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何之爭緣何:國家利益與個人自由
司馬平邦
|
一個是1939年出生,一個是1929年出生,加起來150歲。
一個是中國奧委會第五屆主席,一個是中國奧委會第五屆主席。他們現在又都是中國奧委會的名譽主席,另一位名譽主席是李夢華。
一個是中國最牛逼的國家隊主教練,一個是中國最著名的體育外交家。
而他們之間的矛盾恰恰是圍繞2008年那場最著名的北京奧運會。
有意思。
有意思之極。
袁偉民為什么選擇在何振梁即將從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職位上退休的關口,而不是在2008年中國的奧運之年推出自己的新書《袁偉民和體壇風云》,也頗耐人尋味。或者是他不得不說不吐不快,而終于等到了這個可以一抒胸臆的關口――反正何振梁要退休了,曝光一個已經離任的中國“最著名的體育外交家”的不堪事,并且在北京奧運會“成功”之后,或者這對中國的奧運聲譽造成的傷害最小吧。
當然,如果袁偉民不說,全中國或者全世界人民真的都還以為給中國申辦奧運會的“是一個多么團結奮進的集體”呢。
那袁偉民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在袁偉民的新書《袁偉民與體壇風云》里對于何振梁的質疑內容是:在申辦北京2008年奧運會時,北京奧申委希望通過支持雅克·羅格(時任歐洲各國奧委會聯合會主席)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得到歐洲委員對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支持票。
“但后來執行這個策略的時候并不是一帆風順,一位國際奧委會資深的中國委員、北京奧申委的顧問,卻意想不到地不配合,有些行為與北京申奧的總方針相悖,令我們費解、困惑和不安。”我們為了北京申奧成功,積極做中國的朋友的工作,希望他們也把票投給羅格。而這位國際奧委會資深的中國委員(指何振梁)卻做反工作,讓我們的朋友把票投給金云龍。他明明知道這么做對北京不利,為什么還要不聽勸阻堅持己見呢?真不知道他的目的和動機究竟是什么?
《新民周刊》在一篇《袁偉民新書質疑何振梁》的文章中為袁民偉對何振梁的質疑又提供了另一個來自時任國家體育局黨組書記李志堅早在兩年前在《中國體育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申奧小組集體討論認為:2001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第112次國際奧委會全會將投票決定兩件大事。第一件是投票決定5個申辦城市中由哪個城市承辦,第二件是投票決定由誰接替年齡到線的薩馬蘭奇擔任新的國際奧委會主席。一般而言,兩件大的事,在一次全會上不大可能給同一個洲。我們北京最關心最要努力的是保證北京拿到承辦權,至于新的主席人選最大的可能是出自歐洲,呼聲最高的是羅格。羅格的人品、威望、資歷、能力是上乘的,如果他能擔任主席,對于國際奧委會的團結穩定,保證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健康持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參加這一“合縱連橫”策略決策的絕大多數都是對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健康發展高度負責的,都是視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領導同志不用說了,參與申奧的總局的外事專家們也都是堅定地做出了這樣的抉擇。黨中央從申奧一啟動,就明確由體育總局、北京市聯合申辦。時任北京市市長、北京申奧代表團團長劉淇,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奧委會主席袁偉民為北京申奧的“合縱連橫”,不辭辛勞,完成了高難動作,為預期的莫斯科全會上的投票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些媒體,出于好心,喜歡定向奉送“體育外交家”、“奧林匹克外交家”的美譽。在我看來,是不是體育外交家,是不是奧林匹克外交家,最要緊的不是看坐了多少萬公里的飛機,不是能以英語、法語與多少個國際奧委會委員聊天,最要緊的是在關鍵時刻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以高超的外交藝術,處理棘手的問題,達到最好的效果。從這個最根本的要求嚴格衡量,劉淇、袁偉民是北京申奧這一偉大歷史事件中的體育外交家,只是不知他們肯不肯戴這個花環?至于說到體育外交家,我雖然自地方黨委調任國家體育總局才5年多,親身感受,由于歷史的原因、黨中央的重視、工作的需要這里的體育外交家或者說杰出的體育外事工作者是很有一批的,決不是孤芳自賞的一個兩個,如魏紀中、樓大鵬、于再清、屠銘德、呂圣榮、顧耀銘、宋魯增等等。中國體育外交上的許多重大事件,他們都默默無聞地做出了關乎成功的至關重要的貢獻。可惜,由于宣傳走偏,人們都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
李志堅在此對何振梁“體育外交家”美譽的質疑,與袁民偉今天在書中曝光的何振梁在2001年莫斯科申奧期間的作為頗為相符,讓人不得不信之。
袁偉民在這本新書還說:
當時我非常生氣,我心想人家(羅格)說話算數,支持北京申奧成功了,現在我們卻過河拆橋,不支持人家,不是不講信譽嗎?更何況,金云龍能和羅格比嗎?金云龍是韓國籍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后來因為賄選問題被國際奧委會點名,并遭到韓國檢察機關的起訴。據說他在(2001年)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時曾經許諾:只要給投他的票將給報酬……可是,結果令人失望,這位資深委員(何振梁)依然我行我素。何振梁支持金云龍,后來“據多方反饋信息,也證實他這么做了”。袁偉民在書中披露:“我立即將此信息告訴了時任北京申奧領導小組副組長、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賈慶林、劉淇和奧申委其他領導都感到吃驚,認為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當天下午就立即召開奧申委領導小組擴大會議,請這位資深委員講明情況。他承認有這個事實,但并沒有說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
這是我相信袁偉民的新書中所述何振梁在羅格支持北京申奧成功后并沒有把選票投給羅格支持他就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原因,因為袁偉民書中提到現在仍然在任的賈慶林、劉淇都在當時就知道了何振梁選擇金云龍而沒有選擇羅格的投票結果――袁偉民如果所言是虛,則賈慶林和劉淇也一定不會買袁偉民的帳。
試想,如果袁何之爭再度升級之后,賈慶林和劉淇只要不出面公開否認袁偉民的說法,則可證明袁偉民所言不虛。
那么,就是何振梁在當時拋棄了羅格而投票給金云龍(按袁書中暗示可能有所回報),而且,就在袁偉民用新書向何振梁發炮之后,何振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反問記者:“你信嗎?”又說:“投票是在很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袁偉民怎么知道我投了誰的票,沒有投誰的票?他有什么證據啊?他相信韓國人的話嗎?”停了停何振梁又說:“袁偉民說這些話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但不管何振梁如何分辯,至少從現在的局勢看,80歲即將從國際奧委會委員位子上退休的何振梁已經被70歲已經退休5年的袁偉民逼到了一個死角。
何振梁曾身負“中國奧運之父”的殊榮,但有袁偉民這死命一擊,也許“晚節不保”――盡管他也真的為中國兩次申辦奧運會主辦權和2008年奧運會立下赫赫功勞。
還看到《成都商報》在袁何之爭曝光后對何振梁的采訪,內容如下:
成都商報:何老,袁偉民在他的新書中用較大的篇幅描述了北京申奧的內幕,其中又側重描寫了你因為支持金云龍而險些給北京申奧帶來影響的問題。請問你對此有何評價?
何振梁:我聽說了。關于這一點,我只想說一點:國際奧委會的投票都是秘密進行的,請問他是到哪查到我支持金云龍的?或者又是誰跟他說的?這種杜撰只能欺騙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人。
成都商報:你和羅格的關系因為這件事也讓外界更加關心起來……
何振梁:羅格對我怎么樣大家應該都可以看得到。我前天剛剛從哥本哈根參加國際奧委會的全會回來,今天又剛剛去機場接了羅格,才進家門。羅格為什么對我那么好,大家可以想像。
成都商報:我們也知道您早就已經過了退休的年齡了,很多人在這個年齡可以說也都是頤養天年了,你現在依然如此忙碌、奔波,又是為了什么呢?
何振梁:我為了什么嘛,如果不是國家需要,我現在確實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退休生活了,沒想到我這樣付出還要受到別人如此的污蔑。
成都商報:那對此你個人有何想說的呢?
何振梁:歷史是由事實來寫成的,不是靠某些人編造出來的。他說的這個事,我不想說太多的東西,因為我很忙,有很多工作需要我處理,沒有時間去理會這些無聊的東西,他愛炒就炒吧。我想說的話只有一句:好人不知壞人有多壞,壞人不知好人有多好!當然,我也不排除必要的時候會站出來說明一切的。
說實話,何振梁對袁偉民的反擊是相當無力的。
如果只以“國家利益”作為惟一標準來衡量袁偉民新書中曝光的何振梁當年所做的一切,其實看似也有不公,畢竟奧林匹克是一項“國際性”運動,這或者也反映了袁偉民、李志堅等一直在國內從事體育的官員與何振梁這樣長期置身國際奧委會這樣的更具開闊性的環境的人們之間對奧林匹克的理解不同――當然這不包括何振梁真的是為那一份報酬而將國際奧委會主席的選票投給金云龍。
但由袁偉民新書、李志堅文章甚至何振梁表態中所表現出的,又讓我們確認,即使有國際化或者國際主義的價值觀作為掩護,奧林匹克運動說到底還是國家力量和國家利益的角逐場
在《袁偉民與體壇風云》一書的第七章里還披露了何振梁不積極支持中國另一位體育官員于再清接替他成為國際奧委會新執委一事:
“要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任務,就迫切需要一位在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北京奧組委中都有現職的、在位的領導干部,能夠進入國際奧委會執委,爭取話語權直接對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李志堅找到了這位資深委員(何振梁),希望他能支持于再清參與競選,當時這位資深委員就表示:“如果推薦其他人,我反對,不同意,但是推薦于再清我沒有意見,我全力支持他競選執委。”他還答應寫一封英文和法文的推薦信,由他出面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們推薦于再清。談話一結束,李志堅就立刻趕到北京市委,也代表袁偉民,向時任北京奧組委主席、市委書記劉淇報告了這一情況。但是,令袁偉民和李志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從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傳來的消息卻說明:這位資深委員并沒有像他承諾的那樣做。首先,在推薦信的問題上,他表現得不情愿,他沒有寫法文推薦信,而只是在外聯司擬就的英文推薦信上蓋上他的章。為此黨組書記李志堅兩次找何談話,第二次談話何竟然大發雷霆,矢口否認阻撓于再清當選之事。其實是他自己“另有想法”,不久之后就明白了——有委員反映,他在境外談到執委競選問題時說:他之所以不競選,原因是中國的體育部門嫉妒他。于是,德國媒體指責中國:“讓一個政府告訴我們誰應該進執委會,這是不能允許的!”這些奇特的聲音不僅嚴重地干擾了于再清的競選,更不能容忍的是,給中國造成了不良影響,認為中國在干擾國際奧林匹克事務,中國體育部門在弄虛作假,嚴重損害了中國和中國奧委會的形象。結果,2003年國際奧委會全會上于再清以并不懸殊的票數競選執委失利,這不能不和“某種聲音”有關。又一年過去了,2004年9月,在雅典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全會上,于再清再次參加競選,終于成功,4年后又順利晉升國際奧委會副主席。
這一段里,除了確證何振梁在另一件事關中國體育的“國家利益”的大事上未能盡心盡力外,更反映出何振梁本人在“國際”與“國家”這兩者之間的猶豫,為德國媒體指責中國政府干預國際奧委會執委人選留下口實,而致于再清第一次參選失利――但于再清終于還是在2004年9月終于成功當選國際奧委會執委,并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當選國際奧委會副主席。
袁偉民新書中所曝于再清參選和當選之事,一方面證明了何振梁在“國際”和“國家”問題上的掰不開攝子,另一方面更是赤裸裸地揭示,所謂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或者副主席的選擇,完全也是一場國家力量和國家利益的較量――現在何振梁可以站出來向境外媒體談到中國政府的干預(中國的體育部門嫉妒他),那么試問他從1980年代起就以中國人身份擔任國際奧委會高官,是不是就完全憑著自己的個人奮斗,或者因為他是中國體育界少有的同時會說幾門外語的官員,而與中國的國家力量在國際奧委會的影響力無關呢?
其實,我對袁偉民和何振梁一個70歲一個80歲兩個老體育人之爭的最后結果并不感冒,我感冒的是,埋藏在這場爭執背后,打著“國際”招牌的奧林匹克運動,說到底還是“國家”的力量和利益的角逐。
其實,作為國際奧委會的委員,作為一個個人,何振梁于2001年國際奧委會競選新主席和2004年競選新執委中將手里的選票投任任何一個人都是他個人的權利,若從所謂“國際”視角評價,袁偉民對何振梁的指責看似無理,但袁偉民的新書好就好在它撕下了國際奧林匹克的那張所謂“國際”的面具,而將其還原為一個根本就是國家力量交換利益的大平臺。
袁偉民新書中的何振梁可以給中國那些強烈迷信“國際”甚至高于“國家”的人人們狠狠的一個耳光,雖然,一個國際奧委會的委員把自己手中的選票投給某一個人看似是他的自由,但當你憑藉著國家的力量而不是自己的力量成為這樣一位擁有投票權的大人物的時候,其實這時你已經沒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
袁偉民自2004年退休后就近似銷聲匿跡,5年后甩出這樣一本雷人的新書,讓人復見當年帶領中國女排奪取三連冠的勇猛――為什么中國三大球,越來越走向世界反倒越來越不行了?為什么那么多球員越來越多地成為國際知名的球星之后,他們為國家隊做出的貢獻越來越小了?因為他們越來越沒有袁偉民這樣一種強烈的國家利益觀念。
這其實是中國體育面對的最大困境之一。
袁偉民的骨子里有一個雖然看似狹隘的但實為強烈而真實的價值觀:國家至上。
而名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實為中國體育官員的何振梁似乎已然被所謂國際化改造得面目全非,說實話我也很擔心這個盛名所累的老人的“晚節”無法自保。
很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想當“國際主義”的婊子就不要立“國家利益”的牌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