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應成為西方國家的鋼材附庸(2009-10-15)
邱林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中國的鋼鐵業實際已經陷入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資源貿易壟斷的“雙重包圍圈”之中,而且當鋼鐵行業的整體業績不佳和出口劇減真真實實地出現,說明已經進入深度“包圍”階段,若不進行行業內部“大手術”,后面的局面將異常尷尬和更加驚險。(10月15日《世界新聞報》)
中國鋼材出口貿易十年間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僅2008年,就累計出口鋼材5923萬噸,其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不過,這個數據和“桂冠”已在今年上半年成為歷史。據英國鋼鐵統計機構ISSB的數據顯示,在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成為鋼材凈進口國,出現“鋼材進出口赤字”。在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銳減的結構比例中,原先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均出現大幅下降的局面:
2009年上半年,中國向歐盟的鋼鐵產品出口減少81%,向亞洲市場的出口減少75%,向中東地區的出口減少68%,向北美地區出口也減少了至少51%。當然,大家對英國人的統計數據是否準確,可能存在質疑。但這并不重要,因為中國鋼材出口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例如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鋼材、鋼坯折合粗鋼凈進口135萬噸,而去年同期則是凈出口1988萬噸。隨著相關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行動的加速,中國鋼材出口疲軟的格局在短期內不可能得到改變。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貿易保護主義的“下游圍堵”,資源性領域的貿易壟斷則屬于釜底抽薪式的“上游絞殺”,國際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等不利因素對于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成本管理不具備國際比較優勢等軟肋對中國鋼鐵企業必然造成巨大的沖擊。不可思議的是,雖然中國鋼鐵產品出口減少了,但美國、歐盟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并沒有放松,且愈演愈烈。
美國商務部10月7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稅調查,并稱這項調查是應美國三家鋼鐵公司以及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要求發起的。美方公司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施以98.37%的反傾銷稅,并對中國政府的補貼征收額外的反補貼稅。在這之前的10月6日,歐盟部長理事會發布公告,裁定中國輸歐無縫鋼管對歐盟產業構成損害威脅,決定征收17.7%至39.2%的最終反傾銷稅。
中國鋼鐵產品出口緣何成貿易摩擦“重災區”?資深財經評論家梅新育指出,和紡織業等中國獨具優勢的產業不同,鋼鐵是西方國家十分看重的戰略基礎產業。鋼鐵工業的這種布局意味著當需求收縮時,西方各國都會加大力度保護本國的鋼鐵產業。比如美國鋼廠前期申請對中國油井管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時,相關工會組織就刊登聲明說,由于中國低價產品的沖擊,預計在6000名左右的美國油井管產業工人中,至少2000人處于失業狀態。
實際上,中國鋼材大量出口只不過是在演繹一種搬山運動。我們把國外大量的鐵礦石搬過來,再出口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鋼材,這對國內鋼鐵業的長期發展并沒有好處,反面加劇了鐵礦石資源的緊張與能源需求的緊張。換句話說,我們一邊承受著節能減排的重壓,一邊又消耗著大量的能源、污染著環境出口低檔次的鋼鐵產品。
在國內產業結構中,除化工行業外,鋼鐵行業屬于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產業,其中能耗占全國15%,污染物排放占全國14%;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煉鐵能力約1億噸,落后煉鋼能力約5500萬噸。近幾年來,盡管國家出臺了若干調整鋼鐵產業結構,加強鋼鐵業集中度的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現在,集中度不斷下降的鋼鐵業與已經形成壟斷的國外鐵礦石供應商相比,已經變成一個弱勢群體。因而迫切需要國家政策的調控來強制“體能升級”。
中國的鋼鐵產品在西方國家的遭遇,不禁讓我們感到心寒。我們將鋼材低價賣給他們,反而遭到他們的“圍追堵截”,進而讓中國變成了他們的鋼材附庸。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基于此,政府管理部門應對國內鋼材出口政策進行調整,即由過去以出口為主,調整為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通過調整鋼材出口結構,以此改變鋼材出口中低附加值品種多、高附加值品種少,數量多、創匯少的格局,從而形成鋼鐵產品出口多層次化、出口地域多元化的戰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