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成為亡國之策?
蔡錚
03年和今年我都回過紅安老家。老家新生人口的銳減讓我吃驚。我所在的小村,沒有一家生育兩個孩子的,還有些到了40歲根本就沒結婚。許多青年都外出了,從此沒再回來。農民外出,都是勉強維生,更不可能多生育。新生兒的銳減使村里幾乎沒了小學生。七十年代本村有小學初中(一至七年級), 學生最多時達300人。03年回去,村里小學(一至四年級) 只十幾個孩子。前兩年,孩子不到十個,小學只好撤銷,并到鎮上。村里人2000年捐款建的兩層樓的學校就空在那兒。小學生銳減,部分原因是農村人移入城市了,但最根本的是計劃生育太成功了,成功得過頭了!這種現象決不只發生在我老家,而很可能在全國大范圍內發生。
以前大家都以為農民在猛生,但那是八十年代。在過去的十來年內,凡是有農民流入城市的農村的出生率恐怕都在大幅下降。現在有三種因素在限制國民的生育:
第一是城市化導致的自然生育節制。
我國正在迅速工業化,城市化。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養育成本的高漲必將使許多人自愿選擇少生。生活優越的因養育成本提高,工作繁忙不愿多生; 生活貧困的要掙扎維生無法多生。城市生活的快節奏等因素都會限制城市人口的生育。中國也將如許多發達國家一樣,城市人口的再生率將出現自然負增長。
第二是“農民工”的不安定生活導致其生育不足。
在過去十幾年間,我國有大量的農村青壯年流入城市,有的往返于城市與鄉村之間(被稱為“農民工”)。這些人在數億之間。這些“農民工”許多是女性,她們多數處在生育最佳時期。因為工作不安定,生活條件限制,許多人的生育受到影響而無法多生多養。
第三是國家強制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
國家限制生育的官僚系統越來越完整,30年來積累的限制生育的高招越來越多,還在黑天瞎地全力以赴地限制國民生育。還是老一套,不讓農村人多生,不讓城市人生兩胎(獨生子女結婚的除外,少數民族除外)。 因為國民生活的變化,現在計劃生育部門的工作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容易且收效奇特。
我國的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出生率的銳減有待2010年的人口普查加以核實,但任何會數數的人看看自己身邊人的生養狀況恐怕都會感知近年來出生率的銳減 。
現在的中國不是八十年代的中國。那時的中國80%人口在農村,現在嚴格意義上的農民只有30%左右。我國正在迅速城市化,只是因為我國現行人口統計方法上的謬誤導致人口統計顯示農業人口 (人口統計按戶口所在地算)還占國民人口的大多數。 過去30年內國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施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還是老一套,根本不理會國家社會發展的變化和未來發展需要。
從國家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限現狀分析,我國現在需要的不是限制生育,而是要適當地鼓勵生育兩胎以保證國家目前及今后至少1:1 的人口再生率。國家現在允許獨生子女結婚的生兩胎,但有多少人愿生兩胎?許多人原來以為農村人在猛生,但如今我國還有多少“農民”? 還有多少農民愿意多生?許多農民,即使沒有強制生育限制,也會工作生活的變化而不愿或不能多生。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公民自愿的“計劃生育”正在使政府花錢費力操辦的“計劃生育”變得毫無意義。
我國的生育政策急需調整更改—-也許需要來個180度的大轉彎, 從限制生育到鼓勵某些群體(如獨生子女結婚的)多生,否則我國的發展將難乎為繼。但我國的“計劃生育就是好就是好”的過度宣傳太深入人心了,如今很多人還轉不過筋來,只堅信我國人越少越好 ,越少國內的人均資源就越多,國家各級政府的負擔就越輕,人均收入就越高。他們根本沒意識到社會的正常運轉需要適度的人口增長(至少不能有太大的人口萎縮!)。至于人均資源問題,只是在閉關鎖國時一國的國內資源才為該國國民來均分;全球化的今天及今后,在開放的世界系統里,強大的國家將會均分全球乃至宇宙資源,根本不受本國的資源限制!
我國很多有遠見的學者早已意識到現行的人口政策正在為國家未來制造難于逆轉的災難,已經在呼吁廢除計劃生育政策。但許多反對現行計劃生育的聲音被壓制,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在八十年代被定為一項“長遠的基本國策”,凡是反對“既定”國策的都要壓制,正如建國初我們的基本國策是鼓勵多生,反對多生的聲音要被壓制一樣。本人懷疑,龐大的計劃生育官僚系統的官僚們反對改變計劃生育政策最為積極。這到不是因為他們過時的認識,而是因為他們可能丟失飯碗。
保持人口適度增長是國家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計劃生育政策曾經抑制了我國人口的過度增長。但過去10來年的計劃生育可能已經走過頭了,正在導致我國人口在未來50年后的急劇萎縮。如今對人們生育的強制限制,加上我國城市化,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自然生育節制,雙管齊下,必將使我國的出生率大幅下降。雖然現代醫療的發展使我國人口的總數還在不斷增加( 30年代50年代的人很多還健在 ),但決定我國30年后的社會發展的是現在的新生人口。現在我們的計劃生育政策可能正導致人口再生率出現大幅負增長,使人口再生根本無法滿足未來社會發展需求。 可怕的是一代人一旦錯過生養下一代勞動力的最佳時間就無從彌補。30年后,我國人口嚴重老化,勞動力嚴重短缺,勞動成本急劇升高;消費不足,經濟運轉鏈條斷裂,社會負擔過于沉重等將使我國承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強制限制生育的惡果。沒有人可以預測我國的麻煩會有多大,因為人類歷史上沒有我國這樣的激進的限制生育政策,沒有國家有如此大的人口基數,沒有國家有我國這樣的特殊發展狀況。所有預言21世紀為中國人的世紀的人都忽略了中國人口老化因素,都是在忽悠中國人。中國人自己忽略人口老化而大談成為世界最強最富之國都是在癡人說夢。
現在我國許多只養一個孩子的家庭過得很舒服,因為該養的沒養,許多家庭會有很多結余,而整個國家因為該養的沒養,社會負擔相對較輕,社會財富也因此有許多結余。現在我國良好的人口結構使國家發展左右逢源,大家都正品味著過去30年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甜蜜果實,殊不知,帶來現在甜蜜果實的計劃生育政策如今 正在為國家未來制造無法解救的災難,它可能導致30年后國家發展的全面崩潰,正成為亡國之策。
2009年11月18日
附:
蔡錚:中國如何躲過人口老化這一劫?
我國經濟在未來20年內只要不出大的亂子都會持續增長,問題只是快慢大小而已。這一點的基本決定因素是我國未來二十年內的人口結構。我國現在正躺在計劃生育所帶來的人口年輕化的大床上。很多人為我國的經濟持續增長洋洋得意,好像這將永遠繼續下去。但我國現在即使有最優良的經濟表現也不應使我們忘乎所以,因為我國此時杰出的經濟表現的根本在于計劃生育造成的短暫的良好人口結構。20年后我國就將遇上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老化問題。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將面臨的發展狀態和人口老化狀態——中國有如此大的人口基數,又曾經實施激進的生育控制,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中國又處于急劇變革上升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將大大改善,人們的生活預期也將普遍提高。人口老化問題將在我國經濟爬坡爬到一定高度時才漸漸呈強,其連鎖負面反應對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拖拽作用難以預測。如果說我國經濟發展在九十年代以及未來約二十年間總能逢兇化吉,一往直前,到2023年(63年出生的滿60歲),我國的發展則有可能四面遇敵,左支右絀,捉襟見肘。我國經濟到2030左右可能會因人口老化而停滯乃至倒退,各種社會問題會因此相繼爆發,我國的危機承受力可能達到極限,整個社會可能全面崩潰。人口老化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陷阱。它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的嚴重程度只可用“劫難”來形容。
我們且取63年至74年12年間的人口為一斷層。在此12年間,我國人口出生為一高峰期,共出生三億。平均每年兩千五百萬(參見91年后至今出版的任一中國統計年鑒)。出生最多的是63年和69年,都超過兩千七百余萬。當這三億人到了生育年齡,即從87年開始,我國每年出生的人口又有所增加,但也都在兩千四百五十萬以下;每年比其父母輩少兩百余萬。等這三億人進入六十歲(當然,一部分人活不到60歲),即從2023年開始,我國的人口老化問題就會突顯出來。
看看聯合國人口署關于中國人口的預測,我們就知道中國人口結構在1995年到2010年是多么完美,而2025年到2050年是多惡劣。1995到2010有近一半的人口(百分之四十八強)在此期間處于人生創造的高峰期。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使這一期間的整個社會撫養負擔較輕,而又由于這批人(60年出生到90年出生,在2010年為20-50歲)大半是猛生的一代,其贍養負擔也相對較輕。這種良好勢頭將保持到2022年(如果退休年齡定在60歲)。未來50年中國人口結構的基本趨勢是:20-49歲間的人口(即處在“免費使用期”和高效創造期的人口)從95年的48.5%,下降到2010年的48.2%,再降到2025的40.2%,到2050年的35.7%;與此同時,50歲以上(進入高保健,低創造或無創造力期)從95年的17.0%升到2010的24.1%,再猛升到到2025年的35.3%,繼續升到2050年代的42.5%。雖然各個年份人口結構略有波動,但此表抓住了我國人口結構發展的總體趨勢。另外此表以50歲為限也頗為合適,因為大多數中國人過了50歲就過了創造力的高峰期;即使還能繼續工作,但其創造力,進取心均趨弱,保健費用也將急劇升高。
Age 1950 1995 2010 2025 2050
0-4 13.7% 8.5% 6.7% 5.8% 5.3%
5-19 29.6% 26.1% 21.0% 18.7% 16.5%
20-49 41.0% 48.5% 48.2% 40.2% 35.7%
50+ 15.6% 17.0% 24.1% 35.3% 42.5%
未來五十年中國將成為經濟超強,有許多問題不知何時冒出——如戰爭、流行性疾病、天災人禍;但有一個肯定要按時出現的就是人口老化。人口老化可能使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成為經濟超級大國的預言成為笑談。人口老化對社會的進步發展的制約作用繁雜多重,明顯的有:
1.勞動力萎縮
現在我國經濟發展充滿活力,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勞動力——不僅有低級的勞動力還有相當高級的勞動力。充足多元的勞動力使我國今后至少15年內在世界勞動力市場上無人能敵。但今日過剩的年富力強的勞動力,配以極端的生育政策,就意味著在二十年后我國會有過多的喪失工作能力的老人——體力勞動者到了老時沒有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腦力勞動者也多半因知識老化趕不上技術更新步伐而喪失勞動力。中國未來還會有龐大的人口,但具有勞動創造能力的人會相對減少從而導致勞動力相對萎縮。勞動力萎縮則會導致勞動力價值增高,生產成本增高,進而導致我國國際競爭力嚴重削弱。
2.社會負擔加重
人口老化會使我國社會贍養負擔超前繁重。老來百病生;人一生中百分之九十的生病期將在人生的最后十年。而老人到了一定時期就只消費不再生產——即使是我們讓60歲以上的人繼續工作,這些人的維護費用和使用成本也都很高。在2030年后,我國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將達到較高水平。這也意味著生活成本的提高及醫療成本的提高——當人們生活水平低下時,很多病根本不尋醫。如現在農村大多數地區農民,得病就等死,很少求醫。但當人們生活水平到一定程度,人們將更加珍視生命,社會財富的很大一部分,國家人力資本的很大部分將不得不用于這種純消費性的服務上。贍養超比例的老人并為之支付醫療費用將成為巨大的社會負擔。這將大大削弱整個國家國民對生產創造的投資。
3.消費不足,打斷經濟運轉鏈條
人口老化即意味著未來整個社會的消費將減弱。一個社會有太多的老人必將使無數產品失去市場,從而威脅到我國無數廠家的生產銷售循環,打斷生產循環鏈條。總的說來,老人對自己未來創造回報期望減少,其消費趨于消極。舊鞋子沒有穿破以前不會買新鞋子,該更新換代的電視機老人也敝帚自珍,舍不得換;新開發的產品更別指望老人掏腰包。而20年后中國的整個工業創造能力將會大大增強,中國產品將使世界相關產品市場飽和。我國大部分工業產品最大的市場還應在國內。有時失去一點點市場份額就會導致許多生產者無以為繼;而中國的生產者的國際競爭力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內市場的規模效益。當整個國家有十分之三甚至更多的人突然不再購買曾經購買的某些產品時,許多產品的市場規模將大大縮小,從而導致許多生產廠家的生產利潤大大削弱甚至完全失去。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就會出現。
4.整個社會進取心減弱,趨于保守
老人多不可避免地趨于保守。一個社會有過多的老人對社會的變革極為不利。世界形勢變化萬端,任何社會都必須不斷調整變化以適應新形勢。如到2030年時,為了維持社會的發展,正如現在提倡“年輕化”一樣,屆時不得不提倡“老齡化”——即留任許多老人。而社會上有了太多的掌握一定財富甚至權力的老人,社會各個層面將會做出許多不利于變革,不利于提高我們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從而嚴重削弱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因為我國國情復雜,人口眾多,社會發展狀態特殊,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許多問題現在都無從預料。但人口結構優良不一定會帶來經濟高速增長,人口老化也不一定絕對破壞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一切都在于我們準備得是否充分。“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我們現在就盡心準備,則可有備而無患。
為應對人口老化,我們現在即必須做的:
1.“超前”發展各級各類教育
超前的教育投資會使我國順利躲過人口老化這一劫。我國必須從現在開始,激進地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各級學校要往極限擴張——普及12制義務教育;讓大半適齡青年能上大學等等。在2025年以后,我們不得不推遲退休年齡以補勞動力之不足。但老年體力勞動者的工作能力極為有限,只有具有知識與技術的老人才有較強的工作能力。而讓未來的老人具有知識與技術則只能從現在的教育著手并在未來積極推進終身教育。
現在大學擴張招來很多非議。但要知道,我國激進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不僅是為了當前就業市場的需要,也是為了推遲大批年滿18歲的青年擁入社會從而減輕低級勞動力的過剩狀況,更重要的是為了“蓄人”——即使大量大學畢業生因種種原因在畢業后數年都找不到合適工作,我們還是必須堅持大學迅猛擴張。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不再只根據我國的需要來培養人才,而是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預期需要來培養人才。我國人民要躋身世界工作市場去爭取工作機會。在未來,世界上教育不足者,不論是生在紐約近郊還是中國山村,都將沒有什么選擇工作機會的權利。在曾經闊氣或者正在闊氣的國家沒有多少知識技能的還可能享有一點地域優勢及富國余蔭,像中國這樣未曾闊氣的國家的人民只有靠硬本事真知識才能掙得飯碗。另外,諸如博士、碩士、大學生、高級技工的生產制造過程太長,生產程序復雜,而且生產人才的工廠——大學——的成長發展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我國的教育機構,尤其是高等教育還很落后。要世界一流的科技,必須有世界一流的人才;要世界一流的人才,必須有世界一流的大學。我們必須讓大量的社會財富流入大學,刺激大學這一人才制造工廠的發展。我們不能等社會有了人才需要才去培養人才,而是培養人才去從世界工作市場上奪取工作機會。我們更不能坐待文盲半文盲去創造吸收大學生就業的工作機會,而是要讓更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去給自己創造工作機會,去從別國搶來工作機會,去給受過初級教育者創造工作機會。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要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專業設置,從而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的國際競爭力。
一國經濟總量是一國國民知識技能有效使用的結果。我國只有通過“超前”的教育,使少生的一代具有比其父母輩數倍的知識與技能,我國人口老化的嚴重問題才能被順利化解。
2.開展全民體育健身運動;建立全民覆蓋的醫療保健制度
政府應加強保健、體育鍛煉的公共教育,激勵公民從事各種健身運動,倡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推廣良好的飲食習慣,改善人民生活的自然環境及居住、飲食條件,建立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力求保護人民健康,延長人民預期壽命,使更多的人到老來盡可能地少消費社會財富——不用住院就醫或者少就醫,甚至能創造財富。
3.在未來20年搶時間實施社會改革
老人往往趨于保守。中國未來二十年內整個社會都很年輕——年輕人占據社會大部分崗位。這一期間將是我國改革的黃金時期。我國必須抓緊時間,趁社會年輕化程度比較高,整個社會有改革精神時,完成中華民族繁榮昌盛關鍵性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大的改革。
4.超前建設
僅就人口結構而言,未來大約二十年將是我國基礎建設發展的最佳時期。但當社會進入老化期,整個社會的進取心與創造能力都會趨弱,社會財富剩余(資本)也會減少。這將無形中負面影響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為此,我們要把未來一個世紀內許多需要大的人力及資金投入的基本設施盡早建立起來。如高速公路鐵路網,大的水利工程,全民全國覆蓋的學校、圖書館、醫院等等;所有建設都力求超前,使之在未來50年甚至更久都不必重建甚至不必改建。
5.適當放松生育限制。
我國可對某一年齡階段的人適當放松生育限制以短時打破人口結構不佳狀況。如對76-85年出生的一代人(不到兩億)適當放松生育限制,即從現在(2003年)開始到2012年左右(這批人處于生育高峰期〔22-30歲〕),準許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因為這“超生”的一代在2050年我國人口老化最嚴重時期將處于創造力高峰。
6.政府內外債務要盡可能在2030年前還清;臺灣問題要力求在20年內得到某種方式的解決等等。
到人口老化確實嚴重時可做的至少有兩點:
1.引進急需的人才
不管未來20年內我國的教育怎樣“超前”發展,我國仍將缺乏許多高級人才。二十年后,如果中國的GDP在現有基礎上再翻兩番,中國對許多國家高級人才將有相當的吸引力。中國也可效法美國到世界各地網羅人才,給其永久居民及公民待遇,以補人才之不足。
2.推遲退休年齡
到2030年,我國人民的平均預期壽命會相對延長,大概可達74歲左右。法定退休年齡可相應推遲,以延長人們生產創造時間。但這一點必須與教育發展相配合。
人口老化將是我國社會發展所必經的一劫。如躺在短期的良好人口結構的大床上酣睡,不及時防備人口老化,則等于臥待大難臨頭——我國經濟將會到達一定高度后停滯乃至崩塌,后果不堪設想。為躲過人口老化這一劫,我國現在必須勤儉持家,未雨綢繆,盡一切努力投資教育及基礎建設,大力推進改革。如果從現在即開始著手準備全面應對,我們可能躲過這一劫。躲過這一劫,我國才可能成為世界經濟超強。
2003年06月2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