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改革紅利可持續嗎
董愛國
原文: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11/20/189169_3.html
一、銀行改革紅利
10月30日,工商銀行公布了2009年前三季度的經營業績,稅后利潤1005.44億元,繼續位居全球銀行之首,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緊隨其后,稅后利潤分別為861.19億元和650.79億元,與深陷金融危機的全球銀行業形成鮮明的對比。今年花旗集團前三季度凈利潤59.73億美元,折人民幣為400億元,還不及建設銀行的一半,今年以來美國已有超過100家銀行倒閉,以致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出現赤字。
為什么國有商業銀行會從幾年前不良資產率高、資本充足率低、技術性破產的境況一躍成為當今全球最盈利的銀行?
這應歸功于我國銀行業改革。在銀行改革過程中,政府剝離了銀行大量不良貸款、并向銀行注入資本。1998年,發行30年長期特別國債2700億元向四大國有銀行注資。1999年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14000億元不良貸款。2003年底,匯金公司向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注資450億美元,中國銀行原有的2200億元資本金全部作為特殊撥備用以核銷不良資產,建設銀行用其所有者權益處置了850億元不良資產,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還將2787億元可疑類貸款剝離到信達資產管理公司。2005年,中國工商銀行2460億元損失類不良貸款等值剝離給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約4600億元可疑類貸款由人民銀行發行票據的方式來處理,匯金公司向工商銀行注資150億美元。2008年,農業銀行剝離不良貸款7500億元。10年來,四家國有銀行共剝離處置不良資產約3.5萬億元,國家直接補充資本約7500億元。國有商業銀行原有資本用于核銷不良貸款,獲得新的資本注入,剝離不良貸款,經過脫胎換骨的財務重組,實際上國有商業銀行相當于新成立的銀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后,不良貸款率低,資本充足,新增貸款多,盈利當然高。
借用人口紅利的概念,將國有銀行改革后的高盈利稱作改革紅利。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低,儲蓄率高,高投資,經濟增長速度快。銀行不良貸款少,新增貸款多,盈利能力自然強。
二、銀行改革紅利為誰所有?
政府為銀行改革承擔了巨額成本,但最終由納稅人承擔,那么誰享有了銀行改革紅利呢?
(一) 政府
銀行改革后,經營狀況利潤增加,政府不僅獲取稅收收入,作為國有銀行的股東還得到利潤。2008年,僅工商銀行繳納營業稅及其附加187.65億元,所得稅341.5億元。稅后利潤1111.51億元,國家股和國有控股企業股份超過75%,政府可以分享800多億元。政府獲得稅收和利潤,再通過財政支出進行再分配。雖然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為廣大公民共享,但是每個公民得到的收益相差甚遠,中央機關干部享受的福利(包括收入、住房、養老、醫療等)同農民相比要優越多少,這也成千上萬學子競爭一個國家公務員的原因之一。對于分配有影響力的利益集團利用自身優勢獲得了遠大于弱勢群體的利益。
(二) 海外戰略投資者
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之初紛紛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戰略投資者以較低的價格獲得股份。戰略投資者除了獲得股利外,通過拋售股票也獲得巨額利潤。2008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從中國銀行獲得股利8000萬英鎊,拋售股票獲利61.6億港元。通過拋售中國銀行股票,瑞士銀行獲利20多億港元,李嘉誠旗下基金獲利18億港元。美國銀行減持建設銀行股份獲得84.3億港元的收益。
(三) 銀行員工
股改后,國有銀行員工收入有大幅提高。根據中國銀行年報,2003年,中國銀行員工245494人,工資支出1593700萬元,人均6.49萬元,到了2008年,員工249278人,工資支出3905900萬元,人均15.67萬元。2008年,我國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中國銀行的人均收入是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的10倍,是農民的30多倍。在中國銀行員工中,各級管理人員攫取了更多的紅利。根據中國銀行報告,2004年高管人員中只有1人薪酬超過100萬元,2008年有11人年薪超百萬,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支付的薪酬和社會保險、補充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合計達4002萬元,這還是在金融危機后高管人員減薪后的結果。除了顯性薪酬外,高管人員的各種福利、職務消費等隱性收入也不是個小數。
(四)借款人
股改前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多,資本充足率低,銀行貸款投放受到制約。改革后,銀行貸款激增。雖然,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有所增加,但貸款主要流向大型國有企業(基礎設施通、電力、通訊、化工等國有壟斷企業)和房地產行業。有了銀行貸款,國有企業可以兼并民營企業,國進民退,甚至虧損的國有企業山東鋼鐵公司兼并盈利的民營企業日照鋼鐵公司,遵循的規則不是效率和競爭力,而是所有制和獲得銀行貸款的能力。地產企業獲得貸款可以大肆買地囤地,地王不斷出現,越來越多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進入房地產行業。銀行改革給貸款獲得能力強的企業帶來了紅利,但是結果不是效率的提高,而是壟斷的強化和效率的降低。
三、銀行改革紅利可持續嗎?
隨著人口老齡化,會出現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期結束。那么,銀行的改革紅利期能持續嗎?依我看,銀行的改革紅利期也不會很長。
首先,銀行改革代價高,不會輕易再來。四家國有銀行剝離處置不良資產約3.5萬億元,國家直接補充資本約7500億元,加上各級政府為地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和注入資本的支出,估計至少5萬億。2007年全國的財政收入不過才5萬億,除了公務員工資、國防、教育等必要的支出,能用來銀行改革的資金并不寬裕。1999年為剝離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債券陸續到期,國家無力償付,只能展期,將改革成本留給了后人。農行由于包袱更重,農行改革之路也格外艱難。銀行的改革成本如此高,政府多次聲稱這是最后一次,盡管政府不能完全擺脫對銀行的救助責任,鑒于巨額成本,恐怕不會再輕易出手。因此,政府援助不能成為銀行改善業績常態的持續的來源。
其次,貸款違約率上升。人口會變老,貸款也會從新貸款變成老貸款。隨著時間變化,貸款的違約率會逐漸上升,貸款會從正常變成不良。根據穆迪對1920年到2007年累計違約率統計,在1年內債務的違約率是1.41%,10年內違約率為11.28%,20年內違約率達到17.06%。標準普爾對1981年至2007年的違約率統計顯示,1年內累計違約率是1.45%,5年是6.26%,10年是9.29%,15年是11.09%。從2002年到2008年,我國銀行貸款余額增加了180246億元,各國有商業銀行上市過程中處置不良貸款約2000多億元,信用社央行票據置換不良貸款1700億元,還有城市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處置不良貸款,考慮貸款收回,實際新發放貸款在20000億以上,也就是320048億元的貸款余額中有70%貸款是5年內發放新貸款,違約率自然較低。隨著時間延長,新貸款變成老貸款,累計違約率上升,假如10年后貸款累計違約率為10%,粗略估算,會有3萬億不良貸款,銀行需提取3萬億撥備,銀行的經營業績會有較大幅度下降。
第三,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經濟結構失衡,消費不足,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多個行業產能過剩。我國經濟主要依賴投資拉動,為了保持經濟增長,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拉動鋼鐵、水泥、化工的等行業,進而拉動電力、煤炭、運輸、機械制造等相關行業,由于消費不足,出現多個行業產能過剩,不得不依賴出口消化過剩產能,進一步促進了出口的增長。美國的低儲蓄高消費為我國出口提供了市場,兩個不平衡的經濟體形成互補,中國出口商品,美國人進口,中國人儲蓄,美國人借錢消費。美國次貸危機使美國人消費能力大幅下降,因此我國出口大幅下滑,大量出口型企業停產破產。次貸危機后,美國人借貸消費的生活方式會有所改變,儲蓄率上升,即使危機過后,也不會達到之前的進口規模。同時,我國主要貿易國家同我國貿易摩擦不斷。我國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在所難免。中央決策層意識到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后果,調整經濟結構已經提了多年。不管國家會采取什么措施調整經濟結構,市場規律也會要求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必然有一些企業退出市場,這些企業的銀行貸款會形成大量不良貸款,提高貸款的違約率。
四、結語
銀行的改革紅利來自不易,是政府承擔了大量壞賬和補充資本得來的,在改革過程中銀行大量裁員,被裁的員工也為此承擔改革成本。但對于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來說,銀行改革卻是免費的午餐。因為改革前不良貸款的舊賬一筆勾銷,沒有人真正為此負責,他們沒有承擔任何成本,改革后薪酬同國際接軌了,可以說坐享其成。在國有銀行第一次剝離不良資產后,貸款管理并未得到根本提高,許多銀行管理人員期待二次剝離。這次改革后,是否是一次新的輪回的開始,不良貸款又會大量出現呢?這需要歷史來檢驗。因此,應加強對銀行的監管,監督銀行高管人員盡職履責,規范高管人員薪酬,避免一方面銀行有出現大量不良資產,一方面銀行高管享有高薪,銀行的改革紅利被揮霍掉。
改革對銀行來說是外生性因素,只能短期改變銀行的財務狀況,要實現持續穩健發展,需要銀行自身內部發生根本性變化,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和內部控制,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和盈利能力。紅利期內,我國銀行不能因為在全球銀行業的一枝獨秀而沉浸在驕傲和得意之中,重走以前粗放經營的老路,使改革成為形式,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應清楚當期的輝煌主要得益于改革紅利和壟斷經營,要抓住紅利期的有利時機,在紅利期結束之前練好內功,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和內控機制,確保銀行持續穩健經營,成為真正的國際一流銀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