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給財政部花不完的“20000億”提幾個建議!
最近,聽說財政部還有兩萬億經費花不完,準備在年底突擊花錢,怎么個突擊法沒有公布,我是最怕聽“突擊花錢”這個提法的,因為,突擊花錢至少有幾個不好的地方:
其一,突擊花錢缺少科學性。財政部的錢按道理都是人民的錢,這個錢怎么花,怎么監督應當是個非常嚴密、非常講究科學的事情,決不是拍腦袋想怎么花就能怎么花的,但是,如果要搞突擊,就一定很難保證這些錢的使用是建立在嚴密科學的基礎之上的,很有可能出現各地高官前往北京拼著老命老錢的情景,“跑部進錢”的老套路將會達到再次頂峰。
其二,突擊花錢很容易造成浪費。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立場看看,一個工薪階層本來收入是基本恒定的,突然一天來了一筆巨額意外之財,你想想看,作為一個常人能理智地象平常一樣謹慎地花錢嗎?即使他有心保持原本的風格,但攥著太多的錢,他豈能不亂花呢?
其三,突擊花錢最大的問題在于腐敗。這些年來,只要是財政拔款,沒有任何項目能夠與腐敗脫鉤,多少錢被地方政府的某些官員轉移到自己的腰包?多少錢被用在形象工程?而每一項形象工程無不是官商勾結的腐敗重地,如果現在財政部突擊拔付花不完的錢,那一定會更加壯大貪官的狗膽,他們會以為,反正不花白不花,花了也不白花,說不定明年還有更多的呢!
為了避免人民的血汗錢被浪費、被貪污,我想給財政部提幾要建議,希望你們考慮一下:
第一個建議: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特別公路和水利設施的投入。盡管這兩年來,中央已經加大了對農村公路的建設投入,搞了“村村通”工程,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夠的,并且工程的設計太過短視,絕大部分鄉村公路都太窄,質量也太差,不要說五到十年,修完以后就發現不能適應現實需要,很多公路都是單行道,即使是兩車道行車也是非常的困難,國家不是鼓勵汽車下鄉嗎?汽車一下鄉,發現路窄了,兩臺車通不過,還得煉就一手倒車的水平,以后車子還會越來越多,“村村通”又會重新變成“村村難通”,很多路用了不到兩年就開始大面積損壞,說明工程質量也是有很大問題的。水利設施也存在類似問題,根本沒有以前搞水利建設時那樣的總體規劃,現在農村的水利建設純粹按個人意志,按利益關系布局,按應付檢查施工,完全沒有把國家的投入效率最大化。我主張加大這兩項農村投入決不是沒有前提的,我認為要搞好這兩項利農的政策,必須要做好幾點:1,工程建設必須以縣財政為結算中心,工程款不進入村鎮,避免層層盤剝,過去的模式,有很多款項在中間環節中消耗了大部分,實際用在工程上面的大概只有50%左右;2,工程必須由縣級相關主管部門主導全面規劃、公開招標、全程監管施工、政府和群眾聯合驗收、集中審計,最后由縣市級財政統一結算,保證資金在陽光下使用;3,責任追究制度,縣、市級政府現在比較松散混亂,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天高皇帝遠,責任追究沒有剛性規定造成的,高層領導下去視察也是走馬觀花,根本無法了解基層實際,縣市級領導習慣于欺上壓下,老百姓上訪所反應的問題大部分也很難得到解決,基層領導官照當,錢照拿,對財政拔款的使用缺少起碼的責任感。
第二個建議:加大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我們國家這幾十年來很難真正在重大科技上取得突破,縱觀當前中國的各個產業,如果在前幾十年沒有打好基礎的行業清一色的都缺少核心技術和自主的知識產權,不能說國家沒有投入重大科技專項資金,但絕大部分都浪費了,我現在還強烈建議國家加大投入,并非是原來意義的投入,我主張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要采取“舉國體制”,要象我國搞“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一樣集中攻關,一些關乎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和老百姓生命安全的重大專項要盡快走這種模式,比如:新能源、信息技術、基因工程、艾滋病、乙肝、糖尿病等等都可以按舉國體制搞研究,不能再把錢交給某個院士、某個教授、某個院所,據我所知,國家很多科技專項資金進入項目負責人的帳戶后,最多只有20%資金用到項目本身,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中國并不富裕,還有很多地方要錢,很多核心技術要攻關,把好的科研體制拋棄,搞一些“炒作式的科研模式”是不會搞出真正的科研成果的。財政有錢了,就要適時以“國家集體攻關的模式”啟動重大專項。
第三個建議:盡快加大社會保障的財政支持。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是關乎國家穩定和人民幸福的大事情,“全民參保”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要落到實處,我不知道國家一年到底從財政中拿了多少錢來為全民提供保障支持,但從感觀來看,國家投入是不足的,現在既然財政部有錢了,完全可以適時的加大財政補充社會保障資金的力度,中央財政的支出安排我并不完全清楚,不知道能不能更多往保障領域拔款,我只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國家每年的“三公消費”超過了教育和醫療支出,既然吃喝玩樂都是財政拔款中能做到的,我想多拔點錢到社保帳戶應當不會違法,今年財政有盈余,拿3000億左右充實社保有何不可?要說真的有不妥之處,也要盡快修法讓其順利實施,只有讓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有保障,人民才敢花錢,國家刺激內需也才能落到實處。國家對低收入者和失業者也應當建立專門的救濟基金-----可簡稱“和諧基金”,并且這個帳戶還必須保留相當足額的錢,防止社會收入差距過大且得不到有效緩解而導致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財政部不妨借這個機會做一個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第四個建議:盡快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投入,不是簡單地增加老師工資,也不是盲目地增加科研經費,現在的教育投入有很多不當之處,農村投入過小,義務教育期過短,科研經費浪費嚴重,我認為加大教育投入的錢必須用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和農村師資的高素質人才配比的增加;二是要延長義務教育期,由現在的九年制擴展到十二年制;三是高等教育的收費設定比率,大學階段的獎學金提高比例和獎金額,對于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力爭實現通過努力學習維持大學階段的開支;四是要適當調高中西部地區教師的收入水平,要讓優秀教師在中西部地區進得來、留得住、教得好、有成就;五是要加大農民的再教育投入,盡管中國農村的教育水平有普遍提高,但是,總的來講,相對城市而言,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還有很大差距,必須在農村開設再教育培訓班,讓善良純樸的農民在再教育中獲得快樂,增加見識,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享受文化,傳承民間藝術。
第五個建議:加大對殘疾人的關心和幫助。目前我國五類殘疾人共有6000多萬,約占全國總人口 的5%,平均每5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殘疾人。各類殘疾人所占比例為:視力殘疾人占14.6%,聽力言語殘疾人占34.3%,智力殘疾人占19.7%,肢體殘疾人占14.6%,精神殘疾人 占3.8%,多重和其他殘疾人占13%。過去,我們國家的殘疾人可以“吃五保”,雖然身體殘疾,但生活并沒有太多顧慮,后來,“五保戶”制度取消了以后,殘疾人在社會人慢慢被淡忘了,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也日益增多,殘疾人聯合會的成立并沒有取得與人們設想中的效果,靠個人和企業來施舍決不是最好的辦法,只有從制度上來解決殘疾人的保障問題才是根本,如果說按殘疾人的殘疾程度再進行分級,對各級殘疾人再進行分類補帖應當是可行的,如果按平均1000元的增加投入,估計需要600個億左右,現在,20000萬億花不出,能不能擠600億到殘疾人身上呢?如果可以,那一定是中央政府多少年來一次最大的善舉。
也許有人會說,中央財政的錢決不是真的花不完,2萬億還要支持國家的重點工程建設和增加公務員的工資,我想,不管是哪里要花錢,我還沒看出來有比把錢花在民生領域更重要的,該企業做的事企業去做,該政府做的事就得政府做,“政企不分”往往會把民生事務擺到一邊不理,把錢花到民生上,就會刺激更大的民眾消費,財政收入就會有更大的增長,這樣就是一個良性循環,錢花錯地方,政府不但得不到好評,而且還要挨罵,不光是挨罵,也許還要影響國家的正常發展和社會穩定。
以上五條意見,僅作參考,如有不對,請批評指正!
中南大學孫錫良(轉載須署名)2009121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