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孰輕孰重?
郭春孚
昨天晚上,第十一屆運動會在山東省濟南市隆重開幕,這是繼奧運會之后對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又一次大檢閱??粗甏缶实谋硌荩幸粋€問題突然冒了出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孰輕孰重?
競技體育是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體育活動。亦稱競技運動。
遠在史前時代早期的人類生活中,就已經出現了以爭取勝利為特點的原始、古樸的體育比賽形式?,F代競技運動制定了各種有效的規則來阻止不公平,給人一種既對抗激烈、緊張興奮又精彩紛呈、動作優美的強烈感受,是一種力與美的藝術創造,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能夠超越語言和其他社會因素的障礙,依靠大眾的傳媒,直接為人們所感受。與舞蹈相比較,競技體育具有對抗性,因而力量的因素在審美意識的物化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可以產生更加強烈的美感。我認為,競技體育是一種力量對比的藝術。
競技體育上升到國家行為,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奪冠,可以為祖國和人民贏得榮光,極大地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既可以展示一個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成果,也可以推動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由此可見,我國應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為祖國和人民爭光。
但是,我認為發展競技體育的好處主要體現在臉面上,為國爭光也好,為民爭光也罷,都是臉面上的事,是對人的虛榮心的滿足,很容易造成國家體育事業的短期行為。在我國體育事業與國際接軌,引入市場機制后,花很多的錢從外國引進體育人才,這是一種很明顯的急功近利行為。錢花了很多,但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我國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對提高我國的體育運動水平也沒有多少益處。
我國的足球運動水平上不去,可以說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過去水平上不去,說是體制問題,限制引進足球人才;現在水平上不去,是為什么呢?既實行了聯賽制,也實行了引進制,足球隊員可以買賣,還可以從外國買進,中國從外國花巨資引進不少“鯰魚式足球運動員”,??梢娺@樣的“空降兵”奔跑在綠茵場上,但足球運動水平仍然上不去,總不能怪怨體制沒有與國際接軌了吧?
雖然我不是體育專家,但根據我了解的情況,我可以作出明確的判斷,如果還按照這樣的思路搞下去,我國的足球運動水平將長期處于落后水平,在今后10內踢不出亞洲,在今后20年內踢不進世界前八,甚至再用30年也拿不到獎杯。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不對,怎能有好出路?路線錯了,怎能走向成功?
要想真正提高我國的足球運動水平,就必須按照“立足國內,面向未來,普及城鄉,從小抓起”的可持續發展路線,發揚臥薪嘗膽的精神,扎扎實實地抓落實,使足球運動在全國城鄉普遍地開展起來,打好基礎,優中選優,重點培養,形成梯隊,漸進式發展。
據我所知,改革開放前,籃球、乒乓球在農村相當普及,不僅老師和學生打比賽,青年農民也經常打比賽,盡管籃球場是土的、乒乓球臺是水泥的,但普及程度很高;改革開放后,體育運動在農村基本絕跡,農村和縣城的孩子只有高考一條出路,學校也不重視體育,傾盡全力幫助學生翻越“華山一條道”??梢哉f,在縣級以下廣大的地區,體育是空白。
城市的情況又怎樣呢?無論是學校,還是單位、工廠,普遍不重視體育。學校忙于培養應試型人才,重點培養能考入名牌大學的尖子生,體育不是一種廣泛開展的活動,而是一門副課,一星期上幾節體育課,對提高學生體育技能、增強學生體質能起多大的作用?試問有幾個單位、幾個工廠常年開展體育活動?機關干部上班時間天天出入于會場忙開會,下班后經常出入于酒店忙應酬,從來不搞體育比賽;工人成了“雇傭勞動者”,被固定在生產崗位上,誰允許工人開展體育活動,哪有時間開展體育活動?打工者的情況更糟糕,除了工作還是工作,經常加班加點,不僅拿不到加班工資,也將娛樂活動、體育活動的時間都擠占了。一些發達城市在小區設置了健身器材,但利用率究竟有多高?我先后在3個小、中、大城市生活,感受不到一點體育氣氛,人們有點時間都用在下飯店吃喝上了。大大小小的飯店,中午人滿為患,晚上還是人滿為患,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人們為什么這么愛吃愛喝?有點時間為什么不去鍛煉身體?
只能歸結到文化上,就是從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吃喝文化,以吃菜、喝酒為人生最大享受,有錢的講究好吃好喝,沒錢的則追求能吃能喝。這與我們偏差的制度安排、輿論導向、社會教育等有不可否認的關系,是由官員腐敗引發的全民腐敗的突出表現。
我們失去的太多了,很多基本的是非觀念被顛倒了,在體育事業上的短期行為與經濟上的GDP增長率的短期行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過分急功近利必然導致最終無利可圖。在經濟發展上,過度消耗資源造成產出低、成本高,有可能使有限的資源再過幾十年就消耗干盡,失去繼續發展的資源優勢;透支環境造成污染嚴重、代價巨大,反過來投入巨資進行環境修復和治理,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而且可能導致某些環境休克或患上不治之癥,使人失去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比如農藥、化學品、核污染等,進行修復和治理不僅投資高,而且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環境標準。在體育發展上,一個只重視競技體育、不重視群眾體育的民族,最終競技體育的優勢也難以長期保持,甚至會淪為無體育優勢的國度。沒有雄厚的基礎、廣泛的依托,只靠強化訓練、拔苗助長,雖然可以在短期內使個別體育尖子速成為比賽人才,但必然會出現后勁不足、后繼乏人的惡性局面。一些在國內國際大賽中獲獎的運動員,運動壽命較短,而且在退役時傷病纏身,嚴重影響今后的健康生活。這種情況與超強度訓練有直接關系。中國女排強勢走低,有人怪怨教練,我的看法是教練固然重要,但與女排運動員沒有形成良性補充機制有關。中國的排球運動在城鄉很不普及,在農村很少能見到人們打排球,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排球人才無法形成梯隊,冒出了幾個、發現了幾個,就對她們進行強化訓練,有的可以快速見效,有的則因為基本功不行,采取填鴨式的招數不靈,即使派上用場,技術發揮也很不穩定。
中國足球、中國排球和中國籃球存在的問題,追根溯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群眾基礎薄弱、支撐面太小、可選之才極少、尚未形成梯隊。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對群眾性體育運動重視不夠,抓得不力,搞得不好。
在極少數富人將打高爾夫球作為一種身份享受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竟然對有利于強身健體的群眾性體育活動都淡漠了。一些人出則小車,入則沙發,一步不愿多走,動都懶得動;而一些中老年人則把健康更多地寄托在保健品上,以為天天吃價格昂貴的保健品就是享受生活,就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結果是“遠離體育,常進藥店,花錢不少,過早衰老”。
中國人要在國際社會活得臉上有光,所以重視競技體育是應該的;但提高中華民族的健康水平更重要,它不僅影響到民族的未來,而且也是發展競技體育、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的基礎,就像沒有農業基礎就難以發展工業、沒有工業基礎就難以發展尖端技術一樣。我們不能因為只顧臉上有光而忽視身體健康。將引進外來體育人才的巨資用來從小培養國內體育人才,雖然見效慢一點,但效果更好,有利于競技體育的長遠發展和持續雄起。
要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跨越,把我國建成體育強國,就必須從長計議,不再急功近利,大力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同時,為競技體育的發展造就拔尖人才。
有人說,影視界是黑社會,體育界有沒有黑社會現象?黑社會的觀念、做法對我國各行各業都有影響,重慶打黑的成果說明黑社會不僅滲透領域廣泛,而且正在“洗白”。更為嚴重的是,舊社會曾經廣泛流行、滲透到各州和縣府以及城鎮鄉村的四川袍哥組織的處世原則、辦事方法早已成為主流意識。沒有先進理論,沒有群眾觀念,沒有長遠眼光,沒有良性制度,任何工作都做不好,恐怕只能是一團糟。所以,轉變體育事業的發展觀,改善體育事業的管理制度,增強對幫派化的免疫力,恐怕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