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搶灘農業,中國民生是否遭綁架?
邱 林
泰國正大集團、加拿大GLG集團、英國約翰卡騰公司、益海嘉里集團……近日,隨著一系列國家和地方農業產業交易會在安徽召開,一批知名外資企業紛至沓來,在安徽簽下了農業合作“大單”。過去不被看好的農業如今卻成了外資企業眼中的“香餑餑”,成了傳統農業新一輪招商引資的熱點。(12月8日《經濟參考報》)
實際上,中國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對農業相對開放的政策,是促使外資進入的重要原因。相比對外資進入保持高度警惕的能源、金融、礦產等行業,中國的農業對外資基本沒有限制,而WTO關于外資進入中國糧食等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過渡期結束,也為外資進入提供了條件。此外,在國際糧價上漲背景下,中國糧價處于“洼地”,國際熱錢投資沖動,也都刺激了外資進入國內農業領域。
不過,也有人擔心,外資的大規模搶灘農業領域,中國民生是否遭外資綁架?這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應該看到,外資進入國內農業領域是把雙刃劍,短期可能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效益,但從長期看,也存在被外資控制農產品資源和市場定價權的風險。外資目前在中國農業領域的進入方式已經從最初的合資合作,演變為傾向收購、控股農業領域的龍頭骨干企業。
5年前,在國內糧食購銷市場放開以后,一些外資企業隨即瞄準了國內大米市場的巨大商機,紛紛大舉投資設點建廠,試圖占領和左右國內大米市場。高盛就從收購雙匯、雨潤兩家肉類加工龍頭企業開始打入中國市場,而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龍魚、胡姬花等小包裝食用油品種已經占據國內糧油市場半壁江山。然而,他們并沒有得到滿足,在站穩腳跟后,迅速開始進軍中國的大米加工、儲備和銷售環節。
今年以來,在國際糧價高漲的情況下,雖然中國實行的糧食自給自足政策,阻斷了國際市場向國內的傳導通道,保持了國內糧食價格的穩定,但在穩定中也有不平靜。隨著WTO過渡期的結束,許多人對外資進入國內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擔心愈加明顯。有專家提醒,在外資已掌控大豆產業的情況下,如果進一步取得大米、生豬等農產品加工、流通的控制權,會使中國農業生產宏觀調控和民生保障受到影響。
事實上,人們的擔心是有其依據的。中國大豆產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被外資控制就是一個例證。近年來,外資大規模進入國內大豆產業,目前已控制了70%以上的壓榨能力。與此同時,這些外資還逐步壟斷了國內大豆的進口,使國外大豆源源不斷進入國內,進而將本土大豆逐漸排擠出產業的采購單。
隨著美國、巴西等國家的大豆大量傾銷到中國,造成國內大豆種植業更是遭受重創。幾年來,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迅速萎縮。2006年該省大豆種植面積為5905萬畝,比2005年減少了416萬畝,而2008年種植面積已降至4700萬畝,再減少600萬畝左右。國內大豆產業對進口的強烈依賴,已經使國內大豆產區及大豆相關產業深陷困境,完全受制于人。
當初搶灘中國農業領域時,寧虧也要進入的外資,享受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簽一送十”之類的招商引資政策。之后,許多外資在附著于合資、獨資的農產品產銷外的諸如糧食加工、儲備以及流通等環節享得到較大利利益。如近期國內食用油漲價10%以上,就是外國糧商將大豆到岸價從3500多元/噸漲至3900元/噸,加價部分通過食用油流通環節轉嫁到中國民眾身上,而外商卻從中獲得巨額利潤。
事實證明,由于中國對農產品需求量大,外資一旦進入該領域,將會加大國內農產品市場的波動,同時嚴重影響民生。因此,此次食用油漲價只不過是外資加大對國內農產品產銷控制力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是外資在全價值鏈商業模式運作下的正效應。有分析認為,食用油漲價只是一個開始,在此之后,國內農產品市場將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價格波動。
從表面上看,保障民生僅僅是國內經濟安全的一個小的部分,但現實是,外資已經通過數量方面的逐漸增加,開始在國內農產品加工、流通領域攻城掠地,從而嚴重威脅著民生。因此,我們有必要在WTO規則的框架內建立和強化嚴格的外資準入制度,特別是要控制外資在中國的糧油加工和儲備、流通環節并購或合資的速度和規模,以免中國民生遭到外資的綁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