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路:突圍增長極限
2009/10/26 第一財經日報 劉建生
今天,中國走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點:一個偉大的歷史復興正在來臨,一個歷史性大國正在實現。而放眼全球,200年的現代文明正在歷經一個大時代變革、轉型的歷史性沖擊——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上的現代文明,向沒有化石能源的文明時代演變的過渡期。這注定是百年不遇的危機,也必將是一個百年不遇的契機。站在中國歷史的轉折點與全球大時代變革的交匯點之處,我們需要以一個歷史、時代、全球的大視角評判過去、展望未來。
筆者認為,當下的危機僅僅只是一個開端,過去5年經歷過的高油價引導高糧價、高資源價、高資產價、高通貨膨脹的危機還會很快卷土重來,其沖擊力可能更為嚴峻。而對于中國來說,危機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怎樣應對危機,怎樣重新成為歷史性大國,并實現從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轉型。
1 全球化將受根本性約束
資源是創造財富的本源。此次危機的本質是一個大時代性質的能源危機,有三個根本問題:
第一、高油價引導糧食、煤炭、礦產資源和其他經濟要素同步上漲,并且非常符合物理經濟學所提出的等能量、等價值、等貨幣的價值規律。危機前的5年內油價上漲了近七倍,糧食、煤炭與礦產資源也幾乎如此。這同時帶動其他經濟要素同步上漲,比如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資本和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普遍性的資產大幅升值現象,以及全球性的非傳統的高通貨膨脹。
第二、全球財富再分配,高油價、高糧價、高資源價導致劇烈的全球財富再分配。大量資源進口的國家出現國家整體利潤巨幅虧損,從而導致資本和貨幣的大幅貶值,進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與資本貶值對應的是大量失業和產值降低。而資本貶值、失業、產值降低的幅度,非常一致地與一個國家的資源自給率相對應,尤其是美國。
第三、發達國家受到嚴重沖擊,除了幾個資源能自給的國家(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外,經濟衰退普遍達到10%以上,并且難以緩解,發達國家受到了以能源為核心的資源危機的重創。
此次危機是一次全新的經濟危機,基本符合后化石能源時代論與物理經濟學的預測。經濟危機并沒有真正結束,非常可能反復出現,并且持續10~20年。這是因為,危機根源并沒有消除,石油供給頂峰的出現是本次危機的根本原因,人類正在步入一個石油供給歷史性下降的時期。
油價在短短的一年內迅速回升。這需要高度警惕。在未來一年左右,油價重新達到一個較高價位、再觸100美元高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全球經濟將面臨不同程度的全面滯脹:資源自給率極差的發達國家普遍經濟滯脹,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同時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
上述國際大背景是中國近期也是中長期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中國過去推動發展的基本要素——全球化,未來將受到根本約束。
2 登上大國的歷史性機遇
此次經濟危機使后化石能源時代的大歷史變革提前5~10年到來,能源危機使發達國家全面衰退不可避免。國際大變革正在展開,國際新秩序正在重構,這是一個非常有利于中國的新格局。這有兩點意義。
第一,如果沒有核聚變的成功,全球不會再有任何國家能達到中國未來10~15年后的經濟規模和總體國家實力。
按購買力平價算,中國目前的產值略低于美國。但按物理經濟學的資源與產值關系算,中國目前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中國目前的能源使用量基本與美國接近(2008年中國的能源使用量是美國的90%左右),而自有的能源供給量超過美國30%。此外,重要性僅次于能源的資源:糧食與鐵礦石使用量中國更是遠超過美國,中國的廣義能源使用量目前已經超過美國,也就是說,創造財富最基本要素的使用量已經超過美國。
此外,除了極少數領域外,中國在各方面實際使用的設備總量已經大大超過美國;中國勞動力的總體成本和效率高于美國。由于將大量資源直接用于消費(主要是用于交通和空調),而不是去創造產品,資源在美國用于創造財富的總體效率也低于中國。綜合而言,中國的實際產值目前已經超過美國。這個結論與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從基本原材料產品:電力、糧食、鋼鐵、水泥、化工原材料等到各種具體的產品數量,中國都是全面領先美國。
在未來10年或者15年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局面將基本結束,此時中國的經濟總產值將達美國的1.5~2倍,這將是化石能源時代人類社會的頂峰。
第二,要將一個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和約1.5倍、人均資源低的大國,建成為一個全新、合理、和諧機制的大國,否則龐大的資源消費將無法長期承受。
在龐大的人口條件下實現一個超級大國,這是史無前例的。同時由于資源所限,中國目前人均能耗約為2噸標煤,翻一番也僅約為4噸標煤(約3噸標油),肯定是無法實現美國人均8噸石油標準的現代化,實現日本、歐洲的人均4噸標準的現代化也無法辦到。因此,中國需要根據這一基本現實,實現建立一個人民滿意的全新、合理、和諧機制的大國。
3 挑戰問題
后化石能源時代的來臨,與中國正在高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迎頭相撞,這將是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根本挑戰。這表現在四個方面。
將無法依賴海外能源完成現代化
首先是能源挑戰。中國將無法像過去其他發達國家那樣,全面依賴國外的能源來完成現代化。
全球石油供給頂峰的到來,決定了未來中國僅能得到有限的海外石油供給,很難長期突破3億~4億噸的海外石油供給水平。按未來發展基本格局,中國最少還需要增加2億~4億噸的石油需求。如果現在不進行根本性的調整,中國將在10年左右形成8億~10億噸的石油需求以及相應的經濟結構,中國石油缺口將超過目前美國的水平。這勢必對中國的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社會穩定形成重大威脅。
目前中國石油消費總量增長低于中國經濟增長,也低于煤炭增長,但實際增長非常迅猛,汽油與柴油增長大大高于經濟增長。城市化,特別是大城市化是主因,石油增長表觀勢頭被燃料油的大幅降低所掩蓋。
中國難以實現發達國家能源消費人均4噸標油左右的現代化。全球經濟發展最基本規律——發達國家的能源人均消費達到4噸標油、石油1.5噸以上的水準。如此,中國的能源消費將達天量水平,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狀況。能源,主要是石油,將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根本問題。
糧食問題的潛在危機
其次是糧食問題的挑戰。中國糧食供應存在潛在的重大危機。
表面看來,中國糧食對外依存度不到10%,但實際上,綜合來看這個依存度達到接近30%。中國大豆與植物油進口數量相當于約5000萬噸大豆,1公斤大豆相當于3公斤糧食(中國大豆目前的畝產量約為100公斤/畝,不到糧食畝產量的三分之一),進口5000萬噸大豆相當于進口1.5億噸糧食,接近中國糧食產量的30%。這樣,中國的糧食進口數量已占全球糧食貿易量的近40%。
如果考慮糖、棉、紙的進口,中國的廣義糧食(植物能源)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30%。也就是實際所用耕地缺口已達30%。未來糧食消費水準還將提高10%左右,人口還將增加10%左右,加上城市化及土地退化等各種因素,糧食(植物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將達40%~50%左右,土地缺口也將達40%~50%。
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國家的第一安全,依靠國際僅有的3億噸左右的糧食市場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目前這種后化石能源時代已經來臨的大歷史背景下更是如此,石油緊缺引起糧食緊缺是必然的。未來2億噸的廣義糧食(植物能源)缺口將是對中國的最根本挑戰。
糧食與能源(特別是石油)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約束與挑戰,中國發展必須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中國未來發展的國策需要全面圍繞這兩個問題制定與實施。
發展方式將無法再以貿易立國
第三是發展方式的挑戰。中國將無法像大部分發達國家與地區那樣,以貿易來立國。
中國目前大部分領域都生產出了足夠全世界消費的產品。以紡織為例,中國一億錠紗的紡織能力能提供全球每人20~30米布的能力。3000萬人的紡織業體系將足夠提供1~2個地球的供給。中國鋼鐵總量全球第一,超過排名后面7個國家的總和,這種現狀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有三點理由:中國目前極度過剩的生產力導致低價傾銷極為得不償失,相當于廉價輸出資源;此外,各國生產能力的消失也是各國無法長久接受的;再者,對外輸出大部分產品的代價——資源、資本、勞動力,也是解決中國國內問題所必需的。
發展極限的來臨
第四是中國面臨的最重要問題——發展極限的來臨。
按近10年的能耗規律看,經濟增長一倍,煤炭消費約將增長1倍左右。這就是說,中國煤炭供應的極限將決定中國經濟增長的極限。如果以中國煤炭供應極限為50億~60億噸,在現有條件下中國經濟僅能增加不到一倍,這既是供給的技術極限,也是資源使用的極限。
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中,提高效益還有一定潛力,但是有限,整體約在30%~50%,這包括技術進步、節能與循環、生活與生產方式三方面的改變。此外,新能源利用可增加10%左右的能源使用量,降低外貿出口比例可增加約10%的國內實際財富享用。
綜上所述,在中國煤炭極限提供能力為50億~60億噸的前提下,中國經濟僅能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5~2倍,絕不是想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這個結論是未來中國發展必須圍繞的最根本問題與出發點。
4 難點問題
在中國未來發展的根本挑戰之外,還有幾個發展的難點問題。
農民與農業
這將首先表現在前述的植物能源缺口問題。問題在于,如何建立能長期穩定發展的中國特色的農業體系。中國是人口大國,土地總量較大,人均有限,水、溫、光、熱等農業的環境資源變化差異較大,相當多的地方是丘陵地帶。長期穩定發展的農業體系是中國發展的基礎,無法照搬國外經驗。中國農業既需現代化,還需提供最大的就業與穩定的發展。
其次是,如何形成面向未來的穩定的農業勞動隊伍。農業,特別是丘陵地帶的農業勞動是最辛勞的。目前,中國能夠承擔這種辛勤勞動的農民隊伍正處在一個斷代的過程中,再有5~10年中國將面臨一個合格的農業勞動隊伍的組建危機。此外還有如何建立一個中國特色新農村的問題,主要涉及居住、收入、醫療、養老、教育的改善與提高。
財富分配問題
財富分配是當前中國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這已成為中國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因素。中國目前的基本分配結構為:約40%左右的城市人口分配了約70%的財政收入,15%左右的大城市(省會級城市)人口又占用了其中的大部分。
過去占國家財政收入50%左右的國有企業利潤,目前幾乎全部歸企業所有,這些企業凈增加產值約占GDP的30%、無形與有形資本之和占整個國家的約50%以上,但就業人數不到中國人口的3%,考慮家庭因素,直接享用這部分財富的人不超過中國人口的10%。這是目前分配體制的嚴重問題。
中國農業產值約為GDP的20%,扣除各種費用(化肥、農藥、電、水等),實際收入為GDP的10%,這部分收入由占中國人口約60%的農民分配。當然農民目前的實際情況要好一些,大量的人員在外務工,住房的隱性收入沒有計入。
資本、勞動、城市、國有企業為核心的分配體制是目前財富分配不均的根源,也是眼前中國必須、急需解決的最重要問題。
怎樣實現資源管理
在未來高油價大背景下,資源管理已成為國家經濟管理的頭等大事。
當油價為150美元/桶時,高油價導致的資源同步高漲使整個國家經濟體系的利潤約一半歸于不到10%的資本手里、不到1%人數的企業手里,其中相當部分在極少數人手里。這是當前以及未來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中國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炭管理的有效性,將極大程度決定中國經濟管理的有效性。中國經濟效率的核心體現在資源的開采效率上,特別是煤炭的開采效率上,煤炭的30%開采率到60%的開采率相當于中國經濟效率提高了近70%。煤炭的開采效率是中國經濟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實現煤炭開采最高效率應是最高國策。目前此問題是急需調整與變革的。
其他問題
比如國家收入問題,中國目前急需解決的眾多問題之關鍵是需要大量的錢。錢從何來,是中國當前的最大難點和要點問題。解決此問題可以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比如就業問題,中國就業人數遠超發達國家總和,是長期的難點問題。此外,城市建設、醫療、中小企業、區域發展、環保問題等都需要適應新形勢的調整、改革、充實、提高。
再經過10年左右,中國的高速發展局面將基本結束,全球格局也將發生根本改變——高資源價的時代基本成型,同時全球將經歷一個經濟危機不斷反復出現的沖擊。在此之間,不根本性解決中國存在的一些基本問題,勢必形成真正的危機。特別是財富分配格局急需改變,否則,在失去眼下這種高速發展的有利條件時,再進行重大的社會變革就非常困難。
(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所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