才處于生產力的頂端,才是生產力中重要的首要的決定的因素。有了人才,就可以有發明創造,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發明創造,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的生產力水平才會大幅提高。

如果我們不重視人才,我們就不會有自己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想擁有先進的技術,你就得花巨資購買。可是當今世界上,真正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是買不到的。西方國家為了保持其科技經濟等方面的強勢地位以及科技的巨額剝削,它沒有理由要賣給你先進的高科技。我們所能買到的,大多不過是末端技術,而且是已經過時的東西。一個國家,如果只一味地強調科技的重要性,卻不尊重不重視或不知道尊重和重視人才,看不到人才之于科技的重要意義,結果會怎么樣呢?市場換技術是典型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提法的敗筆,其結果只能是一塌糊涂,不僅沒能換來技術,還丟了市場,丟了自主創新,丟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些,給中國的科技事業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它直接造成了共和國本該是應該大量出科技成果,出科技人才,出科學家的比黃金還珍貴的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我們的成果卻寥若晨星。中國的名為追蹤、實為偷懶的科技戰略,對西方列強來說,確實“和諧”了。

實踐已經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生產力要發展,科技要振興,要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是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自己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工人的發明創造,除此之外,別無他途。什么叫真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是真理。如果沒有這兩條,中國不會有前30年毛澤東時代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令世界震驚的偉大成就。一個國家,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的大國,尤其應該牢牢抓住人才這個強國興邦的根本。抓住了根本,國家才會有大的發展和光明的前途。

(該文是作者2010年1月21日在國家科技部調研活動中的發言摘要。該發言稿參考了烏有之鄉網站許多作者的觀點,由于篇幅所限,未及一一列出,特此說明)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再說掩耳盜鈴
  3.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6.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7. 劉繼明|隨想錄(20)
  8.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9.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10.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州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少妇按摩久久高潮 |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在线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午夜 |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