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縣位于陜西省北部,陜晉蒙三省(區)接壤地帶,全縣總人口42萬。自2005年開始,神木縣委、縣政府經過充分研究和醞釀,實施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十大民生工程”,全力構建“全方位、多渠道、高標準、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醫療、養老,是近年來神木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領域,也是神木民生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點。
在教育方面,神木縣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此后步步超前,并于2008年開始全面實施覆蓋城鄉、包括高中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對住校學生給予每人每天3.5元的生活補貼,每年縣財政為此投入約1.6億元。對家庭貧困的大學生,縣慈善協會給予每人最高每學期5000元的資助,確保不讓一名大學生因貧困失學、輟學。
在醫療方面,神木縣經過1年多的調研論證,于今年3月開始推行“全民免費醫療”,并制訂了一系列配套監管措施。這實際上是一種“基本醫療高標準的保障制度”,以縣級定點醫院住院病人為例,400元起付線以下部分由患者自付,超過部分按管理辦法全免,每人每年報銷封頂為30萬元。縣財政以每年約1.5億元的投入,讓城鄉居民擺脫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困擾。
在養老方面,神木縣今年全面實施新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籌資方式為個人繳納、集體補助、政府補貼(占50%)相結合。按現行標準,參保農民和城鎮居民(無業人員)在男60歲、女55歲之后,每月將獲得不低于188元的養老金。
縣長雷正西告訴記者,對于孤寡老人、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等特困群體,縣里實行免費供養政策,城鄉低保標準也逐年提高。今年全縣“十大民生工程”預算投入12.9億元,占地方財政預計收入21億元的61%,其中以貨幣形式直補給居民的大社保資金5.8億元,人均1380元。
“暴富”經歷催生執政理念轉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神木現象”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首先,財力允許。地處神府東勝煤田腹地的神木縣礦產資源豐富,全縣僅煤炭的探明儲量就高達500多億噸,近年來煤炭等資源的開發及電力、化工、載能等產業的蓬勃發展,使神木縣從貧困迅速“暴富”。200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7.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7%、59.2%,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居全國第59位,西部第4位,陜西第1位。
其次,伴隨“暴富”經歷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矛盾,迫使神木縣委、縣政府轉變執政理念。雷正西用了3個對比來概括真實縣情:大多數群眾的收入達不到平均數,“寶塔形”的收入結構使少數人的“暴富”掩蓋了多數人的貧窮;財政的增收幅度遠遠高于居民的增收幅度,財政的富裕掩蓋了老百姓的貧窮;區域發展不平衡,北部產煤區農民年人均收入在1萬元左右,而南部黃土高原山區農民僅三四千元。
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煤化工等工業的快速發展,造成神木縣采空區面積達203.4平方公里,塌陷區67.7平方公里,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頻發。礦區水資源遭受破壞,環境污染嚴重。加之開發方與當地農民在收入上的巨大反差,社會矛盾不斷加深,村民大規模上訪明顯增多。2005年,全縣僅接待涉煤上訪群眾就達89批、4650人次,甚至發生了麻家塔鄉11村1600多人集體圍攻縣政府的嚴重事件。
雷正西說,以上矛盾和問題要求縣政府必須考慮大多數人和弱勢群體的利益,讓他們能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和公共財政的陽光。政府的民生政策適度超前,讓老百姓在解決后顧之憂的情況下謀發展、奔小康,這說到底其實就是科學發展。
啟示一:立足縣情,實事求是
神木在全國絕非最富裕的縣,但是,神木縣為何在破解民生難題上能先行一步?神木的執政者給出的回答是:立足縣情,實事求是。
縣長雷正西說,我們的宗旨是縣情需要什么就干什么,而不是上面讓干什么才干什么。神木縣的富裕只是相對而言,和東部沿海發達縣市乃至中西部個別縣市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特別是有很大一部分老百姓還不富裕。這就要求我們把錢用在刀刃上。
“神木的面積7600多平方公里,如果盲目投入,將是個無底洞,而且效率極低。目前全縣的城鎮化率實際已超過70%,不少偏遠的村莊已成‘空殼村’。像這樣的村,我們不主張再繼續投入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人都快沒有了,花幾百萬元、幾千萬元投進去有什么意義?不如把剩下的少數人搬出來,不僅花錢少,還有助于加快城鎮化進程。”
縣委書記郭寶成說,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把本縣的事情辦好,這就是我們的想法。全國2000多個縣,情況千差萬別,如果每一個縣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么國家就穩定了、和諧了。
啟示二:執政為民不是空話
縣一級政府,財力有了一定基礎后,執政重點放在哪里,財政資金投在何處?神木的回答是: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政府不能缺位和錯位;不搞好看的,只搞實用的,把錢真正花在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
雷正西說,這幾年,我們奉行的是“工業化富裕農民、產業化發展農業、城鎮化繁榮農村”的發展思路。對于企業,我們只抓三樣:人才、融資、政務環境,即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其他的由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自己去發展。但是,民生問題誰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責無旁貸。
郭寶成說,為了搞民生建設,保證民生投入,縣政府新辦公大樓工程擱下了;縣政府至今沒有一家像樣的接待賓館,不僅沒有投錢建,反而把原計劃修賓館的那塊地賣了8000多萬元,用來新建縣醫院。政府辦公大樓要那么豪華干什么?高檔賓館什么人才能享受得起?醫療、養老、教育、就業等,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大多數人最急、最盼的事情。大多數人的事就是大事,就是政府工作的重點,是最應該下力氣去做的。
啟示三:啟動內需的前提是民生問題有保障
記者在神木縣采訪了解到,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民生投入和保障,大大減輕了城鄉居民的后顧之憂,增強了百姓對未來生活的安全預期,也促進了其消費觀念的轉變。
神木縣麻家塔鄉蘆草溝村有280戶,是一個典型的“青年外出務工,老人在家種地”的農區。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村莊,村民近兩年卻購買了100多輛小汽車,僅今年以來就購買了近20輛。村主任蘭治安說:“村民買車,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年的民生建設解除了村民的后顧之憂。”
縣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1億元,同比增長22.2%。其中,批零貿易業零售額同比增長21%,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同比增長28.8%。這幾項指標的增幅均超過城鄉居民的增收幅度。
郭寶成說,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家擴大投資拉動內需是對的,但是一些地方為了片面提高GDP,搞了不少勞民傷財的事情。曾有人建議神木抓住這次機遇修建機場,我說“不干這傻事”!修個機場至少要占幾千畝地、投資幾十個億,GDP是上去了,但是神木附近有省內的榆林機場,省外有鄂爾多斯機場,再修機場有什么必要?
郭寶成說,神木縣這些年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實施的民生工程,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實惠,他們臉上的笑容是真實的,是發自內心的。沒了后顧之憂,老百姓都健康、快樂地生活,搞生產、謀發展,其創造的財富才是真財富。
啟示四:事后高成本維穩 不如事前改善民生促和諧
郭寶成說,神木縣在2003年至2005年,曾是全榆林市的上訪第一大縣,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神木縣在財富積累過程中造成貧富差距過大。例如,全縣人口中,富裕的、中間狀態的、貧窮的各占1/3左右,但是上下兩個1/3的貧富差距可以用“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來形容。如果政府不進行有效調節,穩定問題都解決不了,還談什么和諧與發展?
發展需要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改善民生就是必然。郭寶成說,我們一手保護和支持富人(企業家)發展,因為他們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另一只手想辦法從縣財政和這些富人腰包中多拿出些錢,幫助和支持貧困群眾也早日富起來。為此,我們除了努力加大民生投入外,還啟發和引導那些企業家和老板們增強社會責任感,反哺社會,重點是農村。從2006年開始我們搞了一個“雙百幫扶工程”,由縣上選擇200家企業,無償包扶200個貧困村,幾年間已經籌集了近5億元,效果很好,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仇富”的問題。
郭寶成說,中國的老百姓是純樸的,但是綜觀這些年國內發生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有的地方老百姓把警車甚至縣政府都燒了,這需要多大的膽量?不是被逼或怨氣積累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的。共產黨的宗旨和執政目標都是為人民服務,讓他們過上好日子,而不是為少數富人服務。只要發展為了人民,讓人民充分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產黨就會得到擁護,社會穩定才會有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