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劉丹發自北京
入冬的北京飄起了雪花,在冬季的肅殺中,北京大興區黃村鎮礦林路卻有一股暗流在涌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不久之后,在這68262平方米的土地上,益海嘉里(北京)糧油食品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海嘉里)一座年產面粉24.42萬噸、麩糠8.25萬噸的新面粉加工廠將拔地而起。
當然,這只是益海嘉里近期產能擴張計劃的一部分。在占領中國食用油大部分市場之后,國際糧油巨頭益海嘉里開始向米面產業大規模滲透。
益海嘉里快速布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大興區商務局投資科了解到,該項目總投資29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約2億元),注冊資本1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約8200萬元),主營小麥生產、加工、銷售。
據公司內部人士介紹,該項目分兩期建設,全部采用世界先進的小麥加工技術及設備,計劃一期加工小麥1000噸/日。產品以高檔專用粉和高檔民用粉為主。
“新工廠計劃明年年底能夠竣工投產。”知情人士向記者介紹。
“即使按照1000噸的日產能,每天也要近20個車皮(60噸/車皮),運輸量還是很大。”東方艾格糧食分析師馬文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據悉,此前該面粉廠計劃規模為3000噸/日,后來考慮到運輸等問題進行了調整,原料主要來源計劃從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運進。
這并非益海嘉里進軍中國米面產業雄心的全部。記者了解到,益海嘉里早前成立的、主營大米加工的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現有稻谷年處理能力20萬噸,已經投資2.5億元,按照規劃還將投入7.5億元建設二、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年稻谷處理能力將達到100萬噸。
除了益海佳木斯,益海嘉里在優質水稻的另一主產區——遼寧盤錦建設的大米加工廠已經投產,而在哈爾濱興建的大米加工廠也在籌備中。據知情人士介紹,到時益海嘉里的年稻谷處理能力將超過100萬噸。
馬文峰表示,在食用油領域益海嘉里已經很難有更大的空間。益海嘉里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1000多億元,旗下小包裝食用油金龍魚、口福、胡姬花等,占據市場四成左右的份額。
中糧集團建廠應戰
國內糧油巨頭中糧集團也在“反攻”。
“從今年開始,益海嘉里和老對手中糧集團的競爭從食用油延伸到了米面,尤其是在大米行業,雙方均打出‘從田間到餐桌’的旗幟,發力小包裝米市場。”中投顧問食品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晨指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糧集團獲悉,中糧總投資3.14億元在大連建設的大米加工廠即將于本月14日建成投產。新工廠建設項目將分三期,目前第一期、第二期工程已基本結束,年產能為23萬噸。該工廠成為中糧集團進入東北三省糧源地的首站。一直以來,大連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糧食海鐵聯運基地,擔負著北糧南運的重任。
新工廠被企業稱為國內首個臨港型大米加工廠,中糧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廠的建立豐富了大米的運輸途徑,將糧食的“鐵水聯運”拓寬。
據內部人士透露,新工廠的糧源主要來自于東北三省,一直以來東北都存在運糧難的問題,目前東北85%以上糧食需要鐵路運輸。
“我們要用鐵水聯運的方式解決黑龍江省運糧難的問題,同時還要在國內建立自己的產區和品牌商品。”據悉,中糧集團的“大米戰略”將包括繼續新建加工廠,在糧源地建立合作基地等。
“這是中糧進軍大米市場的一個序曲,下面我們還有更多的動作。”中糧集團大米部相關負責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如是說。
此前的4月底,中糧集團剛投資40億元的天津糧油綜合基地正式奠基,該基地擁有20萬噸面粉和20萬噸大米加工能力。
深度解讀
擴張產業鏈兩糧油巨頭開搶“米面”
“這是必然的結果,兩家都想成為糧油巨頭,打造全產業鏈,在食用油市場格局穩定的當下,米面成為糧油巨頭下一個發展的方向。”馬文峰表示,盡管在食用油市場上雙方占據龍頭位置,但是益海嘉里和中糧集團在面粉和大米市場上,目前的排名并不在行業前列,“一是因為進入的時間晚,二是兩家的產品目前都是停留在小包裝市場,只能稱得上是品牌大米。”
正缺大品牌
陳晨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兩家企業都設立了自己的米面公司,通過收購或合資在各地建廠,從中糧方面來說,其強大的國企背景以及在糧油領域多年的經歷是最好的優勢,“不足之處可能在品牌和運作上沒有益海嘉里成熟;益海嘉里更多的是在品牌、運行、推廣上擁有優勢。”
目前大米加工行業呈“小、散、低”的現象,缺乏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盡管在各個區域內有一些小品牌,但都缺乏引領行業的大品牌。
據益海嘉里公司市場部人士透露,目前公司“金龍魚”大米的鋪貨速度非常快,“金龍魚”大米可以利用“金龍魚”食用油的品牌和銷售網點,公司下半年會加快對金龍魚大米市場流通環節的投入,每個月針對大米的廣告費用預算即達5000萬元。
而中糧也毫不示弱,電視上、地鐵站里隨處可以看到中糧產業鏈計劃的宣傳:“從產地到工廠不超過30公里,選地、種植、采收、科研、加工、倉儲、運輸和銷售,每個環節都嚴格把控……這就是中糧集團全產業鏈。”
此前,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現在國內缺的是豆油和面粉。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中糧集團在米面油方面不斷投資,發展米面油的下游市場,“下游市場發展起來,中糧集團原有的貿易模式才會得到利用,而且在此模式上建立起來的銷售基礎也才會更加穩固。”
目前兩大世界500強的糧油巨頭正在爭奪四川糧油市場主導權,一觸即發。在成都一家大型超市內,“金龍魚”大米被碼放在顯眼的位置,旁邊就是福臨門大米的“陣地”。兩者價格相差無幾,均比同重量的普通散裝大米貴上近一倍。
就在10月5日,中糧集團剛宣布在成都上馬大米深加工等四大糧油項目,總投資額超過3億元。配套設施建設就緊隨其后,10月28日,中糧集團投資1.5億元的成都糧食物流園區(糧食倉儲)項目正式落戶。建成后的儲備庫總面積300畝,糧油儲備能力達20萬噸以上。項目建成后還將引進現貨交易及期貨市場項目,打造西部最大的糧食現代物流中心。
而益海嘉里也毫不示弱,予以反擊。10月17日,益海嘉里宣布將在成都市青白江區投資4億元新建300畝的大米和面粉加工廠。不久前,市場也一度傳出益海嘉里要把金龍魚拆分上市,集資后加大米面投入的消息。
搶占供應源
對積極打造下游市場的糧商們來說,缺少優質穩定的供應源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中國大米種植比較復雜,缺乏規模化,米種也千差萬別。即使是互為鄰居的兩戶農家,種植的水稻品種也不盡相同。
中國東北歷來被業內稱為優質大米的天堂,以2008年為例,東北三省的糧食總產量達到1785億斤,占全國糧食產量的17%。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就是典型代表。
糧商巨頭幾乎都沒有屬于自己的耕地,很多糧商都試圖以訂單農業的形式,將大量稻田變成各自的專屬原糧種植基地。因為誰有固定的農戶提供穩定供應,誰就搶占了先機。其中,中糧集團和益海嘉里的爭奪最激烈。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6年到今年,益海嘉里與農民合同種植水稻的面積已經達到28萬畝。而在2009年5月,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控股也與東北種糧大戶簽訂了水稻定向種植協議。但在與農民的訂單合作上,沒有哪家企業有成熟的經驗。
據此前公開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訂單農業的執行率不足20%。訂單可能面對兩方面的風險:一方面,糧價下降,農民可能種到一半就放棄,或者在收割季節賣給出價更高的糧商;另一方面,有的糧商會在收獲的季節不愿履行年初的協議價格。
以益海嘉里為例,要讓28萬畝農田生產出統一純度的稻谷,必須要讓幾萬個家庭統一耕種和收割。
益海嘉里大米部一位內部人士介紹,公司試圖提高價格來提高農民種植優質水稻的積極性。在東北地區種植大米,每畝地的收益大概在150元左右。對符合標準的大米,益海嘉里的收購價會比市場價高出3分/斤,按照1畝產稻500公斤計算,農民會因此增收30元,這對農戶來說是個不小的數字。
同時,每收購一噸大米,該公司都需要高于國家收購價多付出60元,按照年產量30萬噸計算,多付出的成本是1800萬元。因此,在終端銷售上,小包裝米的定價要比普通大米略貴。
“大米行業的特點是投資大、利潤薄、見效時間長。”吉林省糧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笑然表示。盡管如此,已占據國內小包裝食用油50%份額的益海嘉里很清楚,在中國每年年產水稻18億噸的市場上,只要能占據一定的份額,收益就會驚人。
以大米為例,小包裝大米占全部大米市場的份額還不到4%,但每年的增長速度卻在50%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兩家的競爭手段幾乎一樣,建廠、設直營店、推品牌等,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陳晨認為,益海嘉里可能會傾向于高端市場,而中糧集團將會把市場放在大眾這一塊。
記者觀察
米面是否會重蹈食用油覆轍?
對于益海嘉里的大規模布局,中國米面是否會重蹈食用油覆轍?
“如果外資糧商從食品油拓展到面粉與大米環節,影響將會很大。”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但是也有專家表示應該遵循市場規律自由競爭。中華油脂網分析師郭清保認為:“中國開放最早的是食用油市場,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不但培育出了金龍魚等國外品牌,而且整個產業在營銷、管理、加工水平都較其他糧油品種要先進很多;中國米面行業,一直處于國家政策的保護下,缺乏自由的市場競爭,到目前為止,一個大品牌也沒培養出來。”
他指出,對于米面行業外資進入還要遵循適當的引導原則,如《反壟斷法》已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警戒作用,避免出現像食用油行業般一家獨大的局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