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太有學問了,統計報告老百姓看不明白
lup
昨天,國家統計局發表國慶系列報告之十八:國際地位明顯提高 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這個報告說:“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總量,人均收入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中的位次大幅上升;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名列前茅;對外貿易長足發展;外匯儲備迅速增加。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國際地位大幅提高,國際影響顯著增強。”這個概括通俗易懂,用詞講究,定性準確。
而新華社在播發這條消息的時候,用的標題是:“國家統計局:中國對世界經濟貢獻率已位居首位”。貢獻好理解,貢獻率就不太好理解了。我閱讀全文發現統計局的公報說:“改革開放后的30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長期高速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30年來,我國的GDP總量翻了4番多,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也大幅提升。1978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為2.3%,到2007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上升到19.2%,超過世界所有國家。比美國高3.5個百分點,比歐元區高6.3個百分點,比日本高11.7個百分點。1978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為0.1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達到1.7個百分點,到2007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已提高到0.7個百分點,高于所有國家位居第一。”
貢獻,這個說法是定性的說法,老百姓都懂。貢獻率是一個定量說法,這是怎樣的概念?按照公報的說法:“197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為0.1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國的拉動達到1.7個百分點;2007年,中國拉動為0.7個百分點,高于美國。”
這個貢獻率是怎樣計算出來的,我想了很久,沒有答案。我請教百度,百度沒有說法,我請教《辭海》,辭海也沒有說法。
但是有一個事實大家很清楚,這是世界金融危機是由美國引起的,美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還是主要的,因此現在發展中國家就在國際大家庭中強調自己的話語權,呼吁國際金融體制的改革。
公報說,2008年美國GDP為:142043億美元,占全世界的比重為23.6%;而中國是38600億美元,占全世界的比重為6.4%。可以這樣說美國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中國3.7%。美國一旦走出負增長,只要恢復到2007年的增長水平,美國GDP增長的絕對值就會大于中國8%的增幅。美國在經濟困難的時候希望中國幫助美國救市,但是一旦有所復蘇就搞起新的貿易壁壘,這一點我們不們不得不警惕。這是其一。
第二,這個公報說:“鋼、煤、化肥、水泥、布產量躍居世界第一”,確實了不起,但是這其中鋼鐵、水泥、煤化工、等行業出現的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傾向,采取措施引導上述產業健康發展。實際上這個第一的背后還有許多實際問題,另外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行業也出現的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傾向。為此國務院日前批轉了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通知。說明我國經濟也要繼續有調整,產能第一,并不標志生產水平領先;產能過剩卻預示經濟效益會下滑,這些都值得警惕的。
第三,中國的經濟中出口外貿經濟是一個大頭,但是在外貿中的不平等使得中國經濟總是處于被動,中國出口產品多為低端產品價格低廉,但進口產品的價格就非常高,就連鐵礦石的談判中國始終處于被動,希圖出口也是被動。中國的出口讓全世界都能購買廉價商品,但中國卻要花大價錢在國際上采購,這種強大的出口經濟的背后說明中國經濟的科學技術含量低,高新技術少,本國的創新能力過低。
最后還是回到這個“貢獻率”上,如果貢獻率是在一個外貿,金融并不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那么中國經濟的貢獻率越高,中國為世界上的付出就越多,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就越大。
因此,我看“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居世界第一”還是不提為好,國家統計局太有學問了,這樣的說法老百姓看不懂,上面講的三條也就是個人體會,僅此而言,就這樣分析還是不說這個“貢獻率”為好。
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星期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